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單車倒閉押金不退,我可以抬一輛車回家嗎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截至2017年6月,

共用單車使用者規模已達到1.06億。

按用戶平均超過百元押金估算,

整個共用單車行業的押金數量或已超100億元,

其中還不包括用戶提前充值的各類未消費餘額。

曾經興旺鼎盛的共用單車行業,選擇超級無敵多。然而目前公開已知的,起碼有7家共用單車企業倒閉(詳見下圖)。據芝麻信用提供的資料,粗略統計造成使用者押金損失已經超過10多億元。

於是有些網友怒了,

甚至表示說

“退不了押金,我就扛一輛共用單車回家。”

這樣做可以嗎?

接下來,

小編就跟您分析其中的法律問題。

1

不退押金,拿輛單車回家行不行?

老實說,這樣是不行的。

從法律角度來看,用戶與共用單車公司就使用該共用單車所成立的合同是租賃合同,共用單車所收取的押金僅在於對雙方之間的租賃合同進行擔保,一方面督促使用人正當使用自行車,另一方面可確保在自行車發生受損時共用單車公司可優先受償。

用戶所交的押金並不是所使用的自行車的對價,不能認為對方不退押金就可以拿自行車償還押金。

從所有權上看,該車的所有權是屬於共用單車公司的,若用戶擅自取走自行車,將構成侵權,是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

2

先留輛車自用,等退押金再還,行不行?

實話說,這樣也是不行的。

用戶的這種行為從法律角度來說,

有點類似於“留置”。

【法條連結】

根據《物權法》第230條的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留置已經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

雖說當共用單車公司未能退還押金時,用戶與共用單車公司之間存在著債權債務的關係,但行使留置權的前提是用戶合法佔有自行車。

若使用者要合法佔有自行車,則需要以交納押金為前提,畢竟只有交了押金才能用車。在用戶佔有單車期間,押金作為租賃合同的擔保是不會退還給用戶的。

用戶只有在還車之後才可以要求退還押金,但此時自行車已經不屬於用戶佔有了,也即已不具有行使留置權的合法前提。因此,通過扣押共用單車來要求對方退還押金是不可行的。

3

這不行那不行,那押金怎麼辦呢?

以下幾種方式來要回押金:

(1)通過電話、微信和客服進行溝通、交流,要求退回押金;

(2)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投訴;

(3)根據使用共用單車時簽訂的使用者協定,共用單車公司不退還押金屬於違約行為,用戶可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提起民事訴訟;

(4)此外,如果共用單車在發展的過程中,擅自挪用用戶的押金,沒有做到專款專用,可能還會構成非法集資或集資詐騙,可能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小夥伴可以和其他的用戶一起向公安機關報案,以查清是否存在共用單車的管理負責人攜款捲逃或進行非法集資、詐騙等情況。

交通部將出政策

解決共用單車退費難

11月23日,

交通運輸部召開例行發佈會,

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近期部分共用單車出現的退押金難問題,

交通運輸部將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保護消費者權益。

在此次交通運輸部例行發佈會上,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介紹,

交通運輸部正密切關注跟蹤有關情況。

一是指導地方交通運輸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聯合相關部門妥善應對處置,提前採取針對性措施,防止出現相關風險。

二是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等有關部門深入北京、廣州、成都、常州等城市,以及共用單車運營企業和自行車製造企業等進行調研,全面瞭解掌握有關情況。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交通運輸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系統分析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政策框架下,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小夥伴可以和其他的用戶一起向公安機關報案,以查清是否存在共用單車的管理負責人攜款捲逃或進行非法集資、詐騙等情況。

交通部將出政策

解決共用單車退費難

11月23日,

交通運輸部召開例行發佈會,

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近期部分共用單車出現的退押金難問題,

交通運輸部將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保護消費者權益。

在此次交通運輸部例行發佈會上,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介紹,

交通運輸部正密切關注跟蹤有關情況。

一是指導地方交通運輸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聯合相關部門妥善應對處置,提前採取針對性措施,防止出現相關風險。

二是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等有關部門深入北京、廣州、成都、常州等城市,以及共用單車運營企業和自行車製造企業等進行調研,全面瞭解掌握有關情況。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交通運輸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系統分析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政策框架下,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