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詳解2018年十大科技發展趨勢:人工智慧將“無所不在”

資訊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日前發佈2018年度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描述了人工智慧、數位化虛擬世界等科技將在2018年如何繼續顛覆人們的生活和想像。Gartner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1日(記者 肖欣)總部位於美國的資訊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日前發佈2018年度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預測報告。該公司高管合夥人龔培元11日在北京向中新網記者解讀這份報告,描述了人工智慧、數位化虛擬世界等科技將在2018年如何繼續顛覆人們的生活和想像。

Gartner報告預測的十大科技發展趨勢中,前三項均與近年大熱的人工智慧技術相關,分別是人工智慧基礎、智慧應用與分析和智慧物件。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公司30%的首席資訊官都將把人工智慧納入優先投資領域前五名,30%的企業新開發項目中都將引入人工智慧技術。

龔培元認為,人工智慧在2016年還處於概念熱炒階段,2017年開始沉澱下來出現應用級產品,2018年將進入應用爆發期,

出現大量真正的智慧應用。他舉例說,未來少數大企業將自行研發演算法;多數企業將引入人工智慧技術的套裝軟體與服務規劃企業資源、優化管理流程;普通消費者將會越來越多使用智慧家居機器人、智慧語音盒子等人工智慧產品。

Gartner報告預測,2018年有四項描述“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混合”的戰略科技發展趨勢,將繼續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它們分別是數位孿生、從雲到邊緣、會話式平臺和沉浸式體驗。

數位孿生是指以數位化的方式類比再現真實的運營環境,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發展使其成為現實。未來,企業、政府等機構可通過模擬運行來“預知”一項決策的實施結果,並以此進行優化,提升決策的有效性。

從雲到邊緣描述的是未來技術架構的思路。“近幾年雲計算炙手可熱,但事實上我們看到雲並沒能代替一切,傳統伺服器、手機等智慧硬體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特長,

”龔培元指出,面對海量資訊,處理、內容收集與交付均在臨近資訊的源頭完成,需要決策的是哪些資料由前端及時處理,哪些上傳至雲端資料中心,“不要再相信所有事情都發生在雲裡頭。”

會話式平臺和沉浸式體驗為我們暢想了未來人機互動的生活方式。龔培元指出,一個重大模式的轉變將是“從人向機器詮釋意圖、發起指令,

轉變為機器主動向人提出建議”,比如家居智慧物件將依據對主人生活習慣的分析來自動運行家電,汽車會主動提醒車主進行何時該進行保養維修等,智慧手機甚至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分析使用者的情緒,提出從娛樂到訂餐等廣泛的建議。

Gartner預測的2018年戰略科技趨勢還包括事件驅動、區塊鏈以及新的資訊安全觀念。

報告預測,以場景、事件驅動的商業模式很可能在2018年出現,與既有的指令驅動模式相比,該商業模式更為主動。以餐飲外賣行業為例,餐廳根據訂單出餐可能會變為根據食客的口味、心情、天氣等多重資訊分析來建議“今天您該吃什麼?”

報告認為,在2017年炙手可熱的區塊鏈,其落地性到底有多強,2018年可能見分曉。

在資訊安全方面,報告強調,未來的決策者需具有“持續漸進性的風險和信任機制”,以便更好地利用機會並管理風險,從而確保安全性能夠跟上數位化業務的速度。

基於2018年十大戰略科技趨勢,龔培元預測,中國企業在場景應用、商業模式領域實現突破可能更快,無論在數量和創新上都有望繼續領跑全球。(完)

與既有的指令驅動模式相比,該商業模式更為主動。以餐飲外賣行業為例,餐廳根據訂單出餐可能會變為根據食客的口味、心情、天氣等多重資訊分析來建議“今天您該吃什麼?”

報告認為,在2017年炙手可熱的區塊鏈,其落地性到底有多強,2018年可能見分曉。

在資訊安全方面,報告強調,未來的決策者需具有“持續漸進性的風險和信任機制”,以便更好地利用機會並管理風險,從而確保安全性能夠跟上數位化業務的速度。

基於2018年十大戰略科技趨勢,龔培元預測,中國企業在場景應用、商業模式領域實現突破可能更快,無論在數量和創新上都有望繼續領跑全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