華文網

我能把牛養的好好的,可為什麼就是不賺錢?

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買牛與銷路是硬性條件。

買牛

買牛比養牛難,相信不少養牛戶都有這樣的感覺,特別需要到外地買牛的情況下。

價格與品質

一些牛販子、牛經濟報價特別低給人一種“撿漏”的感覺,可真要買牛時價格卻又高的離譜,甚至一頭牛比市場價格還要高一兩千元,可以說幾乎每個新入行的養牛戶都交過類似的學費。當前資訊靈通、交通方便的情況下,各地牛的價格與品質均成正比,一分價錢一分貨想要遠低於市場價格買好牛的“撿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花高價買差牛的“打眼”卻經常發生。千萬不要想著貪小便宜,最終只會虧得越多。

應激與發病

不少牛在引進後會大量發病甚至死亡,死一頭牛需要數頭牛的效益來補,一旦傷亡率較高肯定難以賺錢。

對養牛業危害比較大的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簡稱牛傳胸、牛肺疫或爛肺病),在疫區牛感染本病後只要飼養管理得當可能沒有症狀表現,但經過長途運輸與環境變化便會出現發病。首先大家一定要挑選健康牛,對牛趕著跑幾圈便可將帶病牛或亞健康牛挑出來;其次當從牛傳胸或口蹄疫疫區買牛時,一定要先注射相關血清,等牛到家15~20天后無任何不良症狀的情況下再注射疫苗;最後則需要加強飼養管理與過渡,
使牛儘快適應新的養殖環境。

銷路

當前市場上牛一直比較缺,甚至說成供不應求也不為過,但有一些養牛戶卻苦於沒有銷路。

在牛主產區牛販子比較多一般不用為銷路而發愁,但非牛主產區由於牛數量少牛販子自然少,

一個地區可能就幾個牛販子而且可能出現聯合壓價,這樣養牛戶便拿著好牛賣不到好價。可找外地牛販子,不夠一車或不比他們當地便宜的情況下他們肯定不會來。在非牛主產區養牛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定要多與當地養牛戶聯合,這樣才能避免當地牛販子壓價或才能配車賣到外地。當前大環境下酒香同樣怕巷子深,牛養的再多、再好若牛販子不知道肯定不會來收購。
因此養牛戶一定要多與當地養牛戶、牛販子交流,讓別人知道你有牛,這樣牛販子便會問著你買牛而非你求著他們賣牛,一反一正至少要相差0.5~1元/斤,一頭牛則會多賣大幾百甚至上千元。

下載牛羊之家,學習更多牛羊養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