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最近,你也被這部豆瓣9.4分的綜藝刷屏了?

彤媽育兒經/mama037

每天一篇親子育兒實踐分享

鼎盛王朝,

就該海納百川。

因為王凱飾演的迷之自信的乾隆帝,我追起了最近這部刷爆了朋友圈,據說豆瓣評分9.4的《國家寶藏》。

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

相信我,無論你是被哪位明星吸引來的,最後讓你留下的,都只會是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借用主持人張國立老師的話說,這是一個年輕的節目。

有多年輕呢?不過上下五千年而已。

而這五千年的歷史傳承,這五千年來先祖留下的瑰寶,

卻教會了我們太多太多。

匠人精神

怎樣評判一副畫作的好壞,《千里江山圖》告訴你,很簡單,看它用的顏料就行了。

如果一幅畫使用的都是粗製濫造,劣質低廉的顏料。不用說,這幅畫肯定也好看不到哪去,哪怕它的立意再新穎,構思再巧妙。

無他,一個真正精益求精的畫家,一定也十分重視顏料的選擇。

而《千里江山圖》所採用的顏料,一經介紹,便震驚了全場。

這幅畫的顏料,基本都是從寶石或者藥材裡面提取的。

繪畫用的膠是用牛皮,鹿皮,乃至上好的阿膠做成的(順便說一句,咱們吃的東阿阿膠,只能算是中等);

繪畫用的石綠是綠松石,或者孔雀石研磨而成的;

畫作上的白色,用的是千年貝殼的化石研磨成的粉;

……

正如國寶守護人李晨所說的那樣,

最上乘的寶石不是用來做首飾的,而是用來作畫的。

也許你會反駁說,那是因為他王希孟是宮廷畫師,背後有大宋天子宋徽宗的支持,自然物盡其用,什麼名貴的材料是他不能搜集的?

那你可知,僅僅這一幅畫,就畫了不止五遍。

第一遍,先畫一個11米長的水墨山水畫脫稿。

第二遍,是用褚石紅色塗滿整個畫布,做渲染鋪墊。

第三遍和第四遍,著重在綠色上,

用不同的綠色打造整個畫面的不同層次感。

第五遍,才是我們最後看到的青色。

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幅畫作,是分五個層次的,相當於畫了五遍11米長的畫卷。

這需要多長時間?

後世研究者馮海濤老師用了四年的時間來研究這幅畫。

然後,他複製了《千里江山圖》的十分之一。

墨稿階段,歷時37天。

綠色階段,歷時15天。

青色階段,歷時15天。

僅僅只是十分之一,他就用了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那當年,王希孟要創作一幅11.9米長的巨幅畫作,要多長時間?

史書記載說,半年!

我們知道,那個北宋的天才少年,那個才十八歲的王希孟,英年早逝的一生,只此一幅畫作流傳於世。

此後,他便銷聲匿跡,杳無音訊。

那是否可以理解為,雖然他當時只有十八歲,但創作這幅《千里江山圖》,卻窮盡了他一生的心血。

他用了畢生的心力,嘔心瀝血,才創作出了這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里江山圖》。

就像最後,主持人張國立老師說的那樣:

“一千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是這樣,把一幅畫 “啪”的一聲拍在了咱們面前,告訴我們做事最樸實的道理,就是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步。”

作畫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什麼是匠人精神?

是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一個細節的完美和精益求精。

是從點滴小事,每個細節做起,哪怕顏料都必須是最上乘,最考究的。

是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一道工序,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唯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創作出一幅千古流傳的傑作。

自信

當第二件國寶出場時,我們都覺得它的名字太過俗氣,太難懂了。

各種釉彩大瓶,這,這也是瓷器的名字?更別說她那難看的外形了!

所以,王凱在出場介紹時,幽默的提醒我們,你一定會因為她的內在,而最終喜歡上她的外在的。

她的內在有些什麼?

正如圖片中所展示的那樣,在這尊瓷母身上,綜合了中國自古以來,最頂尖,最複雜的十七種瓷器燒制技術。

而要把這麼多種不同的釉彩綜合在一尊瓷器上,難度有多高?

比如,瓶身上的窯變釉。

窯變釉使用的是高溫銅紅釉,只有在1250℃到1280℃,這個30℃的區間內,才能夠呈現出紅色。

如果溫度稍微高一些,顏色就燒飛了,沒有了;如果溫度稍微低一些,顏色就會變成黑色,條件非常苛刻。

那如果要想燒造出眼前這尊“各種釉彩大瓶”,即把這十七種釉層都完美的燒制出來,難度有多大?

