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期待!城牆腳下新美景即將解鎖,再陪你回顧護城河的前世今生……

人說老西安的一天,

是從城牆開始的。

散散步、遛遛鳥、吼吼秦腔,

下下象棋、會會老友,

再用各種姿勢活動胳膊腿兒,

這幾乎成了每個在城牆根下鍛煉的人的標配。

護城河、環城公園

也成為西安人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如今,

陪伴我們千百個日日夜夜的護城河

即將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現

提升改造後的護城河及環城公園(朱雀門-西門段)

即將開園

河水清澈、碧波蕩漾...

讓人充滿期待!

城牆腳下汩汩流動的河水

與城牆一併陪伴了我們千百年

在古代,護城河亦稱護城壕

是城牆週邊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

如今

護城河早已沒了當初的防護功能

卻成為西安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也是西安的形象和標識

今天

小編就向大家說說

咱西安護城河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嗎,這條美麗的人工河,最初是作為一項重要的城牆防禦工事,被人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設置它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敵軍接近城牆。

下面,

就讓咱們一起看看,從唐代到清代的1000多年裡,西安護城河經歷過哪些發展變化吧。

唐末初掘 從無到有

唐末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三月,長安城的建制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外郭城與宮城,僅以皇城改築為新城。

在此之前,皇城屬於內城,是大城中的子城,位於隋唐長安城北部的中心地區。當時的長安城只在外郭城牆外環掘了一條城壕,而在皇城的城牆週邊是沒有護城河的。

經過本次改築,新城(即原皇城)由以前的內城變成了外圍城。出於城市防禦的需要,韓建命人在新城的城牆外,繞城牆一圈挖了道護城河。這就是西安護城河的早期工程。

護城河有效地給敵人攻城設置了障礙

歷代沿用 多次疏浚

五代、宋、金、元的府城(或路城)一直沿用了這條護城河,

且多次疏浚、導水入壕,可見當時地方官員對護城河防禦功能的高度重視。

比如,宋代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興府(今西安)府城井泉大半咸苦,居民無法飲用,護城河有壕無水,知府陳堯諮上奏真宗,請求疏鑿龍首渠西渠,引滻水入城,並灌注護城河。

同時,陳堯諮依照唐代舊跡,分出部分龍首渠水注入興慶池,使五代時逐漸乾涸的興慶池,重新恢復為遊人如織的風景名勝之地。

滻水入城,灌注了護城河,也恢復了興慶宮盛景

明代拓掘 從有到優

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護城河迎來了第二次大發展。

這年正月,宋國公馮勝奉朱元璋旨意,“往陝西修城池”。具體而言,就是將西安城牆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北兩面拓築。

隨著城牆外移、城周規模擴大,護城河也被延長拓掘了。拓掘後的護城河,位於城牆外側20米至60米處,壕深2丈,同樣是環城一周,共長4500丈,比城牆的周長長了近200丈。

另外,護城河內,沿著河岸還砌有一條高6尺、厚2尺的壕牆。它外逼城壕、內為夾道,增強了護城河的防禦作戰能力。

明初的拓掘,大大提升了西安護城河的規模

此後,清代在沿用明代護城河時,也分別于順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年(1737年)、同治二年(1863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等多次疏浚護城河。

而康熙元年(1662年),陝西總督白如梅與巡撫賈漢複主持的疏浚,將西安護城河加深至3丈。

更大的修建則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疏浚護城河,並把河道拓掘到深3丈4尺、面寬6丈、底寬3丈。據史料記載,僅此一項工程就耗銀8000餘兩,為日後的護城河規模打下了扎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 護城河煥發新生命

今天,歷史悠久、水深壕闊的護城河,雖已卸下禦敵大任,卻仍然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生態意義等,繼續為大西安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城市規劃使護城河改變了原有的戰爭防禦功能,負擔起城區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調蓄功能,成為城市雨水調蓄庫和洩洪幹道。

▲1983年,西安護城河整修現場

隨著時間推移,護城河一系列諸如污染物排放無序、水利設施老化、水質差、樹木老化等問題開始被詬病。為此,西安市政府部門曾進行過三次清淤行動。

1

第一次清淤

1998年,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疏浚河道。

▲1998年,奮戰在護城河清淤一線的子弟兵

西安市政府委託部隊官兵千余人清理河底污泥21萬立方米,河道擴寬修整,河水水質得到改善。

▲1998年,奮戰在護城河清淤一線的子弟兵

可是好景不長,在污泥運輸和堆放過程中,由於處理不善,對城市道路和污泥堆放點周邊造成了二次污染。

2

第二次清淤

2004年,相關部門採取高壓管道輸送方式清理河底污泥,共鋪設輸送管道二十多公里,將污泥經過4級加壓,排到雁翔路南段一廢棄磚瓦窯,共清理淤泥3萬立方米。

可沒想到的是,排放污泥的磚瓦窯周邊的地下水受到污染,乾燥發酵後的污泥產生的惡臭味對當地環境也產生了惡劣影響。

3

第三次清淤

2009年,西安市政府經過充分調研,再次對護城河部分河段(文昌門——西門、東門東北角)採取人工辦法進行清淤。

先將清理區域的水排幹,工人將污泥裝入編織袋後,放置十天半月,使編織袋中污水滲出,污泥固化,再運上河岸拉走。清淤後的水質的確得到一定改善,可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積,河水又被污染。

