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是他誕辰106周年紀念日!中國由大向強,尤需大師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望一位偉人。

他的身上有這些光芒璀璨的標籤:

“中國航太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有人說他一個人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

他曾說:“我是大唐的後代,

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

我的根在中國。”

他,就是錢學森。

今天,就是他誕辰106周年紀念日。

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偉人!

或許,我們無法選擇像他們一樣,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記住他們的名字,

告訴我們的孩子與身邊的人。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祖國的人!

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報效祖國的人!

“學神”錢學森

面對錢學森那漂亮的成績單,“學霸”似乎不能完全表達我們的膜拜之情,“學神”才更貼切。

除了天賦異稟,錢學森的“學神”氣質也和他所接受的啟蒙教育有關。

1923年至1929年,是錢學森一輩子忘不了的六年。當時他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他曾不止一次地對人說:“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兩個高☆禁☆潮,一個是在師大附中的六年,一個是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

那是一段令錢學森最難忘的青春歲月:每天中午吃了飯,大家在教室裡討論各種感興趣的科學知識,數學、物理、化學……不怕考試,不死記書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

學校形成的考試風氣與今天迥然不同:臨考前從不緊張備考,絕不因明天要考試而加班加點背誦課本。“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記憶。不論什麼時候考,怎麼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錢學森入中學時,校長是著名進步教育家林勵儒(注:曾任新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當時,林礪儒著力進行學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啟發學生智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案。

在他的領導下,附中的教與學彌漫著民主、開拓、創造的良好風氣,成為得天獨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公式公理,定義定理,是根據科學、根據邏輯推斷出來的,在課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國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 教幾何的傅鐘蓀老師用古漢語自編講義,使錢學森“第一次得知什麼是嚴謹的科學”。

而後,錢學森順利地完成了上海交大、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業並追隨當時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

錢學森形容這段求學讓他“一下子腦子就開了竅”。

一次學術討論會上,老師馮•卡門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術思想,美國人叫“goodidea”(好點子)。有人問:“卡門教授,你把這麼好的思想都講出來了,就不怕別人超過你?”卡門說:“我不怕,等他趕上來,我又跑到前面老遠去了。”

當時整個加州理工學院校園彌漫著創新的學風。

據錢學森回憶,“這裡的創新還不能是一般的,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

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錢學森就加入“火箭俱樂部”,是5位創始人之一,他擔當起了理論設計師的角色。而火箭在當時還屬於幻想中的東西,大家把小組稱為自殺俱樂部,因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實在充滿了危險性和不確定性。這個俱樂部就是如今NASA旗下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前身。這個實驗室主導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內的諸多項目。

老師錢學森

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在講臺上

錢學森說:“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我憂慮的就是這一點。”他所說的“這一點”就是如何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今天的大學,能做到這樣嗎?大家見面客客氣氣,學術討論活躍不起來。怎樣能夠培養創新人才?”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意味著從無到有、開風氣之先,意味著風險和挑戰。創新要有膽氣,不懼權威;創新也需要容錯試錯。錢學森深諳這個道理。曾與錢學森先生共事過的航太專家沈辛蓀回憶說,沈辛蓀回憶,他向錢學森請教問題時,他從不說“你做得不對”,而總是說:“你換一個思路,再考慮行不行啊?”總是用商量的語氣,但實際確是在啟發。“錢老從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年輕人獨立思考。”

錢學森不僅鼓勵創新,在教育理念上也很新潮。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資料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除了醉心學術,錢學森最大的愛好就是古典音樂。從中受益的他也不忘啟發後人。在2005年7月和2009年8月,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兩次登門看望時,錢學森當面就“創新人才”培養問題提出了建議,還提出了“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係,就能夠創新,中國人就一定能賽過外國人”的觀點。錢學森說:“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

錢學森晚年看電視看到汽車廣告,一看,都是外國汽車,他就說“洩氣、洩氣。”兒子錢永剛說中國汽車也是“外國心”。錢學森問到:“這些人怎麼了?人都幹什麼去了?現在生活水準高了,更有條件出成果,為什麼還弄不成? ”

戎裝錢學森

錢學森,這位科學泰斗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共和國軍人。1970年6月,中央軍委任命錢學森為國防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由聶榮臻元帥兼任。儘管沒有軍銜,他卻成為指揮國防科技戰線千軍萬馬的將星北斗,攥緊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錚錚鐵拳!