我們樂觀假設,每種釉層的燒製成功率是70%,要燒制成功這樣一尊集17種釉彩於一身的“瓷母”,概率是多少呢?

0.717≈0.002326

從概率學上來講,通常我們會把低於5%的事件稱為小概率事件。

0.23%,這意味著幾乎不可能做到。

什麼是自信?

號稱故宮“陶瓷館問不倒”的優秀志願者張牲,用他在舞臺上從容不迫的流利講解告訴你,自信就是:

我可以保證,我可以解答幾乎所有觀眾向我提出的任何問題!

從來沒有觀眾能把我問倒過!

可乾隆爺卻用眼前的這尊“各種釉彩大瓶”,擲地有聲的告訴古往今來的華夏子孫們,自信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他不是不知道,燒制這樣一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瓷器有多難!

他同樣明白,他的這一舉動會遭到多少人的非議和反對。

雖千萬人,吾往矣!

王凱說,乾隆爺燒制這尊“瓷母”,是為了向世人展示大清的盛世。

但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博物館,再次細細瞻仰數百年前,老祖宗的傑作時,我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種自信。

是一種舍我其誰,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自信。

中國人的信仰

“很多人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我相信,當司馬池說出這句臺詞時,有不少人當場落淚了。

所以,司馬池明知欺君是死罪,卻還是毅然選擇進宮面聖。

他對兒子司馬光說,為父害怕的,不是欺君之罪,而是不能將真正的石鼓,真正的中華文字流傳給子孫後代。

因為那石鼓上的文字,代表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

可是,看完了司馬池父子的故事,聽梁金生先生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守護石鼓南遷的今生傳奇之後,我卻第一次,對“信仰”兩個字有了不同的理解。

記得知乎上有一個類似的提問,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我們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

我們中國雖然也有各種佛堂,道觀,可我們卻少有像西方的基督教徒那樣虔誠的信眾。

我們不信天,不信地,從來都只堅信“人定勝天”。

甚至,哪怕我們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從大秦帝國開始,陳勝吳廣就告訴我們,“王侯將相甯有種乎?”

我們從來不盲從任何人,任何權威。

中國人真的有信仰嗎?

1931年,日軍侵華,東三省淪陷,北平故宮博物院為了保護國寶,決定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

而彼時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時期。

國民黨正忙著肅清右派,圍剿紅軍;才剛剛成立自己武裝政權的共產黨自身都難保,更是無暇顧及其他。

所以,這次文物南遷運動,看似是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更多的,其實是一種自動自發的民間行為。

如果說,最初決定南遷,還是一群人有組織,有計劃的,群策群力。

那麼到後來,一路上歷經戰亂,妻離子散,乃至生死離別,每一個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都自覺的咬緊牙關守護自己手中的國寶,不曾有過絲毫的動搖。

到最後,北平解放,這當初的一萬三千箱國寶依然原封不動,保存完好的回到了北平,回到了故宮。

在這整個個過程中,支撐著他們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個人咬牙堅持,毫不動搖的走下去的,又是什麼?

不是強權,不是政令,而是,也僅僅只是,那份根植於他們每個人內心的,從來都不曾動搖的,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看著螢幕上,數以萬計的國寶南遷的壯觀畫面。

主持人介紹說,這次國寶南遷,是20世紀世界文化史上,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壯舉。

不知怎麼的,那一刻,我腦海中閃現的,卻是另一群相似的面孔。

是郭大俠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是文天祥的那句膾炙人口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年輕的周恩來在南開喊出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是此刻,站在舞臺上,身著統一服裝的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們,樸素的話語:我們只想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只想讓這個社會多一點正能量!