從2003年起,西安市委、市政府結合護城河實際情況,制定了梯級提升水位的方案。

目前護城河的提升改造已完成了3.9公里,即東門至建國門,建國門至朱雀門兩段改造工程。

朱雀門示範段建成開放後,市民遊客驚喜地發現,護城河水位提升、水質清澈。在雄偉厚重的城牆下,在碧波蕩漾的城河上,遊弋泛舟的夢想成為現實。

環城公園景區綠化雜亂、樹木老化的問題得到解決,四季美景如畫,成為市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毫無疑問

護城河環城公園

正成為彰顯古城形象的重要視窗

和文化名片

今年初,由於護城河及環城公園環境綜合提升改造工程,由朱雀門段到安定門(西門)段已經設立了圍擋,期間環城公園這部分已經看不到護城河,只剩下西門至西南城角段的廣場可以逗留。

“護城河改造前水質低劣,常常異味彌漫,市民對此抱怨頗多,以後這種情況不會再有了。”據陝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農曉瑛介紹,本次改造段有多項新技術得到了首創應用,為的就是實現一河清水繞城郭,常年保持改造成效。

農曉瑛說,本次改造中非常注重與城市管網、城市交通的高度結合。截汙箱涵改造擴容後,達到原來斷面的2.5倍多,可全部截流護城河兩岸的市政雨汙排水,將雨污水與景觀水徹底分離,保證景觀水質。同時,為了提高排水標準,滿足防汛需要,結合主要市政雨水管道匯入位置,在改建箱涵上共佈設了9根泄流管與河底連通,汛期可結合防汛調度需要進行泄流控制。改造後的截汙系統將更加完備,排水量更大,排水標準更高,為城區基礎設施再上新臺階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在西門節點,由於河道狹窄、路面交通主幹道車流量大,為了保障人行安全、參觀順暢與交通便利,增加了南北向及東西向下穿隧洞,分別連通南、北側親水準台及西門甕城外側廣場。在其他城門節點,統籌運用現狀橋樑涵洞銜接上下游親水準台,通過橋樑防護等改造措施,使護城河與城市交通緊密銜接,為統籌加強城市治理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本次改造綜合體現了“生態城河、安全城河、智慧城河”的設計理念,改造後新增6.4萬平方米水面,並提升14萬平方米生態景觀綠地,城市綠肺作用與濕地淨化效應將在這裡雙雙凸顯。

此外

“引用智慧化管理系統”

也是此次綜合改造的一大亮點

不僅可有效保證汛期安全

還能讓逛環城公園的市民用上免費Wi-Fi

改造中充分採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分別佈設了18處地下水位元監測系統、5處水質監測系統、30餘處視頻監視系統及27處公眾Wi-Fi系統等,通過智慧監控設備,監測城牆附近地下水位變化、護城河水位及水質、護城河運行情況,並對環城公園設施及旅遊情況進行監控。同時,對船閘、泄水閥、壓力泵站進行智慧控制,保證防汛安全及工程安全運行。

賈平凹曾在《西安這座城》中寫道:

“獨身站定在護城河上的吊板橋上,

仰觀那城樓、角樓、女牆垛口,

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長嘯了。”

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城牆腳下

即將解鎖的這新世紀美景吧

重新恢復為遊人如織的風景名勝之地。

滻水入城,灌注了護城河,也恢復了興慶宮盛景

明代拓掘 從有到優

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護城河迎來了第二次大發展。

這年正月,宋國公馮勝奉朱元璋旨意,“往陝西修城池”。具體而言,就是將西安城牆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北兩面拓築。

隨著城牆外移、城周規模擴大,護城河也被延長拓掘了。拓掘後的護城河,位於城牆外側20米至60米處,壕深2丈,同樣是環城一周,共長4500丈,比城牆的周長長了近200丈。

另外,護城河內,沿著河岸還砌有一條高6尺、厚2尺的壕牆。它外逼城壕、內為夾道,增強了護城河的防禦作戰能力。

明初的拓掘,大大提升了西安護城河的規模

此後,清代在沿用明代護城河時,也分別于順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年(1737年)、同治二年(1863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等多次疏浚護城河。

而康熙元年(1662年),陝西總督白如梅與巡撫賈漢複主持的疏浚,將西安護城河加深至3丈。

更大的修建則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疏浚護城河,並把河道拓掘到深3丈4尺、面寬6丈、底寬3丈。據史料記載,僅此一項工程就耗銀8000餘兩,為日後的護城河規模打下了扎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 護城河煥發新生命

