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企業快急瘋!高校畢業生不著急找工作了?95後:穩住,我們能贏……

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有820萬人,目前,各高校秋冬季校園招聘已逐漸接近尾聲。

首批95後畢業生將步入職場。調查發現,相比80後、90後畢業生,95後畢業生求職緊迫度明顯降低,一部分畢業生呈現出“慢就業”現象,你怎麼看?

95後不著急找工作了?

12月6日,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透露,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複雜嚴峻的形勢。

目前,各高校秋冬季校園招聘已逐漸接近尾聲。央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相比80後、90後畢業生,95後畢業生求職緊迫度明顯降低,一部分畢業生呈現出“慢擇業”現象。

學生保持觀望,企業快急瘋了

與前幾年招聘會上學生擠破頭投簡歷、著急定下工作相比,95後大學生表現大都很淡定。在隨機採訪中,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已經握有錄用通知,

但並不著急簽約。

首都經貿大學的一位元畢業生告訴記者,雖然有數家單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他並沒有著急定下工作。他說,秋冬季招聘是考察商機、感受行業冷暖的重要機會,也是檢驗自己能力的一個階段,最後的去處還要再考慮。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畢業生表示,自己內心沒有太著急,因為覺得春招還會有機會。

北京科技大學的一位畢業生說:“有一句話說‘我們穩住能贏’,

還是有很多機會在等著我吧。”

對於一些畢業生的觀望心態,現場一家企業感受頗深——這場招聘會是他們走訪的第四所高校,秋冬招聘馬上結束,但招聘計畫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這名企業招聘負責人表示,面試的時候,學生會表示自己在兩個月後或春節後才能入職,在此期間內會有更多的選擇。

對於普通企業,很多學生熱情度不高,但即便一些大型的國企對畢業生心態的變化也感受強烈。

北京市國資委下屬一家大型國企的招聘負責人對此表示很“頭疼”:近兩年的校招中,學生往往不是特別著急,求職意向逐年降低。“我們初期的工作,有一部分等於是白費掉了。”

與薪酬相比,95後更看重平臺、企業文化

選擇什麼樣的企業?北京科技大學的學生直截了當:“我一定要熱愛它才可以。

”她認為,自己首先要認同企業文化,這點很重要。

北京林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穆琳覺得,95後的學生自我意識更加強烈,三觀要一致,自己要做得開心。“有一個學生,我說你之前那個大公司挺好的呀,現在為什麼選擇了這麼一個創業公司?他回答很乾脆,我感興趣啊,薪水少了三分之一也可以。”

領英發佈的《2018全國校招趨勢洞察》報告顯示,95後在擇業時十分看重雇主所能提供的平臺如何。13%的受訪者在校招中將專業對口的崗位作為首選,而38%的受訪者表示更注重能進入理想公司而不在乎具體做什麼,這一比例接近前者的三倍。

石潔是2018屆的一名碩士畢業生,會計專業的她剛剛拒絕了一家收入可觀的商業地產企業,在她看來,與薪資待遇相比,自身職業規劃和發展空間更重要。她說:

“跟我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不太一樣,它的方向可能是你先做會計,發展到管理層,而我想一直在財務這個行業發展。”

應屆生求職網針對2018屆畢業生求職情況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2018屆畢業生普遍認為工作不只是滿足生計這麼簡單,能夠滿足興趣、實現自我成長更重要。

資料顯示,52%的受訪者更看重個人興趣,43%的受訪者認為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及自我成長是求職中必要的一個考量標準,21%的受訪者最看重薪資水準。

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尹兆華說:

“學生現在找工作的時候已經不再是只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養家糊口就可以了,他們對到這個崗位上去能不能發揮我的特長,實現我個人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非常關注。”

“慢就業”≠“啃老”“頹廢”

“慢就業”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選擇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社會上“畢業馬上就業”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這給“慢就業”提供了土壤。

清華大學學生田麗說,現在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了,同學們可能不光看向安家立命了。“我既然有父母的支撐,就想去看看我父母那一輩沒有做成的事情,做一些更有價值、更有意義,能實現人生理想的事情。”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魏奇認為,“慢就業”表達了現在年輕人更加理性選擇職業、渴望全面瞭解社會的意願。“年輕一代畢業生中的不少人已經不再把畢業掙錢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選擇利用畢業後的幾個月到一年廣泛地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規劃都更加清晰。”魏奇說。

浙江理工大學講師閆肅告訴記者,年輕人之所以給社會造成“慢就業”的印象,是因為很多在老一輩人眼裡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實上卻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管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這些工作能夠讓一些學生自食其力,但是給人造成的主觀印象就是學生沒有就業。