作為一名軍人,他兌現了自己的使命與擔當。新華社發佈的《錢學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項“第一”——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中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中國第一次潛艇水下發射導彈……這些“第一”,劃時代地改變了中國,也劃時代地改變了世界!

錢學森(上圖右四)隨馮·卡門率領的美國國防部科學諮詢團一行36人飛赴戰火紛飛的納粹德國進行考察。

1945年4月,錢學森作為馮·卡門的主要助手,第一次來到當時世界上火箭技術最為先進的納粹德國,作了詳盡的記錄,為撰寫考察報告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報告總共13卷,馮·卡門執筆第一、二卷,錢學森完成第三、四、六、七、八卷中7個部分的編寫。10年後他毅然回到大洋彼岸的祖國,成為中華民族礪劍鑄盾戰場上的大英雄。錢老說:“中國人民說我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頭銜……”

1959年4月19日,空軍地空導彈兵二營在西北某地首次進行了實彈射擊,取得圓滿成功,許光達、張愛萍、錢學森等領導同志親臨現場並與官兵們合影留念。

聶榮臻元帥與“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在發射場

1980年6月5日,錢學森登上中國航太遠洋測量船看望船員

錢學森在北京航太醫學工程研究所舉辦講座

1986年6月,錢學森到航天部辦公樓暢談航太事業30年

錢學森查看電影經緯儀

錢學森在赴某試驗基地的專機上

錢學森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視察期間,檢查電弧加熱器工作情況

錢學森講座

2011年11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事蹟展覽。新華社記者劉建生 攝

1998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因病逝世。離家數十載,家人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因為保密,王淦昌改名為王京。一年除夕夜,他與鄧稼先在帳篷裡相互敬酒,鄧稼先對他說:“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畢,兩個人抱頭痛哭……

2009年,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逝世……

2010年,物理學家錢偉長逝世……

2011年,核子物理學家朱光亞、光學家王大珩、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黃緯祿逝世……

2012年,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屠守鍔逝世……

2013年,水利水電學家張光鬥逝世……

2014年,氣象學家葉篤正、金屬學及材料學家師昌緒逝世……

2016年,材料學家嚴東生逝世,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逝世,還有為發展我國航太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梁思禮同志……

2017年2月12日,中國導彈與航太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的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逝世。

“我在美國有一個好朋友林樺(他已經去世了),當年我們都在美國留學,我回國了,他留在了美國。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我曾是航天部的總工程師。他搞的是美國的洲際導彈,我搞的是中國洲際導彈。他的年薪是30萬美元(上世紀80年代),我的工資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圖一個小島上的高級別墅……我住在很普通的單元房子裡。”

“有人曾問我對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幹的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幹的導彈是保衛我們祖國的!”這段話中的“我”是梁思禮院士,中國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梁啟超最小的兒子。

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是新中國不同科技領域的開拓者、奠基人,是國際知名的大師級科學家!

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帶著新中國艱辛成長的民族記憶,也是我們這個多災多難民族百年苦難輝煌的親歷者、見證人。

這些老一輩大師已逝,而我們這一代迎接挑戰的壓力更大。

今天,“大師”“大家”“大腕”稱謂不時在耳邊響起,但是能真正稱之為“大師”的,想來並不多,能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大師級人物更是鳳毛麟角。

何謂“大師”?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景仰的學者或藝術家。大,顯其宏博,世人難及;師,顯其傑出,為世人師。

今日之中國,

由大向強,尤需大師!

【編輯:陳智】

這個實驗室主導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內的諸多項目。

老師錢學森

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在講臺上

錢學森說:“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我憂慮的就是這一點。”他所說的“這一點”就是如何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今天的大學,能做到這樣嗎?大家見面客客氣氣,學術討論活躍不起來。怎樣能夠培養創新人才?”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意味著從無到有、開風氣之先,意味著風險和挑戰。創新要有膽氣,不懼權威;創新也需要容錯試錯。錢學森深諳這個道理。曾與錢學森先生共事過的航太專家沈辛蓀回憶說,沈辛蓀回憶,他向錢學森請教問題時,他從不說“你做得不對”,而總是說:“你換一個思路,再考慮行不行啊?”總是用商量的語氣,但實際確是在啟發。“錢老從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年輕人獨立思考。”

