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文帝是漢朝最節儉的皇帝,但他死後為什麼提出依山為陵的策略

灞陵在漢長陵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28.5公里,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東郊白鹿原東北隅,即今溺橋區毛西鄉楊家圪塔村,人們俗稱“鳳凰 嘴”。灞陵最大的特色就是因山建陵,不起墳,

地面上沒有封土。當 時,人們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以石砌築,異常堅固。

漢文帝在建造灞陵的時候為什麼要“因山為陵”呢?據說這是因為 漢文帝體恤百姓,力求“節儉”。根據歷史分析,這種說法是可信的。 因為在歷史上,漢文帝的確是一位自律節儉的清明之君。

他在位期間, 寬政減刑,輕徭薄賦。他不但沒有增加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還屢 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奉行節儉,杜 絕奢侈,在厚葬成風的秦漢時代,他沒有用金銀來裝飾陵墓,大興土木 來修墳,實在是難能可貴。

除此原因外,後人認為漢文帝“因山為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 保障陵墓的安全。

據說,在修建灞陵的時候,有一次漢文帝帶著慎夫人在群臣的前 呼後擁之下前去參觀。他看到修築中的灞陵,不無感歎地說:“以山 為陵,用石作停,絕對堅固無比呀! ”大臣們都附和說:“是啊。

” 這時,張釋之對文帝說:“如果陵中有讓人貪婪的寶貝,再堅固的壁 壘也阻擋不了盜賊的腳步;如果陵中沒有讓盜賊想要的東西,即使沒 有石停也不用擔心被盜! ”文帝聽了張釋之這番話,十分賞識,因此 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節葬”的信念。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漢文帝 “節葬”、“因山為陵”、“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的目的,一方面 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其中無可欲”,
從而 確保陵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