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只要有人說你孩子有問題,你可能就喪失了理智判斷,瞬間被洗腦!

這些年早教機構那叫一個火爆啊,除了大家都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家長越來越焦慮。

大致套路是這樣的:帶孩子去早教機構上一堂體驗課,上完課,覺有的孩子不太適應,有的玩的還挺開心的,然後會有老師一對一的對你進行講解分析。

比如孩子的感統發育不太好,比如孩子分離焦慮比較嚴重,比如孩子服從性不好,總之,你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那這些問題要怎麼解決?當然是報名課程。

我並不是說賺錢有罪,賺錢當然可以,但是這樣“恐嚇”式的銷售,就不太合適了。

有的前來諮詢我的家長確實是被早教機構老師嚇到了,甚有的機構老師把八個月的孩子好動不聽指揮解讀成多動症前兆,告訴家長,如果不送來進行一系列的矯正訓練就要去醫院找精神科醫生開藥了。也有的機構老師把一歲多處在分離焦慮高峰期的寶寶不願意讓媽媽離開教室的行為解讀成孩子嚴重缺乏紀律意識。

今天不是來討論為啥早教要這樣嚇唬人,而是和大家聊聊,你為啥這麼焦慮。

我接觸過的焦慮的家長大概分為兩類:

對孩子的情況特別焦慮,然後就去各種學習,不論是上網還是看書。

對孩子的情況特別焦慮,

但又不去學習,而是只聽別人說,越聽越焦慮。

第一種家長容易受到錯誤知識的誤導,但是好在只要學習強迫症狀夠強烈,總能找到足夠正確的知識。

第二種家長就比較慘了,往往把孩子的問題說得最嚴重的那個聲音最能讓他記住,也可以換句話說就是,比較好忽悠。

容易被忽悠的原因是:

自己壓根也沒想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動腦子,只想讓別人告訴自己該怎麼做就好了,

至於對錯,反正不是自己說的,責任也不在自己。

習慣于追求完美,只要別人對自己有一點批評,大腦就自動化的失去理智判斷,只一門心思想著“修正”別人的評價,而根本沒能力去考慮這個評價到底是不是恰當的。

在這兩種想法的影響下,孩子本來是什麼樣的就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有人說你孩子有問題,你可能就喪失了理智判斷,瞬間被洗腦。(感歎一下,孩子的錢真好掙。

可能我們都太急功近利的去想要通過一兩句話,以兩個步驟就打造出來一個理想中的孩子,省心省力。但真實的人,永遠是複雜的,不可控的,不論多大歲數。

在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當治療師太急於給來訪者一個診斷或者下一個定義的時候,其實是對進一步瞭解來訪者沒有任何好處的。診斷和定義是最能拉開兩個人距離的東西。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當你急著用概念、理論、症狀去定義孩子的時候,其實就錯過了理解孩子的機會。

年初我參加了一場關於PDHD(多動症)兒童的心理治療大會,國內專家和外籍專家都有發言。其中最震撼我的就是關於多動症的誤診率其實是極高的,同樣,自閉症的誤診率也是很高的。

專家說,很多家長總是急於給孩子下一個診斷,就好像這個診斷就能夠解釋這個孩子的一切。得到診斷以後,家長們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糾正行為偏差,如何研究用藥,而很少有人去關注孩子這個問題是從何而來。

一位專家甚至還提到接診過一個病例,多家正規醫院都確認孩子並非多動症,但是家長一直不信,知道在某個機構被“確診”以後才終於“放心了”,治療一段時間後孩子因為藥物和訓練出現了幻覺妄想,胡言亂語,這才又回到正規醫院就診,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處在精神分裂初期的狀態了。

類似案例還有很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自閉症、多動症機構如此混亂的原因,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興趣僅限於:我知道你是什麼就行了,接下來的就想辦法解決,至於為什麼,我沒興趣。

