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著名的大學者胡適為什麼會被著名的國學大師稱為“太監”?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民國時代似乎擁有大批學術大師,這也是某些人至今都吹噓民國時代的重要依據。但其實無論是從歷史的縱向還是學術的橫向對比,民國時期真正能稱得上的大師屈指可數,

某些大師其實“注水”的,比如胡適。

客觀的地說,胡適是一位造詣很高的優秀學者與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但是胡適的思想觀點沒有真正的全新創造,他的貢獻是將當時先進的現代思想傳入舊中國。而胡適此人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勞苦大眾,

一直充當了西方的“傳聲話筒”而已。

其實不光是如今後人多少已經發現胡適並不像某些宣傳的那樣是位“大師”,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不少著名學者瞧不起或者反對胡適。章太炎的大弟子、辛亥革命先驅、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就是其中之一。

黃侃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武漢大學前身)、北京師大、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等等高校任教,是中國語言文字學方面真正的國學大師。著名學者楊伯峻、程千帆、潘重規、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不過黃侃有個毛病,就是脾氣不好,恃才傲物,任性而為,所以人稱“黃瘋”。由於黃侃在中國古代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實在太深了,因此非常反對胡適當時推行的白話文革命,一有機會就對胡適冷嘲熱諷,搞得胡適非常尷尬。

胡適一生有兩部代表作品,分別是《中國哲學史大綱》(上)、《白話文學史》(上)。但由於各種原因,這兩部作品胡適都只寫了半部,直到胡適去世都沒正式完稿。這樣明顯的“槽點”,黃侃又怎麼可能放過呢?

於是有一次在課堂上,黃侃跟學生們說:“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部沒有了也。”,來諷刺胡適治學有始無終。據說從此之後,寫作品拖更不完稿就被稱為“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