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在記憶長河裡,打撈歷史的真相,打撈歷史認知的良心

2015年公祭儀式上的南京學生

今年9月22日,美國三藩市市接受了在聖瑪麗廣場設置象徵“慰安婦”問題的少女像,

這件事引發日本強烈不滿,11月24日日本大阪市宣佈解除與三藩市市長達60年的友好城市關係。這件事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在接見南京訪問團時,直截了當表示南京大屠殺歷史是不存在的,而名古屋正是南京的國際友好城市。作為強烈抗議,南京解除了與名古屋市的友好城市關係。
南京此舉,是以歷史真相為重,以國際公平正義為證。而今大阪市與三藩市市解除友城關係,則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甚至強詞奪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指出,“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

”對二戰歷史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軍“慰安婦”制度是一項殘忍地將女性掠奪為“性奴隸”的制度,是一種嚴重的國家犯罪。今年,中韓等國付出巨大努力,希望將“慰安婦”檔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項人類文明發展史極為侵犯人權的制度變為人類的警示記憶。但在此過程中,日方多次加以阻撓,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施加壓力,甚至揚言要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這種妨礙歷史真相傳播,甚至在歷史已經過去近80年的時候還不能正視的態度,給世界和平帶來一個嚴峻的挑戰。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不僅為中國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也要為世界提供價值觀——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意識,堅持正確的歷史認知,建立記憶共同體,從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198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館。紀念館是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紀念性地標,也是凝固的不懼任何風吹雨打的記憶地標。這座固化的“記憶地標”,向世界展現了南京大屠殺鐵的事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參觀瞭解,並讓記憶傳承久遠,成為記憶共同體建立的物質形態。

除了利用展覽展示這段歷史,我們還組建了專門的機構研究這段歷史。1995年我們成立了學術型的機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2016年成立了智庫型的機構——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在記憶的長河裡,我們不斷打撈,打撈歷史真相,打撈歷史認知的良心。我們始終認為,南京大屠殺歷史應該在世界史的範疇內來認知,這段歷史記憶不是一個城市獨有的,也不是一個國家獨有的,它是屬於人類文明史的,是屬於全世界的共同記憶。經過多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成系列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於2015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之際,國家檔案局影印出版的《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也即將面世。讓我們感動的是,在深入研究這段歷史,建立記憶共同體方面,很多國際友人和專家學者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以直面歷史的態度,成為建設人類記憶共同體的拱頂石,成為記憶共同體建設的人際形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人類終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國家、沒有個人例外於這個世界大勢。在這樣的潮流之下,閉著門說話是不合時宜的。歷史也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的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掩蓋或者遮擋都無濟於事。換言之,歷史的大眾化是歷史最後的存在形式,一切史學都將變為公共史學,建立公共史學的過程,也就是建立人類記憶共同體的過程。

小粉橋1號是約翰·拉貝的舊居,這裡曾收容、保護了600多名難民。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雖然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主題,但縱然是在和平時期,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始終保持對歷史的痛感,絕不因時間長久而淡忘,絕不因當下和平而忘危。今天,我們再次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通過這一國家儀式,我們在緬懷死難同胞,寄託哀思的同時,也衷心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堅守正確的歷史認知,建立記憶共同體,以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為人類長遠的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張建軍,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

也不是一個國家獨有的,它是屬於人類文明史的,是屬於全世界的共同記憶。經過多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成系列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於2015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之際,國家檔案局影印出版的《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也即將面世。讓我們感動的是,在深入研究這段歷史,建立記憶共同體方面,很多國際友人和專家學者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以直面歷史的態度,成為建設人類記憶共同體的拱頂石,成為記憶共同體建設的人際形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人類終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國家、沒有個人例外於這個世界大勢。在這樣的潮流之下,閉著門說話是不合時宜的。歷史也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的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掩蓋或者遮擋都無濟於事。換言之,歷史的大眾化是歷史最後的存在形式,一切史學都將變為公共史學,建立公共史學的過程,也就是建立人類記憶共同體的過程。

小粉橋1號是約翰·拉貝的舊居,這裡曾收容、保護了600多名難民。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雖然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主題,但縱然是在和平時期,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始終保持對歷史的痛感,絕不因時間長久而淡忘,絕不因當下和平而忘危。今天,我們再次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通過這一國家儀式,我們在緬懷死難同胞,寄託哀思的同時,也衷心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堅守正確的歷史認知,建立記憶共同體,以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為人類長遠的和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張建軍,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