今天,歷史悠久、水深壕闊的護城河,雖已卸下禦敵大任,卻仍然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生態意義等,繼續為大西安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城市規劃使護城河改變了原有的戰爭防禦功能,負擔起城區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調蓄功能,成為城市雨水調蓄庫和洩洪幹道。

▲1983年,西安護城河整修現場

隨著時間推移,護城河一系列諸如污染物排放無序、水利設施老化、水質差、樹木老化等問題開始被詬病。為此,西安市政府部門曾進行過三次清淤行動。

1

第一次清淤

1998年,西安市首次針對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疏浚河道。

▲1998年,奮戰在護城河清淤一線的子弟兵

西安市政府委託部隊官兵千余人清理河底污泥21萬立方米,河道擴寬修整,河水水質得到改善。

▲1998年,奮戰在護城河清淤一線的子弟兵

可是好景不長,在污泥運輸和堆放過程中,由於處理不善,對城市道路和污泥堆放點周邊造成了二次污染。

2

第二次清淤

2004年,相關部門採取高壓管道輸送方式清理河底污泥,共鋪設輸送管道二十多公里,將污泥經過4級加壓,排到雁翔路南段一廢棄磚瓦窯,共清理淤泥3萬立方米。

可沒想到的是,排放污泥的磚瓦窯周邊的地下水受到污染,乾燥發酵後的污泥產生的惡臭味對當地環境也產生了惡劣影響。

3

第三次清淤

2009年,西安市政府經過充分調研,再次對護城河部分河段(文昌門——西門、東門東北角)採取人工辦法進行清淤。

先將清理區域的水排幹,工人將污泥裝入編織袋後,放置十天半月,使編織袋中污水滲出,污泥固化,再運上河岸拉走。清淤後的水質的確得到一定改善,可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積,河水又被污染。

從2003年起,西安市委、市政府結合護城河實際情況,制定了梯級提升水位的方案。

目前護城河的提升改造已完成了3.9公里,即東門至建國門,建國門至朱雀門兩段改造工程。

朱雀門示範段建成開放後,市民遊客驚喜地發現,護城河水位提升、水質清澈。在雄偉厚重的城牆下,在碧波蕩漾的城河上,遊弋泛舟的夢想成為現實。

環城公園景區綠化雜亂、樹木老化的問題得到解決,四季美景如畫,成為市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毫無疑問

護城河環城公園

正成為彰顯古城形象的重要視窗

和文化名片

今年初,由於護城河及環城公園環境綜合提升改造工程,由朱雀門段到安定門(西門)段已經設立了圍擋,期間環城公園這部分已經看不到護城河,只剩下西門至西南城角段的廣場可以逗留。

“護城河改造前水質低劣,常常異味彌漫,市民對此抱怨頗多,以後這種情況不會再有了。”據陝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農曉瑛介紹,本次改造段有多項新技術得到了首創應用,為的就是實現一河清水繞城郭,常年保持改造成效。

農曉瑛說,本次改造中非常注重與城市管網、城市交通的高度結合。截汙箱涵改造擴容後,達到原來斷面的2.5倍多,可全部截流護城河兩岸的市政雨汙排水,將雨污水與景觀水徹底分離,保證景觀水質。同時,為了提高排水標準,滿足防汛需要,結合主要市政雨水管道匯入位置,在改建箱涵上共佈設了9根泄流管與河底連通,汛期可結合防汛調度需要進行泄流控制。改造後的截汙系統將更加完備,排水量更大,排水標準更高,為城區基礎設施再上新臺階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在西門節點,由於河道狹窄、路面交通主幹道車流量大,為了保障人行安全、參觀順暢與交通便利,增加了南北向及東西向下穿隧洞,分別連通南、北側親水準台及西門甕城外側廣場。在其他城門節點,統籌運用現狀橋樑涵洞銜接上下游親水準台,通過橋樑防護等改造措施,使護城河與城市交通緊密銜接,為統籌加強城市治理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本次改造綜合體現了“生態城河、安全城河、智慧城河”的設計理念,改造後新增6.4萬平方米水面,並提升14萬平方米生態景觀綠地,城市綠肺作用與濕地淨化效應將在這裡雙雙凸顯。

此外

“引用智慧化管理系統”

也是此次綜合改造的一大亮點

不僅可有效保證汛期安全

還能讓逛環城公園的市民用上免費Wi-Fi

改造中充分採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分別佈設了18處地下水位元監測系統、5處水質監測系統、30餘處視頻監視系統及27處公眾Wi-Fi系統等,通過智慧監控設備,監測城牆附近地下水位變化、護城河水位及水質、護城河運行情況,並對環城公園設施及旅遊情況進行監控。同時,對船閘、泄水閥、壓力泵站進行智慧控制,保證防汛安全及工程安全運行。

賈平凹曾在《西安這座城》中寫道:

“獨身站定在護城河上的吊板橋上,

仰觀那城樓、角樓、女牆垛口,

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長嘯了。”

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城牆腳下

即將解鎖的這新世紀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