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他,就沒有《人民的名義》|專訪編劇周梅森:沒人要求我寫到副國級貪官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火了一周的《人民的名義》,

在反腐題材強勢回歸影視圈的同時,引起大家關注、討論最多的就是劇集中演員們的表演,但是卻忽略了《人民的名義》的幕後推手——從一個寫作者、一台電腦、一段長時間的枯坐,到螢屏上的精彩紛呈,這部現象級的電視劇,得從編劇周梅森這個接力棒的第一棒說起,因為他才是整部劇的終極大boss,也是核心靈魂的掌舵者。

《人民的名義》豆瓣評分為8.7分

連李達康書記都被做成雙頰緋紅的萌萌噠表情包滿天飛了,

女性觀眾的力量可見一斑。

而當大家談起《人民的名義》小說、劇本、連續劇時,言之必說其“尺度大”。其實周梅森認為,這種尺度並不在於反腐反到哪個級別了,而是一種對中國政治生態全面反思的尺度,這種尺度體現在對官場語碼體系的解構。比如一場會以後,大家只看到一個決策出來了,但這背後真實的邏輯是什麼?“可能一個決策者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也可能他嘴上說東,心裡想的是西。”

《人民的名義》海報(圖據:視覺中國)

誠然,沒有近二十多年的對官場台前幕後的深入觀察和積累,寫不出那種讓中國人看了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周梅森看來,中國的政治看似離老百姓很遠,

實際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無一例外。“我的責任,就是做這個大時代的在場者。用我的心、我的筆,來反映這個社會巨大的進步,和由此伴生的各方面問題。”

可是,距離上一部作品的問世,周梅森已沉寂了八年。

2004年廣電總局一紙通知,先後對反腐劇和涉案劇進行整頓,從此兩大紅極一時的題材雙雙退出黃金檔,反腐劇也進入長達十年的“冬眠期”。 2014年,最高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范子文走馬上任,

發現中央反腐如火如荼但竟沒有人願意碰反腐題材影視劇。

范子文和老朋友周梅森聯繫希望周梅森寫一步反腐劇,可周梅森深知這其中艱難,疑慮重重。“近十年來,我寫寫停停,也沒有寫出反腐電視劇。我惹不起,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不讓弄我就不弄。”

周梅森的作品《國家公訴》被拍成電視劇,豆瓣評分7.3分

“大家懷疑,李路之前畢竟是做貼近生活的電視劇比較多,

他過去從來沒拍過類似的政治題材。”周梅森解釋道:

“我的想法就是,第一,他有這個信心、決心、野心,想把這個劇做到最好。第二,他的年齡也接近50歲了,有深厚的生活積累,他也做了南京電影廠副廠長,他對中國的官場體制非常清楚。第三,他的作品非常細膩,在對細功夫的把握上水準很高。反觀我之前的電視劇,《國家公訴》《絕對權力》,氣勢很大,但往往拍出來會顯得粗燥。”

“我的性格是,既然讓我弄,就要按我的藝術構想來做。”周梅森說,沒人給我定必須寫到副國級,或不能寫到副國級。

“我寫一個星級大省的政治生態,一把手起決定作用,這是中國的現實。這個省的一把手把幹部隊伍帶壞了,自己升上去了。我要把他寫上去,他下臺了的話,這個故事就不好看了,所謂的“政治資源”也就是“大後臺”也無法在劇作中進一步展示了。”

獨家對話▶ 資本與藝術這一次終於相愛而沒有相殺

每經影視:現在影視創作與資本的狀態是“相愛相殺”。尤其是當影視作品與上市公司業績對賭扯上關係時,很多扭曲文藝創作常識的怪現象就出現了。《人民的名義》在創作過程中會遇到類似的困惑嗎?

