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是一個談不完的話題,它到底會讓人生變得更悲慘,
還是讓人生變得更幸福?最近我就讀了這麼一本書,作者想要告訴我們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衝擊,這本書叫做《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

首先作者承認會有大量的工作被人工智慧替代。我最早聽到為人工智慧辯護的聲音是這麼說的,工業革命時期也有人擔心機器生產會帶來大批的工人失業,但結果是工人並沒有失業,原因是這樣的,假設一個生產毛衣的工廠有100個工人,

3個月生產100件毛衣,1件毛衣買100塊,引入大機器後,只需要10個工人3個月就能生產100件毛衣,那麼那90個工人會失業嗎?並不會,因為毛衣的成本下降,現在賣10塊一件,3個月就能賣出去1000件毛衣,這樣依然需要100個工人來操作機器3個月才能生產出1000件毛衣。但是老手工工人能夠學會操作機器嗎?新式機器並不是很複雜,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上崗,而且新式機器取代工人的速度是很慢的,
整個過程需要一兩代人的時間,等到老工人被取代的時候也該退休了,新工人則是帶著操作機器技能上崗的,所以機器生產並未對工人造成多少衝擊。但是現在的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時間非常快,也許十年後就有大批崗位要消失了,這些勞動者根本來不及轉型,他們也許將面臨永久的失業。

於是又有人說人工智慧不會取代創造性的崗位,但這可能也將不再是不可能,

首先下圍棋就是一個很需要創造性的事情,但是阿爾法狗已經戰勝了李世石。我們再來看看有哪些創造性的工作,醫生、律師需要創造性,但是美國已經有一個人工智慧能夠取代大批的初級律師了,律師的工作量極大,需要面對大量的案件卷宗,需要查閱大量的法律條文,如果是在英美法系的國家,律師要想打贏官司甚至要查閱幾百年前的案件,
這就需要律師事務所雇傭大批年輕的初級律師作為助手,但是現在的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完成這些工作了,它們能夠讀懂法律文書,然後自動檢索需要提取的卷宗,大批律師可能馬上就會失業了。醫生面對的是極其複雜的人體,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面對每一個病號都需要創新,應該不會被替代吧,但是IBM有一個人工智慧叫沃森已經開始給人看病了,而且使之康復,
而且是癌症,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癌症晚期的日本老太太,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於是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IBM,沃森用5分鐘的時間讀完了全人類所有的醫學文獻,然後給出治療意見,後來這位日本老太太真的康復了。那音樂、文學創作總沒法替代吧,依然會被替代,這樣的人工智慧也已經誕生了,而且作出的曲子、寫出的文章極其優美,甚至超越了很多大師的作品。

又有人說儘管人工智慧能夠很出色完成這些高端的複雜的工作,但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卻很難做到,比如端盤子這種簡單的事情對機器人來說卻極其困難。但是很遺憾的告訴你們這也將不再是不可能,德國製造的機器人與中國乒乓球冠軍比賽的視頻歷歷在目,這台機器人甚至能夠將乒乓球穩穩地立在球拍的那個寬度不到5mm的側面上。美國製造的一款機器手臂則已經能夠拿起一張放在桌面的信用卡了,可以說完成端盤子這樣動作只是時間問題了。

到底有沒有人工智慧的禁區,到底還有沒有人工智慧做不到的事情?書中說恐怕真沒有,任何工作人工智慧都能夠以超越人類的效率完成,跟人工智慧比效率恐怕已將沒有任何機會了。那麼人的出路到底是什麼呢?書中給出了答案,但這個答案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做出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之前,一旦做出了跟人完全一樣的機器人,那麼人的工作可能會被完全替代了,那麼答案是什麼呢?由於篇幅原因,我們下一期再講。

又有人說儘管人工智慧能夠很出色完成這些高端的複雜的工作,但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卻很難做到,比如端盤子這種簡單的事情對機器人來說卻極其困難。但是很遺憾的告訴你們這也將不再是不可能,德國製造的機器人與中國乒乓球冠軍比賽的視頻歷歷在目,這台機器人甚至能夠將乒乓球穩穩地立在球拍的那個寬度不到5mm的側面上。美國製造的一款機器手臂則已經能夠拿起一張放在桌面的信用卡了,可以說完成端盤子這樣動作只是時間問題了。

到底有沒有人工智慧的禁區,到底還有沒有人工智慧做不到的事情?書中說恐怕真沒有,任何工作人工智慧都能夠以超越人類的效率完成,跟人工智慧比效率恐怕已將沒有任何機會了。那麼人的出路到底是什麼呢?書中給出了答案,但這個答案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做出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之前,一旦做出了跟人完全一樣的機器人,那麼人的工作可能會被完全替代了,那麼答案是什麼呢?由於篇幅原因,我們下一期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