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產武俠動畫《少年錦衣衛》火了,這部以畫面取勝的動畫是怎麼做的?【好奇心日報】

這部名為《少年錦衣衛》的 3D 武俠動畫可能是近期最火的國產動畫了。

在各視頻網站上線 21 天之後,這部動畫的播放量就已經突破 1 億,在豆瓣上有 3000 多位用戶為動畫打出了 8.6 分的評分。截至 4 月 6 日,動畫的播放量已經突破 2 億。

圍繞著少年冒險展開的《少年錦衣衛》是一部明朝的架空武俠劇,由柏言映畫、優酷、凱撒文化共同出品:故事的核心人物袁小棠是北鎮撫司指揮使袁笑之的獨生子,

剛當上錦衣衛不久,他就因為不服命令被關在牢中反省思過。機緣巧合下,他與牢中的神秘犯人成為朋友,並學會了一套詭異的武功。袁笑之發現後想要嚴厲懲戒小棠,但卻被闖入皇宮中盜竊寶物的“三盜”打斷,而“三盜”身上各自都背負著神秘的過往。

對於《少年錦衣衛》這部近期受到不少關注的作品,

你似乎能從另兩部相當受歡迎的 3D 動畫《秦時明月》和《畫江湖之不良人》身上找出相類似的路徑:帶有奇幻色彩的武俠風格、美型的 3D 建模、鮮明的人物設定、貼合的角色配音……

以及最重要的是,比起低齡向,它更貼合年輕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口味,也更容易引發粉絲的二次創作熱情——尤其是在 B 站上,目前已經誕生了相當數量的《少年錦衣衛》的同人視頻。

從《少年錦衣衛》目前上線的 9 集動畫來看,儘管劇情展開得還不算太多,但動畫憑藉畫面和精緻的 3D 建模在一批國產動畫粉絲中形成話題,人物細膩的皮膚紋理、衣服質感等細節也被一些觀眾評價為“燒錢燒得很值”。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可預見”的結果,優酷動漫中心總監兼《少年錦衣衛》總編劇孫甜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他們初期給這個片子定調就定得比較高。而這樣的信心主要來自動畫背後的製作班底。

動畫的核心創作人員有 120 人左右,主要製作班底都出身於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相當學院派:承擔動畫製作工作的北京吾立方公司成立於 2012 年,

公司曾經製作過《刀劍》、《地下城與勇士》等眾多遊戲 CG,創始人姜偉和胡樣子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他們是國內最早做高品質動畫 CG 的團隊之一。而 2014 年成立的柏言映畫則是專門為了這個項目而成立的公司,創始人陳柏言也來自北京電影學院,他更出名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的身份,《甄嬛傳畫冊》就是他的代表作。

此外,動畫的美術導演趙禹晴是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導師,而配音導演是在國內配音界擁有很高知名度的薑廣濤,負責場景概念設計的鄭春明曾多次與徐克和吳宇森合作,他們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不過事實上,《少年錦衣衛》原本是電影《繡春刀》的衍生動畫。

2016 年 1 月,優酷對外公佈了“創計畫”,並宣佈未來每年將投入 5 億元來支援國產動漫內容。在做計畫早期籌備的時候,根據孫甜的說法,優酷希望能做出一個把次元壁打破的動畫,並選擇了武俠這樣一個更容易被國內觀眾接受的題材。團隊最初拿到的方案就是打造《繡春刀》的動畫版——作為動畫的總導演以及投資人之一,陳柏言曾經拿下了《繡春刀》的動畫改編權。

但“《繡春刀》動畫版”最終還是沒能誕生。除了開發週期的問題,由於動畫並非原始 IP,不能進行後期的長線開發也成為了出品方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因此,以錦衣衛故事為藍本的《少年錦衣衛》成為了“創計畫”的原創動畫專案。

“它不是一個個人作品,也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的風格貫徹下來,如果是一個人主導的東西我們一直認為這個東西肯定是不專業的,需要在每個環節找最專業的人。”總編劇孫甜同樣來自北京電影學院,除了劇本創作,她還參與了動畫的前期策劃和中期的監製工作。

她此前擁有十幾年的動畫策劃和編劇經驗,但大部分項目都屬於“命題作文”。這一次,她說她終於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雖然做的片子很多,但真正是自己想做的東西其實機會就很少,做這個項目最大的不同就是終於做了一個自己想做的事兒,做一個真正是自己覺得‘啊,這個東西挺有意思的。’”

Q = Qdaily

S = 優酷動漫中心總監、《少年錦衣衛》總編劇孫甜

Q:雖然動畫的名字叫《少年錦衣衛》,但現在看來它不只是圍繞袁小棠這位少年錦衣衛的成長,而更像是一部群像劇?