錢學森不僅鼓勵創新,在教育理念上也很新潮。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資料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除了醉心學術,錢學森最大的愛好就是古典音樂。從中受益的他也不忘啟發後人。在2005年7月和2009年8月,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兩次登門看望時,錢學森當面就“創新人才”培養問題提出了建議,還提出了“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係,就能夠創新,中國人就一定能賽過外國人”的觀點。錢學森說:“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

錢學森晚年看電視看到汽車廣告,一看,都是外國汽車,他就說“洩氣、洩氣。”兒子錢永剛說中國汽車也是“外國心”。錢學森問到:“這些人怎麼了?人都幹什麼去了?現在生活水準高了,更有條件出成果,為什麼還弄不成? ”

戎裝錢學森

錢學森,這位科學泰斗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共和國軍人。1970年6月,中央軍委任命錢學森為國防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由聶榮臻元帥兼任。儘管沒有軍銜,他卻成為指揮國防科技戰線千軍萬馬的將星北斗,攥緊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錚錚鐵拳!

作為一名軍人,他兌現了自己的使命與擔當。新華社發佈的《錢學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項“第一”——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中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中國第一次潛艇水下發射導彈……這些“第一”,劃時代地改變了中國,也劃時代地改變了世界!

錢學森(上圖右四)隨馮·卡門率領的美國國防部科學諮詢團一行36人飛赴戰火紛飛的納粹德國進行考察。

1945年4月,錢學森作為馮·卡門的主要助手,第一次來到當時世界上火箭技術最為先進的納粹德國,作了詳盡的記錄,為撰寫考察報告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報告總共13卷,馮·卡門執筆第一、二卷,錢學森完成第三、四、六、七、八卷中7個部分的編寫。10年後他毅然回到大洋彼岸的祖國,成為中華民族礪劍鑄盾戰場上的大英雄。錢老說:“中國人民說我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頭銜……”

1959年4月19日,空軍地空導彈兵二營在西北某地首次進行了實彈射擊,取得圓滿成功,許光達、張愛萍、錢學森等領導同志親臨現場並與官兵們合影留念。

聶榮臻元帥與“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在發射場

1980年6月5日,錢學森登上中國航太遠洋測量船看望船員

錢學森在北京航太醫學工程研究所舉辦講座

1986年6月,錢學森到航天部辦公樓暢談航太事業30年

錢學森查看電影經緯儀

錢學森在赴某試驗基地的專機上

錢學森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視察期間,檢查電弧加熱器工作情況

錢學森講座

2011年11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事蹟展覽。新華社記者劉建生 攝

1998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因病逝世。離家數十載,家人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因為保密,王淦昌改名為王京。一年除夕夜,他與鄧稼先在帳篷裡相互敬酒,鄧稼先對他說:“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畢,兩個人抱頭痛哭……

2009年,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逝世……

2010年,物理學家錢偉長逝世……

2011年,核子物理學家朱光亞、光學家王大珩、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黃緯祿逝世……

2012年,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屠守鍔逝世……

2013年,水利水電學家張光鬥逝世……

2014年,氣象學家葉篤正、金屬學及材料學家師昌緒逝世……

2016年,材料學家嚴東生逝世,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逝世,還有為發展我國航太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梁思禮同志……

2017年2月12日,中國導彈與航太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的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逝世。

“我在美國有一個好朋友林樺(他已經去世了),當年我們都在美國留學,我回國了,他留在了美國。他是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我曾是航天部的總工程師。他搞的是美國的洲際導彈,我搞的是中國洲際導彈。他的年薪是30萬美元(上世紀80年代),我的工資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圖一個小島上的高級別墅……我住在很普通的單元房子裡。”

“有人曾問我對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幹的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幹的導彈是保衛我們祖國的!”這段話中的“我”是梁思禮院士,中國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梁啟超最小的兒子。

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是新中國不同科技領域的開拓者、奠基人,是國際知名的大師級科學家!

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帶著新中國艱辛成長的民族記憶,也是我們這個多災多難民族百年苦難輝煌的親歷者、見證人。

這些老一輩大師已逝,而我們這一代迎接挑戰的壓力更大。

今天,“大師”“大家”“大腕”稱謂不時在耳邊響起,但是能真正稱之為“大師”的,想來並不多,能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大師級人物更是鳳毛麟角。

何謂“大師”?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景仰的學者或藝術家。大,顯其宏博,世人難及;師,顯其傑出,為世人師。

今日之中國,

由大向強,尤需大師!

【編輯: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