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收編支付寶、財付通,央行的“網聯”動了誰的乳酪?

醞釀了好久的“線上版銀聯”——網聯平臺,終於在近期正式落地了。

3 月 31 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宣佈,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即網聯)將正式啟動試運行。自此,支付寶、財付通等協力廠商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的方式將成為歷史,央行對協力廠商支付市場的監管也多了一員悍將。

什麼是網聯?

網聯是由央行牽頭設立的一個線上支付清算平臺,將主要處理由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央行曾強調,

網聯只做清算業務,“不得處理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的跨行支付業務”。

簡單來說,網聯就像“線上版的銀聯”,主要為支付寶、財付通這種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提供一個統一的清算平臺,不髮卡,也不做支付。

(圖片來自:財經頭條- 新浪)

今年 1 月 23 日,“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的名稱在國家工商總局企業註冊局官網獲得批准。

3 月 31 日,網聯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

首批接入網聯平臺的包括支付寶、財付通、京東金融旗下的網銀線上三家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以及中行、招行等四家商業銀行。試運行結束後,將按計劃、分批次安排其他銀行和支付機構陸續接入。據悉,第二批接入的可能包括快錢支付、平安付、百付寶等。

由於網聯是獨立于現有銀行間支付清算機構之外的新平臺,

因此在股權結構上,銀行並不參與入股,銀聯也將被排除在網聯的運營之外。

此前曾有消息稱,網聯平臺的股東上限是 50 家,募股機構在 40 家左右;並且為了防止平臺被大型支付機構壟斷,除了央行和支付清算協會,其他股東的份額不會超過 10%。

如今靴子落地,央行沒有意外地成為網聯第一大股東,占股超過 30%,支付寶和財付通則分別持股約 10%。

此外,除了打破協力廠商支付機構與銀行的直連模式之外,網聯平臺還將接手備付金的統一託管。

(圖片來自:財經頭條- 新浪)

此前,備付金可以被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分散存放在多家銀行內,並且可以通過交易的時間差為支付機構帶來“隱形收益”,

監管存在盲區。

今年 1 月 13 日,央行發佈通知,規定從 4 月 17 日起,支付機構應將用戶的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繳存至指定機構的專用存款帳戶,由央行統一進行管理。現在來看,這個監管將由網聯代為執行。

網聯:要動協力廠商支付的乳酪

要問為什麼得設網聯,還得從協力廠商支付的交易清算模式說起。

在電子支付興起前,我們的交易遵循的是以商戶、收單行、髮卡行以及卡組織為核心的“支付-清算-結算”四方模式。

(圖片來自:零壹財經)

舉個例子,你到商場刷卡買了一件商品,這筆錢從你的卡中即時劃走了;之後,商家要拿著 POS 機打出的簽收單去找收單行清算;如果用戶刷的卡不是收單行自家的,那麼收單行就要去找卡組織(國內主要是銀聯)進行清算;接著,銀聯再去找髮卡行(用戶刷的卡所屬銀行)結算。

在這麼個流程中,由於還涉及到銀行的準備金,因此除了卡組織和銀行(收單行和發單行)之外,央行也能掌握到交易的資訊,以此進行監管。

但是自從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橫空出世之後,原來的四方模式被打破了。

協力廠商支付在用戶和銀行之間增加了一個虛擬帳戶的環節,如果僅僅是用來網購支付,還是跟原來一樣沒有太大影響;但是由於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往往與各家銀行形成了合作關係,而且可以通過在各家銀行設立的備付金帳戶完成跨行清算,這就動了央行和卡組織的乳酪了。

(圖片來自:Quartz)

要知道,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跨行清算是央行、卡組織瞭解資金流向的重要途徑,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有可能會形成監管的漏洞;而從運營的角度來看,它也是卡組織、銀行通過跨行交易賺取手續費的一塊大蛋糕,現在協力廠商支付要把這個蛋糕分走,自然是這些機構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網聯的誕生,就是為了在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加一道門檻,打破這種把央行和卡組織排除在外、直接進行跨行清算的局面。網聯也就像是“線上版的銀聯”,執行網上跨行清算的任務。

網聯來了,誰喜誰憂?

前面我們知道,在整個線上交易環節,主要有央行、卡組織、銀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用戶幾個參與者。如今,又多了個網聯,那這些“老人”會受到影響嗎?

既然網聯是為了打破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的直連,那麼對於一直希望加強對網上支付進行監管的央行來說,這自然是希望之中的事。

(圖片來自:第一財經週刊)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萬釗曾指出,網聯成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將遷移到網聯平臺進行處理,支付機構內部的跨行資金流動必須經由網聯平臺進行清算,這將改變支付機構通過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的情況,網聯也可以掌握各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等詳細資訊。

從協力廠商支付平臺上滋生出的非法資金轉讓,如賭博、販毒、洗錢等行為,也將得到有效遏制。

對於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來說,雖然從整體上沒有改變協力廠商支付的局面,但是網聯的出現還是讓自己“很受傷”。

首當其衝的就是支付寶、財付通這樣的大玩家。之所以今天能夠覆蓋如此紛繁眾多的支付場景,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有賴於他們和一家家銀行的談判與合作。這也是他們與其他規模較小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相比最大的優勢。

(圖片來自:數位尾巴)

然而網聯來了以後,所有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都能通過網聯平臺與各家銀行實現互聯,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一優勢就消失不見了。

巨頭們自然會傻眼。

對於那些力量較小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來說,網聯雖然能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他們在市場中的話語權,但與巨頭們站在同一個戰場上去競爭,還是一個對自身實力比較大的挑戰。