S:對,一開始我們就想把它定義成一個群像劇。可能跟我自己喜歡看這類的劇本或故事和小說有關,我喜歡在世界觀裡面塑造很多的形象。因為我比較博愛,喜歡的角色很多,每個都想寫,每個都喜歡,所以也就慢慢地調整成一個群像劇了。我不是說袁小棠就是第一主角,或者說少年成長就是唯一的故事線,我還是希望展現出一個更大的世界觀,這樣的話我自己的私心就是將來這個劇能夠擴展,每個人物都可以寫他們自己的故事。

Q:既然要講明朝錦衣衛的故事,為什麼還是選擇架空?

S:“錦衣衛”算是一個老 IP,關於這個題材已經有了不少影視作品,主題確定少年成長的武俠群像劇,而我又想能開些腦洞,多些發揮的空間,所以選擇了架空,融入了少量的奇幻設定,這樣會使得人物設定更豐富,劇情也會更精彩。

雖然有奇幻元素,但《少年錦衣衛》的每一個大的背景設定都會查閱史料,融入明朝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考據和重新創作。也正是因為這些考據,所以現在才有劇情黨用片子裡映射的歷史、出現的稱呼等等細節來猜測後面的故事設定,而且都推演的非常合理。

Q:動畫中“武俠”和“奇幻”之間的度是怎麼把控的?

S:如果把奇幻的度無限放大,那它就會失去很多平衡的基準。也就是我希望裡面的奇幻元素是比較稀缺的,這種叫做“低魔世界”的設定是源自西方的一種方式,比如在《冰與火之歌》小說中奇幻的量是一點一點被釋放出來的,一開始就是一個正常的人的社會,慢慢把一些奇幻的東西加進來,讓大家有代入感,而不是一上來滿天都飛的是神仙。

Q:動畫的美術建模很精緻,這也是吸引很多觀眾入坑的原因,建模這塊是怎麼做的?

S:建模應該算是吾立方公司的強項,他們在材質和模型上是比較強的。《少錦》的模型製作還是趨向於比較寫實的風格,所以基本上會有一個基礎的模型底子在這裡。身體和臉是分開去做的,臉部的建模也是一個非常細緻的工作,經常為了一張臉一改就改三十多版,然後會尋找一開始的風格測試很長時間,基本上一個高精的模型的建模需要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來調整,反復調整之後,最後可能才能達到現在大家看的效果,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

在建模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參考一些真人,比如一些中外影視明星,還有遊戲裡面的一些模型,會做一個初始的方向。比如劇本寫出來我想要一個什麼類型的角色,我會給他找大量的素材,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再根據這些特點再去換,換完之後,才進入到建模的階段。所有的服裝還要經過幾輪的考據和篩選,最後可能還要考慮到很多的問題,比如這個布料能不能解算,是不是層太多,是不是需要把二維的造型刪減之後才能做成模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反復斟酌的過程,這些高精的模型可能就是這個公司最大的資產。

他們比較弱的部分是人物的動作,其實從動畫正在呈現的也能看出來,我們也是在彌補動作上的問題。因為這部劇想達到一定的製作速度必須要採用動作捕捉,動作捕捉這個技術就會產生很多效果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說動作僵硬,一些模擬的動作可能不夠順暢,讓人覺得有一點呆的感覺,這些東西後面我們會加強,模型這邊一直是強項,所以也會保持下去。

Q:目前我們看到的這些人物角色的建模花了多長的時間完成?

S:前期準備有一年,但並不是都用在建模,它是隨著劇情的進展同時鋪的製作線。比如我第一集用到了幾個角色,那我就先做這幾個角色,需要幾個組同時開工,可能有三四個建模組同時做一個角色,一個月可能產出三到四個主要形象。最初打磨的第一個模型肯定是用時最久的,越到後面的話基本風格掌握了,速度會上來,建模前期最少也有半年的時間來準備吧。

Q:像觀眾很熟悉的寶木中陽、張傑都參與了配音,動畫的配音演員是怎麼選擇的?

