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特朗普宣佈,美國宇航員將重返月球!新一輪“太空競賽”開始了?

1972年12月11日,阿波羅17號登月艙降落在金牛座利特洛峽谷,兩名宇航員在那裡工作了三天,並採集了243磅的岩石。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後一次踏足月球,而在剛好45年之後,特朗普宣佈:美國宇航員將重返月球!

據中新網報導,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於在白宮簽署命令,指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啟動太空探索專案,送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並為登陸火星打基礎。

特朗普當天在發表講話時表示,這一命令的簽署將使美國重新聚焦太空探索與發現,並邁出重返月球的第一步。他說,“這一次我們不會只插上一面國旗、留下一串腳印,我們還要為登陸火星及其它星球打好基礎。

特朗普表示,宇宙空間的利用價值很大,美國將再一次成為人類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領導者,這對美國而言非常重要。他還表示,啟動太空探索項目還意味著美國將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提出削減在氣候變化、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的科研資金,但對太空領域更加重視。今年6月30日,特朗普下令重建已擱置25年的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National Space Council),

副總統彭斯擔任委員會主席,美國務卿、國防部長等多位內閣成員,NASA局長以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等人均是委員會成員。

“國家太空委員會”於上世紀50年代艾森豪政府時代組建,此前曾運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第二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隨著總統的更迭,美國探索宇宙的計畫一直在調整。

進入21世紀後,美國小布希政府提出並開始實施星座計畫,

其方案是先重返月球,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然後以月球基地作為中轉站在2035年左右實現載人登火的目標。

奧巴馬上台後,載人登火的總目標和時間沒變,但路線圖變了,即改為先載人登小行星,然後以小行星為跳板實現載人登火的目標。

2014年,美國航太專家根據當時的技術水準,為載人登火設計了三種可選擇的技術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採用“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火星”的路線,實施步驟為先執行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即用無人航天器把一顆小行星拖至月球軌道,然後用新研製的“航太發射系統”重型火箭和“獵戶座”飛船把人送到該小行星,最後太空人從小行星飛往火星的衛星,之後在火星著陸,這也是奧巴馬政府提出的美國載人航太計畫。

第二種途徑是採用“月球-火星”的路線,實施步驟為先建立月球基地,接著從月球基地飛往火星,即利用月球作為試驗和開發目的地,以期進一步完善適合於火星探索的技術,同時再訪月球,可進行比“阿波羅”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第三種途徑是採用增進探索的路線,實施步驟是先執行“地-月拉格朗日2點”任務,即在“拉格朗日2點”(在這個點上,地月之間的引力相互抵消了)建造1座小空間站,它能支持4名或更多乘員生活最少6個月,同時還保留任務中止能力,讓乘員迅速返回地球;然後太空人從這裡前往原軌道小行星,接著前往月球基地,最後載人登陸火星或火星的衛星。

而特朗普12月11日簽署的“1號太空政策指令”作為“國家太空委員會”提出的第一份建議,也意味著奧巴馬政府提出的載人登陸小行星計畫被正式放棄。

中新網報導稱,“國家太空委員會”在今年10月的會議上達成共識,認為美國應派宇航員重返月球,對月球進行長期開發與利用。同時,美國應以此為基礎向火星進發,更廣泛地探索太陽系。委員會就此向特朗普提出建議。

美國航天局官員稱,美國深空探索計畫將分三步走,當前階段將繼續利用國際空間站作為實驗和研究平臺,第二階段將在2024年前後在月球軌道上建成“深空門戶”太空港,第三階段是到2033年前後進軍火星軌道。

白宮11日發表的聲明表示,美國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將為私營部門提供大量機會,提升美國整體的太空技術能力。同時,美國也將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

NASA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將全力支持特朗普有關啟動重返月球專案的命令,並稱2019財年的預算申請報告將體現落實這一命令的工作安排。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目前已有兩位知名的美國企業家,佔據了商業太空活動的前沿領域——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Jeff Bezos),他們分別擁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

今年3月底,Space X實現了“回收火箭再發射”,降低了太空旅行成本;9月底,馬斯克披露了“殖民”火星計畫的最新進展。他表示,在2022年讓至少兩艘貨運飛船著陸火星,2024年,兩艘貨運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抵達火星。

12月2日,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將于明年1月首次發射至火星軌道,搭載的將是午夜櫻桃款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馬斯克在推文中指出,如果沒有在升空過程中爆炸,這輛跑車將繞火星飛行10億年左右。