被排除在外的卡組織也是一樣,本來可能還寄希望於從央行的統一監管中分一杯線上支付的羹,但現在這麼一出另起爐灶的戲碼讓線上和線下支付清算徹底變成了競爭對手。

(圖片來自:EJ Insight)

而從前還能通過與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合作撈到點手續費的銀行,現在也沒了談判的話語權。網聯的介入勢必會干涉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之間的利益分割。

有人覺得,網聯平臺參與制衡,對用戶來說可能是一項利好。但從長期來看,結果還不好說。儘管央行表示,網聯平臺的建立是為了進一步規範支付市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環節的支付成本,很難保證各支付機構以後不會把這部分成本攤到普通使用者身上。

從開始籌備,到正式上線,網聯平臺的中立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它直接關係到支付環節中各參與者的利益博弈。排除銀行和銀聯、限制巨頭份額、增加成員多樣性,網聯也一直在避免成為寡頭壟斷的利益平臺。

但仍值得注意的是,由央行牽頭建立的這樣一種線上支付監管體系,在國內外都是頭一遭。能否真能如計畫的那樣,達到監管和市場創新發展的平衡,仍需接受時間的檢驗。

題圖來自:Bloomberg

(圖片來自:零壹財經)

舉個例子,你到商場刷卡買了一件商品,這筆錢從你的卡中即時劃走了;之後,商家要拿著 POS 機打出的簽收單去找收單行清算;如果用戶刷的卡不是收單行自家的,那麼收單行就要去找卡組織(國內主要是銀聯)進行清算;接著,銀聯再去找髮卡行(用戶刷的卡所屬銀行)結算。

在這麼個流程中,由於還涉及到銀行的準備金,因此除了卡組織和銀行(收單行和發單行)之外,央行也能掌握到交易的資訊,以此進行監管。

但是自從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橫空出世之後,原來的四方模式被打破了。

協力廠商支付在用戶和銀行之間增加了一個虛擬帳戶的環節,如果僅僅是用來網購支付,還是跟原來一樣沒有太大影響;但是由於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往往與各家銀行形成了合作關係,而且可以通過在各家銀行設立的備付金帳戶完成跨行清算,這就動了央行和卡組織的乳酪了。

(圖片來自:Quartz)

要知道,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跨行清算是央行、卡組織瞭解資金流向的重要途徑,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有可能會形成監管的漏洞;而從運營的角度來看,它也是卡組織、銀行通過跨行交易賺取手續費的一塊大蛋糕,現在協力廠商支付要把這個蛋糕分走,自然是這些機構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網聯的誕生,就是為了在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加一道門檻,打破這種把央行和卡組織排除在外、直接進行跨行清算的局面。網聯也就像是“線上版的銀聯”,執行網上跨行清算的任務。

網聯來了,誰喜誰憂?

前面我們知道,在整個線上交易環節,主要有央行、卡組織、銀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用戶幾個參與者。如今,又多了個網聯,那這些“老人”會受到影響嗎?

既然網聯是為了打破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的直連,那麼對於一直希望加強對網上支付進行監管的央行來說,這自然是希望之中的事。

(圖片來自:第一財經週刊)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萬釗曾指出,網聯成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將遷移到網聯平臺進行處理,支付機構內部的跨行資金流動必須經由網聯平臺進行清算,這將改變支付機構通過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的情況,網聯也可以掌握各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等詳細資訊。

從協力廠商支付平臺上滋生出的非法資金轉讓,如賭博、販毒、洗錢等行為,也將得到有效遏制。

對於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來說,雖然從整體上沒有改變協力廠商支付的局面,但是網聯的出現還是讓自己“很受傷”。

首當其衝的就是支付寶、財付通這樣的大玩家。之所以今天能夠覆蓋如此紛繁眾多的支付場景,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有賴於他們和一家家銀行的談判與合作。這也是他們與其他規模較小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相比最大的優勢。

(圖片來自:數位尾巴)

然而網聯來了以後,所有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都能通過網聯平臺與各家銀行實現互聯,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一優勢就消失不見了。

巨頭們自然會傻眼。

對於那些力量較小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來說,網聯雖然能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他們在市場中的話語權,但與巨頭們站在同一個戰場上去競爭,還是一個對自身實力比較大的挑戰。

被排除在外的卡組織也是一樣,本來可能還寄希望於從央行的統一監管中分一杯線上支付的羹,但現在這麼一出另起爐灶的戲碼讓線上和線下支付清算徹底變成了競爭對手。

(圖片來自:EJ Insight)

而從前還能通過與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合作撈到點手續費的銀行,現在也沒了談判的話語權。網聯的介入勢必會干涉銀行和協力廠商支付之間的利益分割。

有人覺得,網聯平臺參與制衡,對用戶來說可能是一項利好。但從長期來看,結果還不好說。儘管央行表示,網聯平臺的建立是為了進一步規範支付市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環節的支付成本,很難保證各支付機構以後不會把這部分成本攤到普通使用者身上。

從開始籌備,到正式上線,網聯平臺的中立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它直接關係到支付環節中各參與者的利益博弈。排除銀行和銀聯、限制巨頭份額、增加成員多樣性,網聯也一直在避免成為寡頭壟斷的利益平臺。

但仍值得注意的是,由央行牽頭建立的這樣一種線上支付監管體系,在國內外都是頭一遭。能否真能如計畫的那樣,達到監管和市場創新發展的平衡,仍需接受時間的檢驗。

題圖來自:Bloo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