S:我們有姜 sir (薑廣濤)在,他的習慣就是一邊看劇本或者一邊看劇,一邊就把人物定性,馬上就聯想到腦中合適的聲音,這是他工作的一個習慣。然後我這邊寫這個角色,我也會覺得他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聲線,我會給他一個演員的參考列表。但列表並不是最終的,也會去聽幾輪的試音,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基本上有過一兩輪的試音之後,角色就基本上定下來了。我們會有一些老的演員會帶一些新人,因為薑 sir 一直覺得這個劇是能脫出新人的,所以他希望我們多嘗試用一些新人,像袁小棠和方雨亭這對主角的配音就是新人來做的。他的配音工作室光合積木的學員也會去嘗試一些 ABC 的小角色,給他們一些練習的機會。有時候我看到他調試這些演員特別辛苦,幾個不太重要的角色比如宮女可能就在他的棚裡錄了八個小時,前後換了七八撥人這樣。

寶木老師基本上就是我們這邊欽點的,這個角色腦中出現的就是大叔音,就覺得必須得是他來做,我們會定一些這樣的角色,其他的角色主要就是由薑 sir 那邊來推薦。

Q:有不少粉絲抱怨動畫每集的時長太短,一集沒有展開多少內容就結束了,這樣會影響故事的發展和劇情銜接嗎?

S:因為一開始立項的時候是按 10 分鐘的片心容量來立項的,現在看到的加出來的部分是因為是第一集,劇情量需要足夠,我就跟導演這邊申請第一集一定要長一點,才會把一開始第一集做成現在這樣的一個長度。但實際上我們的片心容量就是 10 分鐘,不會短於 10 分鐘,但長也不會長出多少。

10 分鐘的戲,我基本上只能寫 2、3 個主要場景,1 個主要的事件,1 個次要事件,再輔助一個線索人物,就要趕快刹車。在這麼短的篇幅裡,要有主線情節的進展和轉折,要有主角們足夠的戲份,要有懸念,要有槽點,要有笑料,要有獨特的標誌性場面,對編劇來說是有一定挑戰的。我也希望能寫的更過癮,導演也希望能刻畫的更細緻,但首先我們的製作團隊要能跟上。

我們在第二季立項之初就已經在調整了,就是動畫一集增加到 15 分鐘,其實已經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量了,所以第二季也會儘量把劇情再充實一下。短這個事情現在是規避不了的,這個確實也是各方面的客觀因素限制它。

Q:動畫中不少角色的人設很鮮明,尤其是開場的“三盜”人設很出彩,這些角色在塑造的時候會注意些什麼?

S:《少錦》受到劇情篇幅的限制,每個人物出場就需要立刻展現人物性格,這也是我對劇本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方式,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行為,我們都會和導演們反復討論,在很多個方案中最終確定下來。三盜作為開場的事件導火索,也是我很久前就構思好的小說人物。僧、道、儒三個大盜,爆破、易容、輕功三個不同的技能,以及借用“三盜九龍杯”的老梗,都是有一定寓意的。

Q:但男主角袁小棠目前看來還是比較傳統的武俠劇成長型男主,他之後會跳脫出這種模式嗎?

S:其實這種男主是挺難寫的,我也看到有的評論說這種成長型的男主免不了套路,非常非常難寫好,其實我自己也是覺得是這樣的,他就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想法。我是覺得我們既然給袁小棠這個主角設計了這些成長的環境,那他後來的走向一定首先一個就是要合理,這個角色應該有的反應、回饋和成長,我們又希望他能夠帶入很多的正能量,成為一個不被大家反感的一個男主角,因為很多主角是會被反感的。

在寫袁小棠性格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多各方面的影響和建議。比如美國現在也在做一些另類的美式英雄,日本也有日本自己的套路,他們也會去反套路,那我們中國套路的主角,可能就是所謂的俠義這種東西,我們要怎麼在這個上面做發掘。也是比較命題的東西吧,不是說一個人就能解決現在這些問題的,也希望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主角,能夠講出一個讓大家覺得又合理又能夠看到新意的故事。

如果說劇透的話,當時我們是希望這個劇能夠更被女性接受,就算是個少年向的東西,可能希望它的女性觀眾能占到一半吧。導演就問我什麼樣的主角是會被女性認可的,我想了想就說是一個為了女性而成長的男性,所以這可能這是我的一個方向。

Q:動畫中的魚刺越獄梗是受到彈幕啟發後來特意加進去的嗎?

