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膽結石發病現低年齡趨勢,三四歲寶寶也頻中招,家長快警惕起來

膽結石這種“富貴病”,過去高發年齡是40~50歲。然而近年來門診上發現膽結石患者的年齡越來越低,甚至3、4歲寶寶也會患病。

湖北武漢5歲寶寶因吃海鮮過多患膽結石;

河南一名3歲女寶寶也患上膽結石.......

幼兒患膽結石能被當做新聞傳播,說明幼兒得這種病的人數還少,但是一定要警惕的認識到,這是一種危險趨勢,如果不提起注意的話,未來幼兒患膽結石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為什麼幼兒會得膽結石?

1. 飲食過於精細,高糖、高脂、高膽固醇的食物進食過多。

現在的小孩,享受著父母提供的優越物質生活條件,對飲食格外挑剔。不少寶寶不喜歡吃蔬菜、粗糧,但對魚肉、漢堡、炸雞、糕點、飲料以及各類小零食格外喜歡。這些食物中,有的糖分太高,有的油脂過多,吃多了不僅容易引起膽結石,對生長發育也有不良影響。

2. 不注意衛生習慣,感染寄生蟲。

生水、沒洗乾淨的水果,以及沒熟透的食物,都可能存在寄生蟲卵,

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很容易感染寄生蟲。寄生蟲在膽內產的卵或死去的屍體,容易變成結石,導致膽結石的發生。

3. 飲食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飯。

有些孩子光顧玩,不好好吃飯,飲食毫無規律,尤其是經常不吃早飯,特別容易導致膽結石。

4. 聽信廣告,

盲目給孩子補鈣。

讓孩子長得高大、健壯,是每個家長的心願。補鈣就成了家長為實現心願採取的措施之一。然而過多攝入鈣,會促使鈣在孩子體內沉積,形成各類結石,此外還會引起厭食、消化不良、限制大腦發育等不良後果。

5. 疾病引起。

有些疾病可引起膽結石,比如慢性溶血症、肝膽系統硬化症等可以引起黑色素結石。原因與溶血導致的膽紅素產生增加、以及肝硬化所致肝臟分泌膽鹽降低有關。

縱覽幼兒致病原因,我們發現,除了疾病原因外,家長是有能力保護寶寶不受膽結石傷害的。

1. 想辦法讓寶寶飲食粗細搭配,營養均衡。

對於寶寶來說,讓他吃不愛吃的東西很難,但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利用料理機打碎食物、牙籤串起食物、或擺造型等方式,把食材弄成寶寶喜愛的樣子,引起寶寶的食欲,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如果能讓他參與制作,

既能開發智力,又會讓他更願意吃自己的勞動成果。

2. 思想薰陶,逐漸讓寶寶認識不良飲食和不講衛生的害處。

2歲左右的寶寶已經懂很多事情了。家長平時看到相關新聞,可以給寶寶講一講,讓他看看得病小孩的圖片。這樣很有效,但是維持時間不會很長。所以家長就需要過段時間再鞏固一下。

3. 建立不健康食品食用的頻次規則,並嚴格執行。

比如,和寶寶約定每週只能吃一次漢堡,嚴格執行。那麼當寶寶提出吃漢堡時,家長一定要滿足,但是超過一次,就堅決不同意,對於寶寶的哭鬧不能妥協,可以告訴他,下周就可以吃了。

4. 不要給寶寶盲目進補,特別是藥物。

湖北武漢患膽結石的寶寶,就是因為家長希望給孩子補充更多的DHA,讓大腦更聰明。所以每日三餐都吃海鮮,每天能吃30個蝦的量,確實有些過了。

這就是過猶不及,家長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進補食物。只要孩子飲食均衡,多樣化,身體沒有異常的表現,就行了。偶爾吃點高營養的食物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

補鈣要慎重,千萬別盲目聽信廣告。除非醫學檢查真的缺鈣,醫生要求吃,你再給孩子吃藥,記得好轉後一定要停藥。

5 .督促寶寶形成好的生活習慣,以身作則。

言傳不如身教,家長要帶動寶寶注意衛生、均衡飲食、多喝水、少喝飲料,逐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6. 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家長一起落實。

如果和祖父母同住,也需要請祖父母與家長態度一致,一起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條件好了,我們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但是愛孩子,不能溺愛,孩子的健康才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家長平時看到相關新聞,可以給寶寶講一講,讓他看看得病小孩的圖片。這樣很有效,但是維持時間不會很長。所以家長就需要過段時間再鞏固一下。

3. 建立不健康食品食用的頻次規則,並嚴格執行。

比如,和寶寶約定每週只能吃一次漢堡,嚴格執行。那麼當寶寶提出吃漢堡時,家長一定要滿足,但是超過一次,就堅決不同意,對於寶寶的哭鬧不能妥協,可以告訴他,下周就可以吃了。

4. 不要給寶寶盲目進補,特別是藥物。

湖北武漢患膽結石的寶寶,就是因為家長希望給孩子補充更多的DHA,讓大腦更聰明。所以每日三餐都吃海鮮,每天能吃30個蝦的量,確實有些過了。

這就是過猶不及,家長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進補食物。只要孩子飲食均衡,多樣化,身體沒有異常的表現,就行了。偶爾吃點高營養的食物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

補鈣要慎重,千萬別盲目聽信廣告。除非醫學檢查真的缺鈣,醫生要求吃,你再給孩子吃藥,記得好轉後一定要停藥。

5 .督促寶寶形成好的生活習慣,以身作則。

言傳不如身教,家長要帶動寶寶注意衛生、均衡飲食、多喝水、少喝飲料,逐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6. 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家長一起落實。

如果和祖父母同住,也需要請祖父母與家長態度一致,一起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條件好了,我們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但是愛孩子,不能溺愛,孩子的健康才是我們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