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這位瀏陽人被稱為“神手”,入選“中國好人榜”!

江林,湖南省瀏陽人,骨科名醫,46年如一日,全年無休,始終堅持在社港鎮骨傷科醫院臨床醫療一線。他不僅繼承發揚了祖傳醫技,更是用“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和高尚的品德修養,贏得了患者的信賴,百姓的尊敬。由於治療骨傷的醫術超群,江林醫生被患者們親切地稱為“骨傷神手”、“杏林奇葩”。

《湖南新聞聯播》2016年5月21日:

湖南好人—正骨鐵手江林:比山更高的是醫者心

點擊下面觀看視頻 ↓↓

精研醫術,推陳出新

江林醫生出生于骨傷世家,其祖父、父親均為湘東地區極富盛名的骨傷醫生,家族流傳下一套獨具特色的“江氏正骨術”,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中藥內服外敷為特長。江林從小受祖父、父親耳濡目染,對救死扶傷的醫術充滿興趣。1969年8月高中畢業後,因為當時沒機會參加高考,

他便開始正式跟隨父親學醫。他勤學苦練、用心鑽研,將祖先積累的寶貴經驗全部消化吸收,在骨傷臨床實際治療中名聲漸起。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學習系統的中醫理論和中西醫結合理論,江林先後在湖南中醫學院、湖南醫科大學、北京前進大學進修,著有《易誤診的兒童肱骨遠端全骺分離》、《閉合復位經皮牽引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等論文。

江林醫生不僅繼承了祖輩的正骨傳統療法,

還集合自身多年進修和臨床經驗,他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中醫理論。根據人體氣血精液分佈狀況來辯證施治,他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治療時應該綜合考慮患者身體機能的平衡”。

關於江林醫生“神奇的例子”

1

岳陽市平江縣老人吳愛華,被子女送來找江林看診時,除了骨折症狀,手腳也在不停顫抖。江林醫生察看了吳愛華的舌苔脈象,

診斷其氣陰不足。給她做了手法復位之後,江林醫生另外開具了滋陰的四物湯為其調理。一個月後,老人的子女送來錦旗,“江林醫生不僅治好了老母親的骨傷,還治好了她手腳顫抖的老毛病,太神奇了!”

2

患者蘇水先,岳陽市湘陰縣人。因車禍導致右脛腓骨中上段粉碎性開放性骨折,骨肉剝離,在省級醫院進行了兩次植皮手術和一次皮瓣轉移手術。術後皮膚逐漸出現壞死,

蘇水先拒絕再次進行植皮手術,經人介紹找到江林醫生。住院期間江林醫生每天觀察其病情,每天根據病情變化開具不同的藥方,通過祖傳膏藥和自己研究的中醫藥方,外敷內服,用了不到2個月時間,治癒了蘇水先的骨折,使其皮膚基本長好,肌肉重新恢復機能。像這樣一些看似神奇的的例子,在江林醫生手上發生的次數數不勝數。

“不拘泥於症,不拘泥於病”是江林醫生的診療觀念。他的復位手法快而准,對陳舊性骨折、脫位尤有一套,患者們常常說“還沒感覺到痛,骨頭就已經接上了”。在豐富的臨床實踐中,他根據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及解剖特點製作了上百種小夾板。他總結研發的治傷散、治傷藥液、活血散等藥物效果顯著,為骨傷患者減輕了許多痛苦,並均已獲得國家專利。在繼承祖傳療法的基礎上,江林醫生還創造發明了“牽引穿針法”、“竹弓牽引器”和中西醫結合的微創手術等治療方法。

愛崗敬業,患者至上

江林醫生獲獎無數,但他仍舊每天奔走在醫院的門診、病房和手術室間。每天五點多,大部分人都還在睡夢中時,江林醫生已經在住院部查房了。他仔細觀察病患傷情變化,詳細記錄,然後來到辦公室和同事們商量安排當天和第二天的手術。七點多回家吃完早飯,就急匆匆的往辦公室趕,因為此時他的辦公室外,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等待看診。中午短暫休息後下午繼續看門診或做手術,晚上接著查房。就這樣,從家到醫院兩點一線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年365天,他不厭其煩的來回趕著,趕白了頭,也趕彎了腰。

妻子眼中的他

江林醫生的妻子張平權說,“他根本沒有週末,每天晚上回到家基本都在十點以後,真正的假期只有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三天。”她還埋怨說“兒子結婚時,他像平常一樣,大早趕到醫院坐診,到了中午就像其他客人一般,回到家吃了個飯,隨後又趕回醫院了。”她說年輕時的江林,喜歡拉京胡、唱京劇,後來因為太忙了,慢慢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江林醫生坦言,一家人沒有一起出去遊玩過,他說“不是不想,是沒有時間。出去玩一趟的時間可以幫助多少患者減輕痛苦重回健康。”他總認為,用他的時間換取患者乃至患者一家人的幸福,他是快樂的,是滿足的。