S:那是不太可能的,我們的製作週期是一年,我不可能看到彈幕之後用幾天的時間把它改成那樣。那個是早早安排好的坑,大家猜中了劇情,只能說是觀眾很厲害,這個劇情的坑被大家都發現了而已,並不可能是因為他們這麼說了我們就改成這樣,這個可能性是沒有的。

Q:動畫打算推出四季共 52 集,目前劇本創作已經全部完成了嗎?

S:整個劇本的創作其實也是在不停的修改,不停的磨合,至少版本出了大概有 10 版左右,從最初的大綱到現在基本上原先的本子已經改得面目全非,磨出來這麼一個東西,確實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做。

現在具體劇本寫作完成了兩季,之後的走向也會根據前幾季的回饋去調整,其實這種創作模式就比較像美劇,就是編劇會看到第一季的回饋、大家的期待或者將來怎麼去做會更加受歡迎,它會有一個互動才會去策劃三四季的內容,但是現在基本上二季的內容已經確定了。

Q:動畫的故事線埋得很長,最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什麼?

S:想表達的東西其實蠻多的,之前導演也說過希望能代入一些現代人的價值觀,比如父子之間的關係,比如體制下一個少年是怎麼成長的。我可能想描述的更多的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是最難寫的。

我可能初衷就是想要描述各種非常嚮往的狀態,總結一下可能就是一種俠義的精神體現在作品裡面,能夠讓人看到這個角色就能代入情感。比如一說到段雲小公主可能會想到他們放荷花燈的畫面,我希望我的人生中也能有這樣的經歷,我希望能代入很多比較美好的願景在裡面吧。

希望大家都能在裡面找到情感的寄託,因為武俠本身就是成人童話嘛。陰謀是有,但不是重點,可能重點還是放在主角的成長還有人物在世界裡追逐自己的一種理想的東西。

我想做一個比較乾淨、比較好看、比較漂亮的劇,不想弄得打打殺殺特別血腥。可能因為是女性吧,我就是對那些特別直男癌的東西比較抵觸,不希望有太多大家都看厭了的套路,還是希望能更純真一些。

題圖來自:《少年錦衣衛》動畫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而配音導演是在國內配音界擁有很高知名度的薑廣濤,負責場景概念設計的鄭春明曾多次與徐克和吳宇森合作,他們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不過事實上,《少年錦衣衛》原本是電影《繡春刀》的衍生動畫。

2016 年 1 月,優酷對外公佈了“創計畫”,並宣佈未來每年將投入 5 億元來支援國產動漫內容。在做計畫早期籌備的時候,根據孫甜的說法,優酷希望能做出一個把次元壁打破的動畫,並選擇了武俠這樣一個更容易被國內觀眾接受的題材。團隊最初拿到的方案就是打造《繡春刀》的動畫版——作為動畫的總導演以及投資人之一,陳柏言曾經拿下了《繡春刀》的動畫改編權。

但“《繡春刀》動畫版”最終還是沒能誕生。除了開發週期的問題,由於動畫並非原始 IP,不能進行後期的長線開發也成為了出品方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因此,以錦衣衛故事為藍本的《少年錦衣衛》成為了“創計畫”的原創動畫專案。

“它不是一個個人作品,也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的風格貫徹下來,如果是一個人主導的東西我們一直認為這個東西肯定是不專業的,需要在每個環節找最專業的人。”總編劇孫甜同樣來自北京電影學院,除了劇本創作,她還參與了動畫的前期策劃和中期的監製工作。

她此前擁有十幾年的動畫策劃和編劇經驗,但大部分項目都屬於“命題作文”。這一次,她說她終於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雖然做的片子很多,但真正是自己想做的東西其實機會就很少,做這個項目最大的不同就是終於做了一個自己想做的事兒,做一個真正是自己覺得‘啊,這個東西挺有意思的。’”

Q = Qdaily

S = 優酷動漫中心總監、《少年錦衣衛》總編劇孫甜

Q:雖然動畫的名字叫《少年錦衣衛》,但現在看來它不只是圍繞袁小棠這位少年錦衣衛的成長,而更像是一部群像劇?

