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活久見!為了環保,他們竟然吃起了塑膠袋!

近日,一種來自印度的“能吃的塑膠袋”突然火起。它是由紅薯、玉米、馬鈴薯等天然澱粉,與植物油衍生物進行配比,12種材料,全部可入口食用。生產過程也做到絕對環保,塑膠袋印刷採用可食用印刷油墨。

從生產到最終成型,100%就是一款可食用“有機食品”。

“可以吃的塑膠袋”受到各國青睞

該塑膠袋創始人 Ashwath Hedge 表示,這是一種革命性的塑膠,因為在印度有不少城市是禁止使用塑膠袋,而這種塑膠袋可以很好地解決不環保的問題。

Ashwath Hedge吃得津津有味

塑膠袋可以“吃”固然是一項重大的發明,但我們不禁要問:限塑令不是實行多年了嗎?塑膠袋垃圾問題還沒得到解決嗎?何至到了要發明可食用垃圾袋以解決污染的地步?

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看到塑膠袋,購物會使用塑膠袋,但更多的情況下廢棄的塑膠袋被我們當做垃圾扔掉了。儘管我們知道塑膠袋對環境的污染很大,儘管我們知道一個塑膠袋自然分解需要200年以上,儘管我們知道塑膠袋被動物食用後可能會導致它們死亡,但因為始終沒有找到很好的替代方式,所以一直在使用。

所以早在2008年6月起,國務院下發通知頒佈限塑令,即商場購物如需袋子得花錢購買。這項舉措目的就是環保和節能,目前已經實行八年多了。

由於塑膠袋是一種與民眾關係很密切的日常用品,幾年實行下來,“限塑令”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自然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

於是各種資料紛紛呈現,“限塑令”究竟靈不靈眾說紛紜……

限塑令真的有用嗎?

此前,曾有媒體發文稱“限塑令”實施7年名存實亡,讓超市大賺。於是人民日報記者為此採訪了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獲悉,“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實施,7年來成效明顯,超市、商場的塑膠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累計減少塑膠購物袋140萬噸左右,相當於節約840萬噸石油、節約標煤12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3000萬噸”。

不過,這種認為“限塑令”有效的說法,並未成為主流。多數輿論確實認為這一政策的效果不太理想。經常有類似《 “限塑令”為何會淪為“一紙空文”?》等報導的出現,這些看法的主要依據是,大型超市商場“確實聽話”,然而“集貿市場、路邊小攤,不合規定的免費塑膠袋信手拈來”,因此覺得整體上實施效果並不理想。

生活垃圾中的塑膠袋最能反映“限塑令”的整體效果

但根據艾倫·麥克亞瑟環保基金會公佈的數字,目前海洋中有超過1.5億噸塑膠垃圾,全球每年新增2.8億噸塑膠垃圾,再過8年,海洋魚兒和塑膠垃圾所占比例為3:1,到2050年,塑膠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連科學家都忍不住感歎:海洋就是個垃圾場!

如此看來,限塑令,真的有用嗎?

“限塑令”的作用不容樂觀

如此眾說紛紜,“限塑令”的效果到底有沒有確切的結論?相比起對人們的模糊說法進行調查、和來自行業協會真偽莫辨的資料,也許考察來自環境監測方面的證據會更有意義。

同濟大學的學者董曉丹等,持續考察了2007年至2011年間,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塑膠袋的含量。調查結果顯示,“限塑令”實行後開始兩年含量有所下降,卻均高於“限塑令”實施前 2007年的數值水準。而且數值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穩定後,到 2011年又有所反彈,未能出現塑膠袋含量持續下降的態勢。研究者認為,“限塑令”在施行之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又沒了,“或許由居民環保意識、監管力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2007年至2011年間,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塑膠袋的含量

來自論文《限塑令實施效果及對策探討》

儘管研究都只是局部的資料,不過說服力相信還是足夠的。在一位新加坡的評論者看來,關於中國“限塑令”的效果,相關研究顯示只是毀譽參半。政府認為該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但“環境研究卻發現其作用甚微”。

為什麼“限塑令”不靈?

通過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大資料,我們發現,7年減少140萬噸購物袋是可信的。只是,這裡忽視了一個“此增彼減”的問題,也暴露“限塑令”落實中的失誤。資料顯示,2015年,超市使用的購物袋都在30萬噸以下,比2007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但是集貿市場反而由2007年的10萬噸猛增到了40萬噸。換句話說,超市使用的塑膠袋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集貿市場使用的塑膠袋反而增加到了4倍。

這樣的資料分析,其實是符合我們的生活體驗的。我們到超市去購物,一般是不提供塑膠袋的,但一到農貿市場,“限塑令”幾乎無效。

農貿市場等地方依然是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的“重災區”

為什麼輿論認為“限塑令”執行7年成績不明顯?除了消費者的習慣問題、執法問題、源頭治理問題、替代產品的性能和價格問題等,更有一個工作方面的偏頗:只對超市要求較高、監督較嚴,卻放鬆了對比超市更加面廣量大的中小市場特別是集貿市場的監管。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東溝釣魚,西溝放生”,甚至新增的多於減少的,把我們費盡力氣取得的限塑成果沖得蕩然無存、不降反增了。

塑膠袋零散的消費場景太多,塑膠袋生產容易、監管不過來,在這種情況下,“限塑令”確實很難徹底執行,就算實行更嚴厲的“禁塑令”效果也未必佳。

改變現狀還是要加強公眾意識

其實,在居民消費集中在大超市、塑膠袋生產也能良好監管的情況下,“限塑令”這種經濟手段肯定是會起到作用的。愛爾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愛爾蘭自發佈塑膠袋稅(PlasTax)之後,僅用4年就將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94%。其做法是對塑膠袋設定高價,達0.15歐元,後升到0.22歐元,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價格,不僅達到了與禁塑令相當的減塑效果,而且有力改變了消費者行為。