……

他們,或處江湖之遠,或居廟堂之高,或位列公卿,或是平民百姓,但卻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甚至不可覺察的,深植於每個人內心的,中國人的信仰。

也許是行俠仗義,也許是忠君愛國,也許是心憂天下,也許僅僅只是,想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貢獻……

這份信仰到底是什麼,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精確的,完美的定義。

又或者,如果此刻你隨機去採訪街頭的每一個中國人,問他們,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我相信,每個人在思考片刻後,都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覆;但我同時更相信,他們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是的,我們中國人是有信仰的。

但這份信仰不同於西方那種,整齊劃一的,對上帝的虔誠和堅信不移;

這份信仰,也不是類似于伊斯蘭教或者穆斯林信徒那樣,對真主的盲目崇拜和誓死追隨。

這份信仰,是基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積澱,是各族人民在不斷的交流和融匯中,演化而來的,一種根植於每個人內心的自覺與堅守。

它,可以是江湖俠客們扶危救困的俠義之道;

它,可以是廟堂公卿們心憂天下的社稷之志;

它,更是無數平民百姓們日常生活中,對最基本的“仁義禮智信”的堅守。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但我們卻可以每一天,隨時隨地的,在華夏大地上,看到一個個堅守信仰的中國人。

他們,或許是洪災地震中,沖在最前方的解放軍戰士;

他們,也許是三尺講臺上,口若懸河的年輕教師;

他們,也許是十字街頭,默默等候行人通行的汽車司機;

他們,是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是你我;

……

如果再寫下去,我想這組排比句,就是寫上三天三夜也寫不完。

但正因為如此,我好像恍然間明白了,為什麼這檔看似小眾,枯燥難懂的綜藝節目,卻在時下的一群流量小花小鮮肉紮堆的螢屏中,異軍突起,紅爆網路。

因為,《國家寶藏》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活著”的國寶。

更讓我們看到了,這每一件國寶背後,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以及,這每一個國寶前世今生的歷史故事中,深植於我們內心的,從來都不曾動搖的,中國人的信仰!

END

更多好文,請搜索彤媽育兒經/mamao37

但創作這幅《千里江山圖》,卻窮盡了他一生的心血。

他用了畢生的心力,嘔心瀝血,才創作出了這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里江山圖》。

就像最後,主持人張國立老師說的那樣:

“一千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是這樣,把一幅畫 “啪”的一聲拍在了咱們面前,告訴我們做事最樸實的道理,就是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步。”

作畫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什麼是匠人精神?

是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一個細節的完美和精益求精。

是從點滴小事,每個細節做起,哪怕顏料都必須是最上乘,最考究的。

是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一道工序,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唯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創作出一幅千古流傳的傑作。

自信

當第二件國寶出場時,我們都覺得它的名字太過俗氣,太難懂了。

各種釉彩大瓶,這,這也是瓷器的名字?更別說她那難看的外形了!

所以,王凱在出場介紹時,幽默的提醒我們,你一定會因為她的內在,而最終喜歡上她的外在的。

她的內在有些什麼?

正如圖片中所展示的那樣,在這尊瓷母身上,綜合了中國自古以來,最頂尖,最複雜的十七種瓷器燒制技術。

而要把這麼多種不同的釉彩綜合在一尊瓷器上,難度有多高?

比如,瓶身上的窯變釉。

窯變釉使用的是高溫銅紅釉,只有在1250℃到1280℃,這個30℃的區間內,才能夠呈現出紅色。

如果溫度稍微高一些,顏色就燒飛了,沒有了;如果溫度稍微低一些,顏色就會變成黑色,條件非常苛刻。

那如果要想燒造出眼前這尊“各種釉彩大瓶”,即把這十七種釉層都完美的燒制出來,難度有多大?

我們樂觀假設,每種釉層的燒製成功率是70%,要燒制成功這樣一尊集17種釉彩於一身的“瓷母”,概率是多少呢?

0.717≈0.002326

從概率學上來講,通常我們會把低於5%的事件稱為小概率事件。

0.23%,這意味著幾乎不可能做到。

什麼是自信?

號稱故宮“陶瓷館問不倒”的優秀志願者張牲,用他在舞臺上從容不迫的流利講解告訴你,自信就是:

我可以保證,我可以解答幾乎所有觀眾向我提出的任何問題!

從來沒有觀眾能把我問倒過!

可乾隆爺卻用眼前的這尊“各種釉彩大瓶”,擲地有聲的告訴古往今來的華夏子孫們,自信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他不是不知道,燒制這樣一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瓷器有多難!

他同樣明白,他的這一舉動會遭到多少人的非議和反對。

雖千萬人,吾往矣!