糾正孩子行為是一件不耗費心理能量的事情,你有問題,我糾正你,就行了。這些糾正大到:多動、自閉,小到:吃飯、睡覺。

而要試著理解孩子卻是很費勁甚至很痛苦的事情,因為這個過程裡一定會涉及到家長對自己狀況的反思,甚至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反思,對於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反思。

而對於自己的內心,對於自己的過往,要想去認真回頭看看是很難很痛苦的事情,思考的過程會引發無限的焦慮、憤怒、痛苦甚至羞恥的情緒。

從事心理諮詢這個行業這些年,不論是從我自身的感受來說,還是結合瞭解了這麼多媽媽的經歷來說,我都認為,一個人最需要心理諮詢師的日子裡絕對有孩子出生後的頭一兩年。孩子的出生,身份的轉變,帶來的不僅僅是愉悅,而更多的是焦慮或者抑鬱等等負面情緒,而你處理你自己情緒的方式直接影響了你養育孩子的方式。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一個不批判,不評價的穩定的客體,在這自我探索的顛簸路途中作為陪伴。

我們有的時候沒能力或者不願意去理解孩子,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沒能力或者不願意去好好理解自己。

孩子的誕生,是讓你活的更固步自封更局限更焦慮,還是讓你有勇氣穿過重重情緒去重新認識自己,這要看你自己的選擇。

其實是對進一步瞭解來訪者沒有任何好處的。診斷和定義是最能拉開兩個人距離的東西。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當你急著用概念、理論、症狀去定義孩子的時候,其實就錯過了理解孩子的機會。

年初我參加了一場關於PDHD(多動症)兒童的心理治療大會,國內專家和外籍專家都有發言。其中最震撼我的就是關於多動症的誤診率其實是極高的,同樣,自閉症的誤診率也是很高的。

專家說,很多家長總是急於給孩子下一個診斷,就好像這個診斷就能夠解釋這個孩子的一切。得到診斷以後,家長們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糾正行為偏差,如何研究用藥,而很少有人去關注孩子這個問題是從何而來。

一位專家甚至還提到接診過一個病例,多家正規醫院都確認孩子並非多動症,但是家長一直不信,知道在某個機構被“確診”以後才終於“放心了”,治療一段時間後孩子因為藥物和訓練出現了幻覺妄想,胡言亂語,這才又回到正規醫院就診,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處在精神分裂初期的狀態了。

類似案例還有很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自閉症、多動症機構如此混亂的原因,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興趣僅限於:我知道你是什麼就行了,接下來的就想辦法解決,至於為什麼,我沒興趣。

糾正孩子行為是一件不耗費心理能量的事情,你有問題,我糾正你,就行了。這些糾正大到:多動、自閉,小到:吃飯、睡覺。

而要試著理解孩子卻是很費勁甚至很痛苦的事情,因為這個過程裡一定會涉及到家長對自己狀況的反思,甚至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反思,對於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反思。

而對於自己的內心,對於自己的過往,要想去認真回頭看看是很難很痛苦的事情,思考的過程會引發無限的焦慮、憤怒、痛苦甚至羞恥的情緒。

從事心理諮詢這個行業這些年,不論是從我自身的感受來說,還是結合瞭解了這麼多媽媽的經歷來說,我都認為,一個人最需要心理諮詢師的日子裡絕對有孩子出生後的頭一兩年。孩子的出生,身份的轉變,帶來的不僅僅是愉悅,而更多的是焦慮或者抑鬱等等負面情緒,而你處理你自己情緒的方式直接影響了你養育孩子的方式。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一個不批判,不評價的穩定的客體,在這自我探索的顛簸路途中作為陪伴。

我們有的時候沒能力或者不願意去理解孩子,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沒能力或者不願意去好好理解自己。

孩子的誕生,是讓你活的更固步自封更局限更焦慮,還是讓你有勇氣穿過重重情緒去重新認識自己,這要看你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