貝佐斯則更偏向於月球。今年3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稱,貝索斯的“終極計畫”是利用旗下太空公司BlueOrigin為月球基地提供“快遞”服務,同時説明人類在月球上建立“未來永久基地”。

10月初,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首次會議期間,藍色起源CEO史密斯(Bob Smith)表示,計畫在18個月內送遊客進入太空,這也意味著該公司會稍微落後于馬斯克的SpaceX。

實際上,除了上述二人,更值得關注的,還是國家級別的月球、火星計畫。當然,從實際情況考慮,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還太為遙遠,通往數億公里外的火星之路曲折又漫長,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重返月球,把月球作為去火星的試驗場。

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據新華社報導,今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2017全球航太探索大會上,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燕生透露,中國已開展載人登月概念研究。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也在會上說,中國正在進行載人登月的預研和前期準備工作,雖然還沒有立項,但時間應該不會太長。今年5月,楊利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預計,中國太空人會在2030年前後登月。

至於火星,在上述會議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說,儘管還沒有載人探測火星計畫,但中國已啟動了火星無人探測工程,2020年將發射火星探測器,2021年到達火星。

與中國計畫登月時間相近的還有日本。日本的空間探測起步較早,是美國、蘇聯之後第3個發射空間探測器的國家。1990年,日本發射“飛天”月球探測器。2007年9月14日,日本發射了“月女神”1號月球探測衛星。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今年6月2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文部科學省召開的小委員會會議上彙報稱,力爭到2030年左右實現日本宇航員的探月之行。

但日本的探月計畫有一點與眾不同——不是獨立自主。一方面,參考消息此前援引日媒報導稱,日本政府決定與美國合作,立志實現載人月球探測。日本的打算是,參加美國計畫於本世紀20年代後半期建設的月球軌道上的宇宙基地,實現日本太空人的探月飛行。

另一方面,據美國“石英”網站11月27日報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和JAXA此前透露,他們可能會聯合開展登月取樣返回任務,這也標誌著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擴展至外太空。

另外,印度、俄羅斯以及歐洲也制定了登月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探月計畫。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站11月20日刊文分析稱,“看上去太空競賽正緊鑼密鼓地回歸”,其中有五點原因:

創新的願景。相對來說在被冷落了幾十年後,太空探索現在再次被視為驅動科技發展、激勵科學工程交融、產生國家自豪感的力量。

經濟和地緣政治好處。月球探索既促進國際合作又加劇國際競爭,各國即便沒有自己的太空計畫,也可以開發儀器,搭乘別國建造和發射的航天器飛上月球。

任務(相對)簡單容易。

新發現。雖然我們對月球的觀測已經有數十個年頭,但是每項探月新任務都帶來了新發現。

幫助我們瞭解地球。未來對月球的研究無疑將讓人們對地球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識。

不過,也有國家已迫不及待先做起了“火星夢”。據外媒今年9月底報導,迪拜政府計畫打造一座價值1.4億美元的模擬火星城市,占地190萬平方英尺(約17.6萬平方米),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太空模擬城市,為人類提供火星生活真實且可行的模型。

實施步驟為先執行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即用無人航天器把一顆小行星拖至月球軌道,然後用新研製的“航太發射系統”重型火箭和“獵戶座”飛船把人送到該小行星,最後太空人從小行星飛往火星的衛星,之後在火星著陸,這也是奧巴馬政府提出的美國載人航太計畫。

第二種途徑是採用“月球-火星”的路線,實施步驟為先建立月球基地,接著從月球基地飛往火星,即利用月球作為試驗和開發目的地,以期進一步完善適合於火星探索的技術,同時再訪月球,可進行比“阿波羅”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第三種途徑是採用增進探索的路線,實施步驟是先執行“地-月拉格朗日2點”任務,即在“拉格朗日2點”(在這個點上,地月之間的引力相互抵消了)建造1座小空間站,它能支持4名或更多乘員生活最少6個月,同時還保留任務中止能力,讓乘員迅速返回地球;然後太空人從這裡前往原軌道小行星,接著前往月球基地,最後載人登陸火星或火星的衛星。

而特朗普12月11日簽署的“1號太空政策指令”作為“國家太空委員會”提出的第一份建議,也意味著奧巴馬政府提出的載人登陸小行星計畫被正式放棄。

中新網報導稱,“國家太空委員會”在今年10月的會議上達成共識,認為美國應派宇航員重返月球,對月球進行長期開發與利用。同時,美國應以此為基礎向火星進發,更廣泛地探索太陽系。委員會就此向特朗普提出建議。