周梅森:李路是導演,也是製片人。我是編劇,我也是製片人。他出品了很多片子,我也出品了很多片子,所以我們倆的合作,是兩個明白人之間的合作。

我們倆都是藝術家,不能接受資本的壓迫,資本不能來干擾我們的創作,必須是創作者說了算、藝術說了算。所以我把李路推薦給了檢察院,不但讓他當導演、也要讓他當這部戲的製片人。簽兩份合同,編劇簽給我,導演、製片人合約簽給他。這部戲必須是最高檢的范子文、李路、我,我們三劍客說了算。

這中間經歷了頂著資金缺口也按時開機的巨大壓力,我們一度絕望。李路準備賣房子,我準備賣股票了。但好在在開機後不久找到了合適的投資方,湖南衛視的定金也打過來了,我們終於可以不為稻糧謀,一門心思地撲在創作上了。所以這部戲能做出來,李路這個傢伙,功不可沒。

我們對藝術負責、對作品負責,我們也對投資方負責。為了保證品質,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允許資本欺壓創作。但我們也絕不瞎花,不欺騙投資方。最後的市場回報,也證實了這一點。

每經影視:大家都愛說“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現在大量國產電視劇感覺全長著一張面孔,太多橋段堆砌。《人民的名義》怎麼避免套路?

周梅森:我第一次給拍攝團隊開會,我就說,這部戲要記住一點:不准任何人拍橋段、拍套路。每個環節都必須是創作而來的。將來,我們這部戲要拿到大學課堂裡去講的。

我從來不敢愚弄觀眾,把觀眾當傻瓜。我盡自己的所能,把心交給觀眾。這部戲的“編、導、演”都體現了原創精神。這不是幾個段子手攢出來的爛東西,是我們團隊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那些市場劇怎麼比啊,他們沒法比。

每經影視:您過去這麼多反腐小說,會不會有無力感?會不會問自己寫了這麼多,社會到底有沒有改變?

周梅森:怎麼沒有改變?腐敗愈演愈烈啊。(笑)現實超過了魔幻的想像力,太多可以寫了,簡直是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至於無力感,我是作家、藝術家,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提供對社會的觀察、思考、創作,怎麼改革、怎麼解決不是我的事情。我僅僅是真誠的是反應這個大時代,這是我的分內之責。怎麼解決,超過了我藝術家的本職和能力範圍。

每經影視:現在滿是仙俠劇、網路IP劇,關照現實生活、社會問題的劇很少,您怎麼看?

周梅森:這些劇我都沒去研究,我也從來不看。包括吹到天上去的《甄嬛傳》,打開電視看了三分鐘我就關掉了。這種東西我不喜歡,我不是市場研究者,我也不是評論家,我就是一個專注於自己業務的作者。我的業務就是觀察這個社會,關注當下,做我們這個時代巨變的記錄者,用我的心、我的筆,來反映這個時代巨大的進步,和它各方面的問題。

人物閱讀▶ 周梅森:做一個巴爾扎克那樣的作家

40多年前,十多歲的周梅森在煤礦工地裡半工半讀時,從一個收破爛的老頭那裡得到一本舊書。這本前面少了十幾頁、後面少了十幾頁的書,將周梅森深深吸引,讓他從此與文學結緣。後來他才知道,那本書叫《巴爾扎克傳》。年輕的周梅森心想:“我要做一個巴爾扎克。”

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周梅森後來的人生軌跡也有幾分相似。

巴爾扎克是一個精力旺盛、百折不撓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曾沉浮商海,辦過肥皂廠、印刷廠,都以失敗告終。巴爾扎克拓寬了文學的題材,社會各階層、生活全風貌,無不成為書中所述。

回過頭來看周梅森,當時連初中都沒念完、錯別字連篇的他,狂熱的想要成為一代文豪,唯一的方式就是用超強的勤奮筆耕不輟的寫下去。“堅持了9年,寫了一堆文字垃圾,終於誕生了第一部著名小說。踏上了專業作家的道路。”周梅森在十年前的一次電視訪談裡,曾自述道。

文學重塑了周梅森,但彼時版權費的微薄回報仍讓周梅森的生活過得局促。礦工出身的他,有著改變自身命運的強烈渴望。90年代初,在下海經商的浪潮下,周梅森也懷著創造財富的渴望“下海”了。他承包過高速公路修建、倒騰過房地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下海一場,只收穫了陣陣海風”。

1994年上岸幾天,周梅森回應當地政府要求作家“下生活”的宣導,到徐州市人民政府掛職副秘書長去了。這段經歷開啟了周梅森創作的“下半場”,充分瞭解了國家政權的運作形式,也有了此後《人間正道》《天下財富》《絕對權力》等政治題材的長篇小說。