北京林業大學英語專業的大四學生胡錦煜,選擇了做一名插畫創業者,通過經營公眾號和淘寶店,將自己的作品輸出成商業產品。她說:

“之後你可能二三十年都可以用來努力工作賺錢,但是只有前面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這一段時間來摸索,不斷地嘗試其實也是一種成長。”

謹防“慢擇業”變“懶就業”!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表示,“慢就業”大多適用于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他們沒有什麼家庭負擔,希望能夠嘗試更多可能性,擁有更豐富的閱歷。但是王磊也表示,“慢就業”不宜時間過長。未經選擇地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可能為自己的簡歷帶來“反效果”。

調查顯示,在慢擇業中,一部分畢業生是為了更高品質的就業或者進行更好的人生規劃,但仍有一部分畢業生並非理性。

在應屆生求職網所做的調查中,選擇慢擇業人群,有超過60%的受訪者曾經有過職業規劃,但並不清晰;近20%的受訪者並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且非常迷茫;擁有非常清晰的職業規劃,知道自己將來做什麼的僅有20%。

有關專家提醒學生,慢擇業過程中,需要儘快進入規劃狀態。

一些高校就業中心負責人表示,不理性的慢擇業可能發展成為懶就業、怕就業,對於即將走向職場的95後學生而言,自身要進行合理的定位與分析,高校也需要加強引導,進行清晰的職業規劃。

95後在擇業時十分看重雇主所能提供的平臺如何。13%的受訪者在校招中將專業對口的崗位作為首選,而38%的受訪者表示更注重能進入理想公司而不在乎具體做什麼,這一比例接近前者的三倍。

石潔是2018屆的一名碩士畢業生,會計專業的她剛剛拒絕了一家收入可觀的商業地產企業,在她看來,與薪資待遇相比,自身職業規劃和發展空間更重要。她說:

“跟我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不太一樣,它的方向可能是你先做會計,發展到管理層,而我想一直在財務這個行業發展。”

應屆生求職網針對2018屆畢業生求職情況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2018屆畢業生普遍認為工作不只是滿足生計這麼簡單,能夠滿足興趣、實現自我成長更重要。

資料顯示,52%的受訪者更看重個人興趣,43%的受訪者認為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及自我成長是求職中必要的一個考量標準,21%的受訪者最看重薪資水準。

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尹兆華說:

“學生現在找工作的時候已經不再是只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養家糊口就可以了,他們對到這個崗位上去能不能發揮我的特長,實現我個人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非常關注。”

“慢就業”≠“啃老”“頹廢”

“慢就業”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選擇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社會上“畢業馬上就業”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這給“慢就業”提供了土壤。

清華大學學生田麗說,現在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了,同學們可能不光看向安家立命了。“我既然有父母的支撐,就想去看看我父母那一輩沒有做成的事情,做一些更有價值、更有意義,能實現人生理想的事情。”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魏奇認為,“慢就業”表達了現在年輕人更加理性選擇職業、渴望全面瞭解社會的意願。“年輕一代畢業生中的不少人已經不再把畢業掙錢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選擇利用畢業後的幾個月到一年廣泛地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規劃都更加清晰。”魏奇說。

浙江理工大學講師閆肅告訴記者,年輕人之所以給社會造成“慢就業”的印象,是因為很多在老一輩人眼裡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實上卻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管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這些工作能夠讓一些學生自食其力,但是給人造成的主觀印象就是學生沒有就業。

北京林業大學英語專業的大四學生胡錦煜,選擇了做一名插畫創業者,通過經營公眾號和淘寶店,將自己的作品輸出成商業產品。她說:

“之後你可能二三十年都可以用來努力工作賺錢,但是只有前面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這一段時間來摸索,不斷地嘗試其實也是一種成長。”

謹防“慢擇業”變“懶就業”!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表示,“慢就業”大多適用于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他們沒有什麼家庭負擔,希望能夠嘗試更多可能性,擁有更豐富的閱歷。但是王磊也表示,“慢就業”不宜時間過長。未經選擇地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可能為自己的簡歷帶來“反效果”。

調查顯示,在慢擇業中,一部分畢業生是為了更高品質的就業或者進行更好的人生規劃,但仍有一部分畢業生並非理性。

在應屆生求職網所做的調查中,選擇慢擇業人群,有超過60%的受訪者曾經有過職業規劃,但並不清晰;近20%的受訪者並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且非常迷茫;擁有非常清晰的職業規劃,知道自己將來做什麼的僅有20%。

有關專家提醒學生,慢擇業過程中,需要儘快進入規劃狀態。

一些高校就業中心負責人表示,不理性的慢擇業可能發展成為懶就業、怕就業,對於即將走向職場的95後學生而言,自身要進行合理的定位與分析,高校也需要加強引導,進行清晰的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