醫院職工眼中的他

醫院職工吳厚寬在醫院工作近30年,每天目睹著江林醫生從家到醫院,從醫院到家兩點一線間無數次的往返,“除了參加重大學術會議和去外地大醫院幫忙做手術,他其餘時間全都用在了醫院裡。”吳厚寬經常陪著江醫生出差,“他每次辦完正事,就催我安排返程。江醫生去過很多城市,但是他真正看過那個城市市容市貌的怕是沒幾個”。有一次,吳寬厚送江林醫生去廣洲參加一個會議。早上7點鐘去病房時,江林醫生正好開完藥方,交待病人說,你白天吃這個藥,傍晚要複查後再開藥。隨後吳厚寬把江林醫生送上飛機,回醫院上班。傍晚時,病人家屬問他,“江醫生今晚不能回來了吧?”話還沒有說完,江林醫生已經走進了病房,話不多說就給病人檢查開藥,病人和家屬的眼眶頓時就濕潤了……

江林醫生今年63歲了,忙碌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本是到了休息安享晚年的年紀。但患者們還很需要他,醫院經過向管理部門申請,江林醫生現在依然在醫院坐診,每天接待病患近80人,依然堅守在服務群眾的一線,過著“朝五晚九”的生活。有人曾這樣說過:“江林醫生每天早上查房、晚上查房,兩次查房就相當於坐了一個班,白天工作一個班,每天工作就成了兩個班,一年上班350天以上,就是工作700多個班。參加工作40多年,幹了80多年的事。”

杏林春暖,醫者仁心

摔傷膝蓋骨的江西萍鄉人辛水根說:“受傷之後,我家裡人想都沒想,連夜把我送到這裡。才花了7000多塊,住院一周就可以回家休息靜養了。”他說出了患者們認可江林醫生及其所在醫院團隊的兩個重要特徵,一是療效好,二是治療費用相對低廉。

江林醫生認為,“我們醫院在湘贛邊區,來看病的多是農村群眾。農村家庭攢點錢不容易,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賺錢。”為了使普通百姓看得起病,他堅持平價掛號,不設專家號。一般醫院骨傷病人住院率高達80%,骨折手術一塊鋼板有時就要上萬。作為醫院的業務帶頭人,江林醫生卻定下了三條鐵律:“能回家休養的,絕不安排住院;能手法閉合復位治療的,絕不開放手術治療;能用一般內固定的,絕不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在他的帶領下,2015年,瀏陽市骨傷科醫院超過22萬的門診人數中,住院的僅為19317人次,占門診人數不到8.8%。手術治療的更是僅為17000人次,占門診人數的7.7%。全年採用江氏正骨技術治療的骨折患者與西醫手術治療相比,共為患者節約了1億元以上的醫療費用。

對待病患,江林醫生總是態度親切和藹,為同事們樹立起一面鮮明的旗幟,營造出一種愉悅溫馨的醫患氛圍。瀏陽市骨傷科醫院副院長羅鵬說,“醫院門診雖然每天門庭若市,但很少有醫患衝突。”江林獲得過很多榮譽稱號,也收到過數不清的感謝信、錦旗,但他從來都不擺放出來。在他的辦公室裡始終只掛著一幅 “大醫精誠,醫者以仁德為先”的字畫。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後輩的要求。他說,“我總有一天會退休的,我的醫術只會傳給醫德好的人。”

自2002年起,江林醫生宣導全院職工與農村特困戶、五保老人、殘疾人開展心連心活動,發放醫療費用減免卡240張。醫院每年資助學生20名,助學金60多萬元,救濟困難戶資金10萬以上,修橋、修路捐款20萬以上,減免困難戶醫藥費15萬以上。江林以個人名義捐助扶貧款5萬餘元,教育專用款12.5萬元,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深得當地群眾讚揚和敬佩。

有人曾說過“能治好病,是合格的醫生,能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才是好醫生”,江林就是這樣一位大醫精誠的好醫生。他在力求病人痊癒的前提下,盡可能讓病人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這對於普通患者來說,比什麼都來得實在,來得貼心。在病人的眼中,他無疑是個好醫生。同樣,在老百姓的嘴邊,也許只有“好人”一詞才能更貼切的表達他們心中對江林醫生的肯定與崇敬。

他的復位手法快而准,對陳舊性骨折、脫位尤有一套,患者們常常說“還沒感覺到痛,骨頭就已經接上了”。在豐富的臨床實踐中,他根據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及解剖特點製作了上百種小夾板。他總結研發的治傷散、治傷藥液、活血散等藥物效果顯著,為骨傷患者減輕了許多痛苦,並均已獲得國家專利。在繼承祖傳療法的基礎上,江林醫生還創造發明了“牽引穿針法”、“竹弓牽引器”和中西醫結合的微創手術等治療方法。

愛崗敬業,患者至上

江林醫生獲獎無數,但他仍舊每天奔走在醫院的門診、病房和手術室間。每天五點多,大部分人都還在睡夢中時,江林醫生已經在住院部查房了。他仔細觀察病患傷情變化,詳細記錄,然後來到辦公室和同事們商量安排當天和第二天的手術。七點多回家吃完早飯,就急匆匆的往辦公室趕,因為此時他的辦公室外,患者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等待看診。中午短暫休息後下午繼續看門診或做手術,晚上接著查房。就這樣,從家到醫院兩點一線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年365天,他不厭其煩的來回趕著,趕白了頭,也趕彎了腰。