S:對,一開始我們就想把它定義成一個群像劇。可能跟我自己喜歡看這類的劇本或故事和小說有關,我喜歡在世界觀裡面塑造很多的形象。因為我比較博愛,喜歡的角色很多,每個都想寫,每個都喜歡,所以也就慢慢地調整成一個群像劇了。我不是說袁小棠就是第一主角,或者說少年成長就是唯一的故事線,我還是希望展現出一個更大的世界觀,這樣的話我自己的私心就是將來這個劇能夠擴展,每個人物都可以寫他們自己的故事。

Q:既然要講明朝錦衣衛的故事,為什麼還是選擇架空?

S:“錦衣衛”算是一個老 IP,關於這個題材已經有了不少影視作品,主題確定少年成長的武俠群像劇,而我又想能開些腦洞,多些發揮的空間,所以選擇了架空,融入了少量的奇幻設定,這樣會使得人物設定更豐富,劇情也會更精彩。

雖然有奇幻元素,但《少年錦衣衛》的每一個大的背景設定都會查閱史料,融入明朝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考據和重新創作。也正是因為這些考據,所以現在才有劇情黨用片子裡映射的歷史、出現的稱呼等等細節來猜測後面的故事設定,而且都推演的非常合理。

Q:動畫中“武俠”和“奇幻”之間的度是怎麼把控的?

S:如果把奇幻的度無限放大,那它就會失去很多平衡的基準。也就是我希望裡面的奇幻元素是比較稀缺的,這種叫做“低魔世界”的設定是源自西方的一種方式,比如在《冰與火之歌》小說中奇幻的量是一點一點被釋放出來的,一開始就是一個正常的人的社會,慢慢把一些奇幻的東西加進來,讓大家有代入感,而不是一上來滿天都飛的是神仙。

Q:動畫的美術建模很精緻,這也是吸引很多觀眾入坑的原因,建模這塊是怎麼做的?

S:建模應該算是吾立方公司的強項,他們在材質和模型上是比較強的。《少錦》的模型製作還是趨向於比較寫實的風格,所以基本上會有一個基礎的模型底子在這裡。身體和臉是分開去做的,臉部的建模也是一個非常細緻的工作,經常為了一張臉一改就改三十多版,然後會尋找一開始的風格測試很長時間,基本上一個高精的模型的建模需要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來調整,反復調整之後,最後可能才能達到現在大家看的效果,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

在建模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參考一些真人,比如一些中外影視明星,還有遊戲裡面的一些模型,會做一個初始的方向。比如劇本寫出來我想要一個什麼類型的角色,我會給他找大量的素材,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再根據這些特點再去換,換完之後,才進入到建模的階段。所有的服裝還要經過幾輪的考據和篩選,最後可能還要考慮到很多的問題,比如這個布料能不能解算,是不是層太多,是不是需要把二維的造型刪減之後才能做成模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反復斟酌的過程,這些高精的模型可能就是這個公司最大的資產。

他們比較弱的部分是人物的動作,其實從動畫正在呈現的也能看出來,我們也是在彌補動作上的問題。因為這部劇想達到一定的製作速度必須要採用動作捕捉,動作捕捉這個技術就會產生很多效果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說動作僵硬,一些模擬的動作可能不夠順暢,讓人覺得有一點呆的感覺,這些東西後面我們會加強,模型這邊一直是強項,所以也會保持下去。

Q:目前我們看到的這些人物角色的建模花了多長的時間完成?

S:前期準備有一年,但並不是都用在建模,它是隨著劇情的進展同時鋪的製作線。比如我第一集用到了幾個角色,那我就先做這幾個角色,需要幾個組同時開工,可能有三四個建模組同時做一個角色,一個月可能產出三到四個主要形象。最初打磨的第一個模型肯定是用時最久的,越到後面的話基本風格掌握了,速度會上來,建模前期最少也有半年的時間來準備吧。

Q:像觀眾很熟悉的寶木中陽、張傑都參與了配音,動畫的配音演員是怎麼選擇的?

