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半邊蓮的功效與作用,治療闌尾炎 腸炎 腎炎等

半邊蓮(學名:Lobelia chinensis)又名急解索、細米草、蛇舌草、半邊花、水仙花草、鐮麼仔草等,

屬桔梗科山梗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為圓形狀,全株光滑無毛,呈平臥,長約5~15cm。花瓣5片類如蓮花瓣,長8~10mm,因花瓣均偏向一側而得名。果實倒錐狀。花期在5月至8月,果期在8月至10月。生於水田邊、溝旁、路邊等潮濕之地。全草入藥,具備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大腹水腫、面足浮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等症。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歸心經;肺經;小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主治:毒蛇咬傷;癰腫疔瘡;扁桃體炎;溫疹;足癬;跌打損傷;濕熱黃疸;闌尾炎;腸炎;腎炎;肝硬化腹水及多種癌症。

治療用途:

①治寒齁氣喘及瘧疾寒熱:半邊蓮、雄黃各二錢。搗泥,碗內覆之,待青色,以飯丸如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鹽湯下。(《壽域神方》)

②治毒蛇咬傷:一半邊蓮浸燒酒搽之。(《嶺南草藥志》)二鮮半邊蓮一、二兩,搗爛絞汁,加甜酒一兩調服,服後蓋被入睡,以便出微汗。毒重的-天服兩次。並用搗爛的鮮半邊蓮敷于傷口周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③治疔瘡,一切陽性腫毒:鮮半邊蓮適量,加食鹽數粒同搗爛,敷患處,有黃水滲出,漸愈。(《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④治乳腺炎:鮮半邊蓮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⑤治無名腫毒:半邊蓮葉搗爛加酒敷患處。

(《嶺南草藥志》)

⑥治喉蛾:鮮半邊蓮如雞蛋大一團,放在瓷碗內,加好燒酒三兩,同擂極爛,絞取藥汁,分三次口含,每次含約一、二十分鐘吐出。

⑦治時行赤眼或起星翳:一鮮半邊蓮,洗淨,揉碎作一小丸,塞入鼻腔,患左眼塞右鼻,患右眼塞左鼻。三、四小時換一次。二鮮半邊蓮適量,搗爛,敷眼皮上,用紗布蓋護,一日換藥兩次。

⑧治跌打扭傷腫痛:半邊蓮一斤,清水三斤,煎剩一斤半過濾,

將渣加水三廳再煎成一半,然後將兩次濾液混合在一起,用慢火濃縮成一斤,裝瓶備用。用時以藥棉放在藥液中浸透,取出貼於患處。

⑨治黃疸,水腫,小便不利:半邊蓮一兩,白茅根一兩。水煎,分二次用白糖調服。(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⑩治單腹臌脹:半邊蓮、金錢草各三錢,大黃四錢,枳實六錢。水煎,連服五天,每天一劑;以後加重半邊蓮、金錢草二味,將原方去大黃,加神曲、麥芽、砂仁,

連服十天;最後將此方做成小丸,每服五錢,連服半個月。在治療中少食鹽。(《嶺南草藥志》)

⑪治濕熱泄瀉:半邊蓮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⑫治痢疾:生半邊蓮二兩,水煎和黃糖服。

⑬治盲腸炎:半邊蓮八兩,加雙料酒適量,搗爛水煎,一日五次分服,渣再和入米酒少許,外敷患處。

⑭治急性中耳炎:半邊蓮擂爛絞汁,和酒少許滴耳。(⑫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⑮治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腎炎水腫:半邊蓮一至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⑰治由血防846或鏈黴素引起的眩暈等:半邊蓮一兩,配墨旱蓮、白芷、車前草、女貞子、紫花地丁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於癰腫疔瘡,蛇蟲蛟傷,膨脹水腫,濕熱黃疸,濕疹濕瘡。

藥書記載

《綱目》:"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

《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毒。"

《嶺南采藥錄》:"治魚口便毒,跌打傷瘀痛,惡瘡,火瘡,搗敷之。"

《中國藥植志》:"治血吸蟲病腹水。"

《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陸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兒驚風,雙單乳蛾,漆瘡,外傷出血,皮膚疥癬,蛇蜂蠍傷。"

《南寧市藥物志》:"消腫解毒。治疳積和疔瘡初起。"

《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風濕性神經痛,頭暈。"

各家論述

1、《綱目》: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

2、《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毒。

3、《嶺南采藥錄》:治魚口便毒,跌打傷瘀痛,惡瘡,火瘡,搗敷之。

4、《中國藥植志》:治血吸蟲病腹水。

5、《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6、《陸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兒驚風,雙單乳蛾,漆瘡,外傷出血,皮膚疥癬,蛇蜂蠍傷。

7、《南寧市藥物志》:消腫解毒。治疳積和疔瘡初起。

8、《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風濕性神經痛,頭暈。

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⑰治由血防846或鏈黴素引起的眩暈等:半邊蓮一兩,配墨旱蓮、白芷、車前草、女貞子、紫花地丁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於癰腫疔瘡,蛇蟲蛟傷,膨脹水腫,濕熱黃疸,濕疹濕瘡。

藥書記載

《綱目》:"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

《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毒。"

《嶺南采藥錄》:"治魚口便毒,跌打傷瘀痛,惡瘡,火瘡,搗敷之。"

《中國藥植志》:"治血吸蟲病腹水。"

《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陸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兒驚風,雙單乳蛾,漆瘡,外傷出血,皮膚疥癬,蛇蜂蠍傷。"

《南寧市藥物志》:"消腫解毒。治疳積和疔瘡初起。"

《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風濕性神經痛,頭暈。"

各家論述

1、《綱目》: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

2、《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毒。

3、《嶺南采藥錄》:治魚口便毒,跌打傷瘀痛,惡瘡,火瘡,搗敷之。

4、《中國藥植志》:治血吸蟲病腹水。

5、《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6、《陸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兒驚風,雙單乳蛾,漆瘡,外傷出血,皮膚疥癬,蛇蜂蠍傷。

7、《南寧市藥物志》:消腫解毒。治疳積和疔瘡初起。

8、《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風濕性神經痛,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