美國航天局官員稱,美國深空探索計畫將分三步走,當前階段將繼續利用國際空間站作為實驗和研究平臺,第二階段將在2024年前後在月球軌道上建成“深空門戶”太空港,第三階段是到2033年前後進軍火星軌道。

白宮11日發表的聲明表示,美國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將為私營部門提供大量機會,提升美國整體的太空技術能力。同時,美國也將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

NASA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將全力支持特朗普有關啟動重返月球專案的命令,並稱2019財年的預算申請報告將體現落實這一命令的工作安排。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目前已有兩位知名的美國企業家,佔據了商業太空活動的前沿領域——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Jeff Bezos),他們分別擁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

今年3月底,Space X實現了“回收火箭再發射”,降低了太空旅行成本;9月底,馬斯克披露了“殖民”火星計畫的最新進展。他表示,在2022年讓至少兩艘貨運飛船著陸火星,2024年,兩艘貨運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抵達火星。

12月2日,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將于明年1月首次發射至火星軌道,搭載的將是午夜櫻桃款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馬斯克在推文中指出,如果沒有在升空過程中爆炸,這輛跑車將繞火星飛行10億年左右。

貝佐斯則更偏向於月球。今年3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稱,貝索斯的“終極計畫”是利用旗下太空公司BlueOrigin為月球基地提供“快遞”服務,同時説明人類在月球上建立“未來永久基地”。

10月初,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首次會議期間,藍色起源CEO史密斯(Bob Smith)表示,計畫在18個月內送遊客進入太空,這也意味著該公司會稍微落後于馬斯克的SpaceX。

實際上,除了上述二人,更值得關注的,還是國家級別的月球、火星計畫。當然,從實際情況考慮,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還太為遙遠,通往數億公里外的火星之路曲折又漫長,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重返月球,把月球作為去火星的試驗場。

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據新華社報導,今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2017全球航太探索大會上,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燕生透露,中國已開展載人登月概念研究。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也在會上說,中國正在進行載人登月的預研和前期準備工作,雖然還沒有立項,但時間應該不會太長。今年5月,楊利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預計,中國太空人會在2030年前後登月。

至於火星,在上述會議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說,儘管還沒有載人探測火星計畫,但中國已啟動了火星無人探測工程,2020年將發射火星探測器,2021年到達火星。

與中國計畫登月時間相近的還有日本。日本的空間探測起步較早,是美國、蘇聯之後第3個發射空間探測器的國家。1990年,日本發射“飛天”月球探測器。2007年9月14日,日本發射了“月女神”1號月球探測衛星。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今年6月2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文部科學省召開的小委員會會議上彙報稱,力爭到2030年左右實現日本宇航員的探月之行。

但日本的探月計畫有一點與眾不同——不是獨立自主。一方面,參考消息此前援引日媒報導稱,日本政府決定與美國合作,立志實現載人月球探測。日本的打算是,參加美國計畫於本世紀20年代後半期建設的月球軌道上的宇宙基地,實現日本太空人的探月飛行。

另一方面,據美國“石英”網站11月27日報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和JAXA此前透露,他們可能會聯合開展登月取樣返回任務,這也標誌著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擴展至外太空。

另外,印度、俄羅斯以及歐洲也制定了登月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探月計畫。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站11月20日刊文分析稱,“看上去太空競賽正緊鑼密鼓地回歸”,其中有五點原因:

創新的願景。相對來說在被冷落了幾十年後,太空探索現在再次被視為驅動科技發展、激勵科學工程交融、產生國家自豪感的力量。

經濟和地緣政治好處。月球探索既促進國際合作又加劇國際競爭,各國即便沒有自己的太空計畫,也可以開發儀器,搭乘別國建造和發射的航天器飛上月球。

任務(相對)簡單容易。

新發現。雖然我們對月球的觀測已經有數十個年頭,但是每項探月新任務都帶來了新發現。

幫助我們瞭解地球。未來對月球的研究無疑將讓人們對地球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識。

不過,也有國家已迫不及待先做起了“火星夢”。據外媒今年9月底報導,迪拜政府計畫打造一座價值1.4億美元的模擬火星城市,占地190萬平方英尺(約17.6萬平方米),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太空模擬城市,為人類提供火星生活真實且可行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