妻子眼中的他

江林醫生的妻子張平權說,“他根本沒有週末,每天晚上回到家基本都在十點以後,真正的假期只有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三天。”她還埋怨說“兒子結婚時,他像平常一樣,大早趕到醫院坐診,到了中午就像其他客人一般,回到家吃了個飯,隨後又趕回醫院了。”她說年輕時的江林,喜歡拉京胡、唱京劇,後來因為太忙了,慢慢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江林醫生坦言,一家人沒有一起出去遊玩過,他說“不是不想,是沒有時間。出去玩一趟的時間可以幫助多少患者減輕痛苦重回健康。”他總認為,用他的時間換取患者乃至患者一家人的幸福,他是快樂的,是滿足的。

醫院職工眼中的他

醫院職工吳厚寬在醫院工作近30年,每天目睹著江林醫生從家到醫院,從醫院到家兩點一線間無數次的往返,“除了參加重大學術會議和去外地大醫院幫忙做手術,他其餘時間全都用在了醫院裡。”吳厚寬經常陪著江醫生出差,“他每次辦完正事,就催我安排返程。江醫生去過很多城市,但是他真正看過那個城市市容市貌的怕是沒幾個”。有一次,吳寬厚送江林醫生去廣洲參加一個會議。早上7點鐘去病房時,江林醫生正好開完藥方,交待病人說,你白天吃這個藥,傍晚要複查後再開藥。隨後吳厚寬把江林醫生送上飛機,回醫院上班。傍晚時,病人家屬問他,“江醫生今晚不能回來了吧?”話還沒有說完,江林醫生已經走進了病房,話不多說就給病人檢查開藥,病人和家屬的眼眶頓時就濕潤了……

江林醫生今年63歲了,忙碌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本是到了休息安享晚年的年紀。但患者們還很需要他,醫院經過向管理部門申請,江林醫生現在依然在醫院坐診,每天接待病患近80人,依然堅守在服務群眾的一線,過著“朝五晚九”的生活。有人曾這樣說過:“江林醫生每天早上查房、晚上查房,兩次查房就相當於坐了一個班,白天工作一個班,每天工作就成了兩個班,一年上班350天以上,就是工作700多個班。參加工作40多年,幹了80多年的事。”

杏林春暖,醫者仁心

摔傷膝蓋骨的江西萍鄉人辛水根說:“受傷之後,我家裡人想都沒想,連夜把我送到這裡。才花了7000多塊,住院一周就可以回家休息靜養了。”他說出了患者們認可江林醫生及其所在醫院團隊的兩個重要特徵,一是療效好,二是治療費用相對低廉。

江林醫生認為,“我們醫院在湘贛邊區,來看病的多是農村群眾。農村家庭攢點錢不容易,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賺錢。”為了使普通百姓看得起病,他堅持平價掛號,不設專家號。一般醫院骨傷病人住院率高達80%,骨折手術一塊鋼板有時就要上萬。作為醫院的業務帶頭人,江林醫生卻定下了三條鐵律:“能回家休養的,絕不安排住院;能手法閉合復位治療的,絕不開放手術治療;能用一般內固定的,絕不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在他的帶領下,2015年,瀏陽市骨傷科醫院超過22萬的門診人數中,住院的僅為19317人次,占門診人數不到8.8%。手術治療的更是僅為17000人次,占門診人數的7.7%。全年採用江氏正骨技術治療的骨折患者與西醫手術治療相比,共為患者節約了1億元以上的醫療費用。

對待病患,江林醫生總是態度親切和藹,為同事們樹立起一面鮮明的旗幟,營造出一種愉悅溫馨的醫患氛圍。瀏陽市骨傷科醫院副院長羅鵬說,“醫院門診雖然每天門庭若市,但很少有醫患衝突。”江林獲得過很多榮譽稱號,也收到過數不清的感謝信、錦旗,但他從來都不擺放出來。在他的辦公室裡始終只掛著一幅 “大醫精誠,醫者以仁德為先”的字畫。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後輩的要求。他說,“我總有一天會退休的,我的醫術只會傳給醫德好的人。”

自2002年起,江林醫生宣導全院職工與農村特困戶、五保老人、殘疾人開展心連心活動,發放醫療費用減免卡240張。醫院每年資助學生20名,助學金60多萬元,救濟困難戶資金10萬以上,修橋、修路捐款20萬以上,減免困難戶醫藥費15萬以上。江林以個人名義捐助扶貧款5萬餘元,教育專用款12.5萬元,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深得當地群眾讚揚和敬佩。

有人曾說過“能治好病,是合格的醫生,能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才是好醫生”,江林就是這樣一位大醫精誠的好醫生。他在力求病人痊癒的前提下,盡可能讓病人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這對於普通患者來說,比什麼都來得實在,來得貼心。在病人的眼中,他無疑是個好醫生。同樣,在老百姓的嘴邊,也許只有“好人”一詞才能更貼切的表達他們心中對江林醫生的肯定與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