王凱說,乾隆爺燒制這尊“瓷母”,是為了向世人展示大清的盛世。

但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博物館,再次細細瞻仰數百年前,老祖宗的傑作時,我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種自信。

是一種舍我其誰,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自信。

中國人的信仰

“很多人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我相信,當司馬池說出這句臺詞時,有不少人當場落淚了。

所以,司馬池明知欺君是死罪,卻還是毅然選擇進宮面聖。

他對兒子司馬光說,為父害怕的,不是欺君之罪,而是不能將真正的石鼓,真正的中華文字流傳給子孫後代。

因為那石鼓上的文字,代表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

可是,看完了司馬池父子的故事,聽梁金生先生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守護石鼓南遷的今生傳奇之後,我卻第一次,對“信仰”兩個字有了不同的理解。

記得知乎上有一個類似的提問,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我們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

我們中國雖然也有各種佛堂,道觀,可我們卻少有像西方的基督教徒那樣虔誠的信眾。

我們不信天,不信地,從來都只堅信“人定勝天”。

甚至,哪怕我們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從大秦帝國開始,陳勝吳廣就告訴我們,“王侯將相甯有種乎?”

我們從來不盲從任何人,任何權威。

中國人真的有信仰嗎?

1931年,日軍侵華,東三省淪陷,北平故宮博物院為了保護國寶,決定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

而彼時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時期。

國民黨正忙著肅清右派,圍剿紅軍;才剛剛成立自己武裝政權的共產黨自身都難保,更是無暇顧及其他。

所以,這次文物南遷運動,看似是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更多的,其實是一種自動自發的民間行為。

如果說,最初決定南遷,還是一群人有組織,有計劃的,群策群力。

那麼到後來,一路上歷經戰亂,妻離子散,乃至生死離別,每一個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都自覺的咬緊牙關守護自己手中的國寶,不曾有過絲毫的動搖。

到最後,北平解放,這當初的一萬三千箱國寶依然原封不動,保存完好的回到了北平,回到了故宮。

在這整個個過程中,支撐著他們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個人咬牙堅持,毫不動搖的走下去的,又是什麼?

不是強權,不是政令,而是,也僅僅只是,那份根植於他們每個人內心的,從來都不曾動搖的,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看著螢幕上,數以萬計的國寶南遷的壯觀畫面。

主持人介紹說,這次國寶南遷,是20世紀世界文化史上,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壯舉。

不知怎麼的,那一刻,我腦海中閃現的,卻是另一群相似的面孔。

是郭大俠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是文天祥的那句膾炙人口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年輕的周恩來在南開喊出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是此刻,站在舞臺上,身著統一服裝的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們,樸素的話語:我們只想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只想讓這個社會多一點正能量!

……

他們,或處江湖之遠,或居廟堂之高,或位列公卿,或是平民百姓,但卻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甚至不可覺察的,深植於每個人內心的,中國人的信仰。

也許是行俠仗義,也許是忠君愛國,也許是心憂天下,也許僅僅只是,想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貢獻……

這份信仰到底是什麼,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精確的,完美的定義。

又或者,如果此刻你隨機去採訪街頭的每一個中國人,問他們,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我相信,每個人在思考片刻後,都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覆;但我同時更相信,他們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是的,我們中國人是有信仰的。

但這份信仰不同於西方那種,整齊劃一的,對上帝的虔誠和堅信不移;

這份信仰,也不是類似于伊斯蘭教或者穆斯林信徒那樣,對真主的盲目崇拜和誓死追隨。

這份信仰,是基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積澱,是各族人民在不斷的交流和融匯中,演化而來的,一種根植於每個人內心的自覺與堅守。

它,可以是江湖俠客們扶危救困的俠義之道;

它,可以是廟堂公卿們心憂天下的社稷之志;

它,更是無數平民百姓們日常生活中,對最基本的“仁義禮智信”的堅守。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但我們卻可以每一天,隨時隨地的,在華夏大地上,看到一個個堅守信仰的中國人。

他們,或許是洪災地震中,沖在最前方的解放軍戰士;

他們,也許是三尺講臺上,口若懸河的年輕教師;

他們,也許是十字街頭,默默等候行人通行的汽車司機;

他們,是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是你我;

……

如果再寫下去,我想這組排比句,就是寫上三天三夜也寫不完。

但正因為如此,我好像恍然間明白了,為什麼這檔看似小眾,枯燥難懂的綜藝節目,卻在時下的一群流量小花小鮮肉紮堆的螢屏中,異軍突起,紅爆網路。

因為,《國家寶藏》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活著”的國寶。

更讓我們看到了,這每一件國寶背後,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以及,這每一個國寶前世今生的歷史故事中,深植於我們內心的,從來都不曾動搖的,中國人的信仰!

END

更多好文,請搜索彤媽育兒經/mamao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