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定下里程碑,造出全球唯一可控“太陽”,數十國來華求參與

能源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大支柱,已經是離不開人類生活了,但是地球上目前所使用的還都是化石燃料,這是不可再生的。

能源是人們目前面對的最大危機,追求清潔的,

取之不盡的能源一直是人類研究的方向。

現今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經普及,比如太陽能和風能,但缺點也很明顯,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沒有風就沒有風能,所以人類需要的是可以無限取用的清潔能源。

而核聚變是世界上公認的人類最終能源。

一旦得以實現,一公升海水的提取物質進過核聚變就可以釋放出300公升汽油的能量。

近日,由我國研製的熱核聚變堆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的重大貢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英文簡稱ITER,目的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探索利用核聚變能量的方式。由於它產生能量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機理相似,因此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的核心是溫度超過1億度的聚變核燃料,而我國研製的這種材料就要直接面對這樣的超高溫環境。

現在研究的方向就是模擬太陽這個核聚變體,從而為人類提供能源。人為的製造一個可控制的太陽就提上了計畫。

最近,央視的《開講啦》播出了我國“人造太陽”的專題節目。

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在節目中爆料,我國“人造太陽”計畫取得的成就。

李院士介紹,就在上個月,他的團隊,剛剛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5000萬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國家。

這是人類在核聚變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目前,不僅我國在研究核聚變。國際上還成立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其中歐洲、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數十國來華借鑒並尋求參與。

建立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其零部件由各方分別建造,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核心部件90%由中國製造提供。而且,這些關鍵部件也只有中國能夠生產。

和普通能源相比,核聚變清潔安全,能量巨大,用於核聚變的材料氘存在於海水中,一升海水中的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燃燒三百升汽油。

2006年,包括我國在內的7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協定,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正式啟動,我國在項目中承擔了10%的工作量。專家表示,隨著專案的推進,人類有望在未來50年內,讓這種能源進入千家萬戶。【ht】

我國在項目中承擔了10%的工作量。專家表示,隨著專案的推進,人類有望在未來50年內,讓這種能源進入千家萬戶。【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