他也投身股市,是90年代初江蘇省最早的十個大戶之一。“在文學界提起周梅森響噹噹,在經濟界我狗屁不是,比我賺錢多的人多得是。但我是自己當家作主,我的性格就是永遠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周梅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巨變下,周梅森是在場者,也是親歷者。經商的經歷、掛職的經歷,都成為了他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來源,他的小說內容涉及反腐、大規模經濟建設、股市風雲、各色人物的崛起與沉淪等。

周梅森的政治小說也常改編為電視劇,周梅森還多次親自操刀擔任製片人,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

記者手記▶

熱鬧終將散場,而《人民的名義》留給影視界的啟示意義卻值得讓人回味。

從原著誕生到社會熱捧,“回歸常識”四個字,在《人民的名義》中扎扎實實的做到了。

這些常識包括:堅持原創、深入生活、文藝作品要敢於揭露現實、要尊重原著者在影視創作中的權利、資本不能干預創作、創作不能被網路IP裹挾、要有敬畏心對觀眾真誠……試問哪一條不是老生常談?哪一條不是各位影視大佬們整天掛在嘴上卻很少真正踐行的?

就像去年6月李安告誡中國電影界“慢一點、急什麼”,當時所有人都很激動的刷屏,出了那個門,又有誰聽進心裡去了?《人民的名義》也是如此,每個人都不可複製,周梅森的性格、經歷只屬於周梅森。但被周梅森走通了的這條創作之路,或許會因為有這部現象級作品,而使得常識的光芒更清醒、更堅定。

從這種意義上,我們樂見《人民的名義》的成功。

“我的性格是,既然讓我弄,就要按我的藝術構想來做。”周梅森說,沒人給我定必須寫到副國級,或不能寫到副國級。

“我寫一個星級大省的政治生態,一把手起決定作用,這是中國的現實。這個省的一把手把幹部隊伍帶壞了,自己升上去了。我要把他寫上去,他下臺了的話,這個故事就不好看了,所謂的“政治資源”也就是“大後臺”也無法在劇作中進一步展示了。”

獨家對話▶ 資本與藝術這一次終於相愛而沒有相殺

每經影視:現在影視創作與資本的狀態是“相愛相殺”。尤其是當影視作品與上市公司業績對賭扯上關係時,很多扭曲文藝創作常識的怪現象就出現了。《人民的名義》在創作過程中會遇到類似的困惑嗎?

周梅森:李路是導演,也是製片人。我是編劇,我也是製片人。他出品了很多片子,我也出品了很多片子,所以我們倆的合作,是兩個明白人之間的合作。

我們倆都是藝術家,不能接受資本的壓迫,資本不能來干擾我們的創作,必須是創作者說了算、藝術說了算。所以我把李路推薦給了檢察院,不但讓他當導演、也要讓他當這部戲的製片人。簽兩份合同,編劇簽給我,導演、製片人合約簽給他。這部戲必須是最高檢的范子文、李路、我,我們三劍客說了算。

這中間經歷了頂著資金缺口也按時開機的巨大壓力,我們一度絕望。李路準備賣房子,我準備賣股票了。但好在在開機後不久找到了合適的投資方,湖南衛視的定金也打過來了,我們終於可以不為稻糧謀,一門心思地撲在創作上了。所以這部戲能做出來,李路這個傢伙,功不可沒。

我們對藝術負責、對作品負責,我們也對投資方負責。為了保證品質,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允許資本欺壓創作。但我們也絕不瞎花,不欺騙投資方。最後的市場回報,也證實了這一點。

每經影視:大家都愛說“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現在大量國產電視劇感覺全長著一張面孔,太多橋段堆砌。《人民的名義》怎麼避免套路?

周梅森:我第一次給拍攝團隊開會,我就說,這部戲要記住一點:不准任何人拍橋段、拍套路。每個環節都必須是創作而來的。將來,我們這部戲要拿到大學課堂裡去講的。

我從來不敢愚弄觀眾,把觀眾當傻瓜。我盡自己的所能,把心交給觀眾。這部戲的“編、導、演”都體現了原創精神。這不是幾個段子手攢出來的爛東西,是我們團隊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那些市場劇怎麼比啊,他們沒法比。

每經影視:您過去這麼多反腐小說,會不會有無力感?會不會問自己寫了這麼多,社會到底有沒有改變?