愛爾蘭是減少塑膠袋使用最有成效的國家

但在不具備歐洲這種條件的情況下,另一個相輔的手段,加強公眾環保意識就非常關鍵了。

再拿愛爾蘭來說,在徵收塑膠袋稅的同時,採取了大量的公眾教育活動。每戶家庭都會收到一份小冊子,詳細介紹了塑膠袋的危害、為什麼要徵收塑膠袋稅、征得的稅款將如何使用等問題。在愛爾蘭,塑膠袋已經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社會上已經形成不接受、不歡迎塑膠袋的氛圍。這也是愛爾蘭得以成功“限塑”的關鍵。

通過公眾教育活動,讓公眾切實地認識到“限塑”的必要性,並且明確了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使得少用或不用塑膠袋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二是能夠充分發揮公眾監管的作用。公眾監督的廣泛性、隨時性,可以有效地克服攤販等非正規經濟所具有的分散性、流動性,能夠顯著地降低監管的難度和成本。

環保之路還很長

盡綿薄之力,不如就從塑膠袋開始吧

生活垃圾中的塑膠袋最能反映“限塑令”的整體效果

但根據艾倫·麥克亞瑟環保基金會公佈的數字,目前海洋中有超過1.5億噸塑膠垃圾,全球每年新增2.8億噸塑膠垃圾,再過8年,海洋魚兒和塑膠垃圾所占比例為3:1,到2050年,塑膠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連科學家都忍不住感歎:海洋就是個垃圾場!

如此看來,限塑令,真的有用嗎?

“限塑令”的作用不容樂觀

如此眾說紛紜,“限塑令”的效果到底有沒有確切的結論?相比起對人們的模糊說法進行調查、和來自行業協會真偽莫辨的資料,也許考察來自環境監測方面的證據會更有意義。

同濟大學的學者董曉丹等,持續考察了2007年至2011年間,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塑膠袋的含量。調查結果顯示,“限塑令”實行後開始兩年含量有所下降,卻均高於“限塑令”實施前 2007年的數值水準。而且數值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穩定後,到 2011年又有所反彈,未能出現塑膠袋含量持續下降的態勢。研究者認為,“限塑令”在施行之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又沒了,“或許由居民環保意識、監管力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2007年至2011年間,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塑膠袋的含量

來自論文《限塑令實施效果及對策探討》

儘管研究都只是局部的資料,不過說服力相信還是足夠的。在一位新加坡的評論者看來,關於中國“限塑令”的效果,相關研究顯示只是毀譽參半。政府認為該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但“環境研究卻發現其作用甚微”。

為什麼“限塑令”不靈?

通過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大資料,我們發現,7年減少140萬噸購物袋是可信的。只是,這裡忽視了一個“此增彼減”的問題,也暴露“限塑令”落實中的失誤。資料顯示,2015年,超市使用的購物袋都在30萬噸以下,比2007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但是集貿市場反而由2007年的10萬噸猛增到了40萬噸。換句話說,超市使用的塑膠袋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集貿市場使用的塑膠袋反而增加到了4倍。

這樣的資料分析,其實是符合我們的生活體驗的。我們到超市去購物,一般是不提供塑膠袋的,但一到農貿市場,“限塑令”幾乎無效。

農貿市場等地方依然是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的“重災區”

為什麼輿論認為“限塑令”執行7年成績不明顯?除了消費者的習慣問題、執法問題、源頭治理問題、替代產品的性能和價格問題等,更有一個工作方面的偏頗:只對超市要求較高、監督較嚴,卻放鬆了對比超市更加面廣量大的中小市場特別是集貿市場的監管。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東溝釣魚,西溝放生”,甚至新增的多於減少的,把我們費盡力氣取得的限塑成果沖得蕩然無存、不降反增了。

塑膠袋零散的消費場景太多,塑膠袋生產容易、監管不過來,在這種情況下,“限塑令”確實很難徹底執行,就算實行更嚴厲的“禁塑令”效果也未必佳。

改變現狀還是要加強公眾意識

其實,在居民消費集中在大超市、塑膠袋生產也能良好監管的情況下,“限塑令”這種經濟手段肯定是會起到作用的。愛爾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愛爾蘭自發佈塑膠袋稅(PlasTax)之後,僅用4年就將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94%。其做法是對塑膠袋設定高價,達0.15歐元,後升到0.22歐元,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價格,不僅達到了與禁塑令相當的減塑效果,而且有力改變了消費者行為。

愛爾蘭是減少塑膠袋使用最有成效的國家

但在不具備歐洲這種條件的情況下,另一個相輔的手段,加強公眾環保意識就非常關鍵了。

再拿愛爾蘭來說,在徵收塑膠袋稅的同時,採取了大量的公眾教育活動。每戶家庭都會收到一份小冊子,詳細介紹了塑膠袋的危害、為什麼要徵收塑膠袋稅、征得的稅款將如何使用等問題。在愛爾蘭,塑膠袋已經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社會上已經形成不接受、不歡迎塑膠袋的氛圍。這也是愛爾蘭得以成功“限塑”的關鍵。

通過公眾教育活動,讓公眾切實地認識到“限塑”的必要性,並且明確了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使得少用或不用塑膠袋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二是能夠充分發揮公眾監管的作用。公眾監督的廣泛性、隨時性,可以有效地克服攤販等非正規經濟所具有的分散性、流動性,能夠顯著地降低監管的難度和成本。

環保之路還很長

盡綿薄之力,不如就從塑膠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