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京毗盧寺藏驚天秘密,它讓狡猾的南京大屠殺主犯不得不認罪

時間流逝,記憶,能否長存?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發生,

距今已經整整80年。

當我們再次翻開

入選世界記憶遺產的

十一組南京大屠殺檔案時,

這些文字、照片、影像

會喚起人類的共同記憶。

江蘇新聞廣播系列報導

《世界記憶遺產的南京迴響》

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為了未來永遠的安寧。

鐵證重現之路

南京漢府街4號的毗盧寺,這座百年古刹現居於鬧市之中,牆內香火繚繞,寺外車水馬龍。1940年的毗盧寺,是汪偽電訊集訓隊所在地,

這天清晨,18歲的學員吳連凱走進後院茅房,在牆磚腳下的草叢中,無意間撿起一本硬紙裝訂的巴掌大的相冊,誰知,翻開的第一眼卻是永世難忘,因為這16張照片上觸目驚心地記錄著日軍屠城的累累暴行,激憤難當的吳連凱顫抖著將相冊揣進懷裡。

毗盧寺

入選世界記憶遺產的十一組南京大屠殺檔案,第四份是吳連凱手寫的呈文、參議會的檔以及16張照片原件,現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這16幀日本侵略者的罪證照片,起先由吳連凱當時的同窗羅瑾冒險保留下來,被他藏于毗盧寺內一道不起眼的牆縫裡。在命運的安排下,吳連凱發現了從縫隙中掉出的秘密,接力完成保存罪證的壯舉,戰後他記述下關于16張照片來龍去脈的呈文,

和這些屠城血證一併呈送南京軍事法庭。

吳旋呈送日軍暴行照片呈文

“那個地方有個大佛,坐佛下來有個座子,座子有點裂開的地方,把板子掀起來以後,拿起來就可以塞到裡頭去。把這個板子蓋上以後,正好在背後,後面就是牆,

也不好走人,就藏在裡面去。作為我當時的思想,這個是日本人殺我們中國人的罪證。”

集訓隊的培訓告一段落,毗盧寺已不是相冊合適的藏身之所,吳連凱急忙將它轉移回家、壓在箱底,但那些慘烈的影像在腦中怎麼也抹不去。吳連凱戰戰兢兢地過了幾年,冥冥中有種預感,自己一直等待的時機就快來了。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輪到正義力量發起聲討。南京街頭貼出佈告,

號召市民們檢舉侵華日軍犯下的暴行,此時站在佈告下的吳連凱,為歡慶戰爭勝利,已改名為“吳旋”,他找出塵封已久的相冊,去了南京臨時參議會,在眾人被所呈之物深深震驚時,吳旋屏息凝視,寫下這篇呈文。

羅瑾、吳旋保存下的照片冊

“勝利以來,此十六張照片始得重睹天日,今聞貴會有搜集敵寇罪行、偵訊戰犯用,特將該項材料檢出,請代送有關機關,使殘暴敵寇得以明正典刑。”呈文的末尾,留有吳旋按下的一大塊血紅的手印。

在對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開庭公審時,一向拒不認罪的谷壽夫,面對法官當庭出示的羅瑾和吳旋冒死密藏的屠城血證,頓時臉色大變、慌亂不堪,最終俯首認罪。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表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年後的今天,任何為侵略罪行脫罪和翻案的言行都是站不住腳的,謊言、狡辯在鐵證面前,顯得無比蒼白無力。

這16張照片,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定位“京字第一號”證據。不僅當時發揮作用,現在繼續發揮著它的證據作用和宣傳作用,現在日本右派勢力不是想否認南京大屠殺嘛,我們要和他辯論、和他打官司就要證據,而這16張照片是最好的證據。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劉雨薇 陳于

編輯 周洋

此十六張照片始得重睹天日,今聞貴會有搜集敵寇罪行、偵訊戰犯用,特將該項材料檢出,請代送有關機關,使殘暴敵寇得以明正典刑。”呈文的末尾,留有吳旋按下的一大塊血紅的手印。

在對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開庭公審時,一向拒不認罪的谷壽夫,面對法官當庭出示的羅瑾和吳旋冒死密藏的屠城血證,頓時臉色大變、慌亂不堪,最終俯首認罪。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表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年後的今天,任何為侵略罪行脫罪和翻案的言行都是站不住腳的,謊言、狡辯在鐵證面前,顯得無比蒼白無力。

這16張照片,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定位“京字第一號”證據。不僅當時發揮作用,現在繼續發揮著它的證據作用和宣傳作用,現在日本右派勢力不是想否認南京大屠殺嘛,我們要和他辯論、和他打官司就要證據,而這16張照片是最好的證據。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劉雨薇 陳于

編輯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