周梅森:怎麼沒有改變?腐敗愈演愈烈啊。(笑)現實超過了魔幻的想像力,太多可以寫了,簡直是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至於無力感,我是作家、藝術家,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提供對社會的觀察、思考、創作,怎麼改革、怎麼解決不是我的事情。我僅僅是真誠的是反應這個大時代,這是我的分內之責。怎麼解決,超過了我藝術家的本職和能力範圍。

每經影視:現在滿是仙俠劇、網路IP劇,關照現實生活、社會問題的劇很少,您怎麼看?

周梅森:這些劇我都沒去研究,我也從來不看。包括吹到天上去的《甄嬛傳》,打開電視看了三分鐘我就關掉了。這種東西我不喜歡,我不是市場研究者,我也不是評論家,我就是一個專注於自己業務的作者。我的業務就是觀察這個社會,關注當下,做我們這個時代巨變的記錄者,用我的心、我的筆,來反映這個時代巨大的進步,和它各方面的問題。

人物閱讀▶ 周梅森:做一個巴爾扎克那樣的作家

40多年前,十多歲的周梅森在煤礦工地裡半工半讀時,從一個收破爛的老頭那裡得到一本舊書。這本前面少了十幾頁、後面少了十幾頁的書,將周梅森深深吸引,讓他從此與文學結緣。後來他才知道,那本書叫《巴爾扎克傳》。年輕的周梅森心想:“我要做一個巴爾扎克。”

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周梅森後來的人生軌跡也有幾分相似。

巴爾扎克是一個精力旺盛、百折不撓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曾沉浮商海,辦過肥皂廠、印刷廠,都以失敗告終。巴爾扎克拓寬了文學的題材,社會各階層、生活全風貌,無不成為書中所述。

回過頭來看周梅森,當時連初中都沒念完、錯別字連篇的他,狂熱的想要成為一代文豪,唯一的方式就是用超強的勤奮筆耕不輟的寫下去。“堅持了9年,寫了一堆文字垃圾,終於誕生了第一部著名小說。踏上了專業作家的道路。”周梅森在十年前的一次電視訪談裡,曾自述道。

文學重塑了周梅森,但彼時版權費的微薄回報仍讓周梅森的生活過得局促。礦工出身的他,有著改變自身命運的強烈渴望。90年代初,在下海經商的浪潮下,周梅森也懷著創造財富的渴望“下海”了。他承包過高速公路修建、倒騰過房地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下海一場,只收穫了陣陣海風”。

1994年上岸幾天,周梅森回應當地政府要求作家“下生活”的宣導,到徐州市人民政府掛職副秘書長去了。這段經歷開啟了周梅森創作的“下半場”,充分瞭解了國家政權的運作形式,也有了此後《人間正道》《天下財富》《絕對權力》等政治題材的長篇小說。

他也投身股市,是90年代初江蘇省最早的十個大戶之一。“在文學界提起周梅森響噹噹,在經濟界我狗屁不是,比我賺錢多的人多得是。但我是自己當家作主,我的性格就是永遠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周梅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巨變下,周梅森是在場者,也是親歷者。經商的經歷、掛職的經歷,都成為了他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來源,他的小說內容涉及反腐、大規模經濟建設、股市風雲、各色人物的崛起與沉淪等。

周梅森的政治小說也常改編為電視劇,周梅森還多次親自操刀擔任製片人,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

記者手記▶

熱鬧終將散場,而《人民的名義》留給影視界的啟示意義卻值得讓人回味。

從原著誕生到社會熱捧,“回歸常識”四個字,在《人民的名義》中扎扎實實的做到了。

這些常識包括:堅持原創、深入生活、文藝作品要敢於揭露現實、要尊重原著者在影視創作中的權利、資本不能干預創作、創作不能被網路IP裹挾、要有敬畏心對觀眾真誠……試問哪一條不是老生常談?哪一條不是各位影視大佬們整天掛在嘴上卻很少真正踐行的?

就像去年6月李安告誡中國電影界“慢一點、急什麼”,當時所有人都很激動的刷屏,出了那個門,又有誰聽進心裡去了?《人民的名義》也是如此,每個人都不可複製,周梅森的性格、經歷只屬於周梅森。但被周梅森走通了的這條創作之路,或許會因為有這部現象級作品,而使得常識的光芒更清醒、更堅定。

從這種意義上,我們樂見《人民的名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