S:我們有姜 sir (薑廣濤)在,他的習慣就是一邊看劇本或者一邊看劇,一邊就把人物定性,馬上就聯想到腦中合適的聲音,這是他工作的一個習慣。然後我這邊寫這個角色,我也會覺得他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聲線,我會給他一個演員的參考列表。但列表並不是最終的,也會去聽幾輪的試音,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基本上有過一兩輪的試音之後,角色就基本上定下來了。我們會有一些老的演員會帶一些新人,因為薑 sir 一直覺得這個劇是能脫出新人的,所以他希望我們多嘗試用一些新人,像袁小棠和方雨亭這對主角的配音就是新人來做的。他的配音工作室光合積木的學員也會去嘗試一些 ABC 的小角色,給他們一些練習的機會。有時候我看到他調試這些演員特別辛苦,幾個不太重要的角色比如宮女可能就在他的棚裡錄了八個小時,前後換了七八撥人這樣。

寶木老師基本上就是我們這邊欽點的,這個角色腦中出現的就是大叔音,就覺得必須得是他來做,我們會定一些這樣的角色,其他的角色主要就是由薑 sir 那邊來推薦。

Q:有不少粉絲抱怨動畫每集的時長太短,一集沒有展開多少內容就結束了,這樣會影響故事的發展和劇情銜接嗎?

S:因為一開始立項的時候是按 10 分鐘的片心容量來立項的,現在看到的加出來的部分是因為是第一集,劇情量需要足夠,我就跟導演這邊申請第一集一定要長一點,才會把一開始第一集做成現在這樣的一個長度。但實際上我們的片心容量就是 10 分鐘,不會短於 10 分鐘,但長也不會長出多少。

10 分鐘的戲,我基本上只能寫 2、3 個主要場景,1 個主要的事件,1 個次要事件,再輔助一個線索人物,就要趕快刹車。在這麼短的篇幅裡,要有主線情節的進展和轉折,要有主角們足夠的戲份,要有懸念,要有槽點,要有笑料,要有獨特的標誌性場面,對編劇來說是有一定挑戰的。我也希望能寫的更過癮,導演也希望能刻畫的更細緻,但首先我們的製作團隊要能跟上。

我們在第二季立項之初就已經在調整了,就是動畫一集增加到 15 分鐘,其實已經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量了,所以第二季也會儘量把劇情再充實一下。短這個事情現在是規避不了的,這個確實也是各方面的客觀因素限制它。

Q:動畫中不少角色的人設很鮮明,尤其是開場的“三盜”人設很出彩,這些角色在塑造的時候會注意些什麼?

S:《少錦》受到劇情篇幅的限制,每個人物出場就需要立刻展現人物性格,這也是我對劇本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方式,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行為,我們都會和導演們反復討論,在很多個方案中最終確定下來。三盜作為開場的事件導火索,也是我很久前就構思好的小說人物。僧、道、儒三個大盜,爆破、易容、輕功三個不同的技能,以及借用“三盜九龍杯”的老梗,都是有一定寓意的。

Q:但男主角袁小棠目前看來還是比較傳統的武俠劇成長型男主,他之後會跳脫出這種模式嗎?

S:其實這種男主是挺難寫的,我也看到有的評論說這種成長型的男主免不了套路,非常非常難寫好,其實我自己也是覺得是這樣的,他就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想法。我是覺得我們既然給袁小棠這個主角設計了這些成長的環境,那他後來的走向一定首先一個就是要合理,這個角色應該有的反應、回饋和成長,我們又希望他能夠帶入很多的正能量,成為一個不被大家反感的一個男主角,因為很多主角是會被反感的。

在寫袁小棠性格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多各方面的影響和建議。比如美國現在也在做一些另類的美式英雄,日本也有日本自己的套路,他們也會去反套路,那我們中國套路的主角,可能就是所謂的俠義這種東西,我們要怎麼在這個上面做發掘。也是比較命題的東西吧,不是說一個人就能解決現在這些問題的,也希望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主角,能夠講出一個讓大家覺得又合理又能夠看到新意的故事。

如果說劇透的話,當時我們是希望這個劇能夠更被女性接受,就算是個少年向的東西,可能希望它的女性觀眾能占到一半吧。導演就問我什麼樣的主角是會被女性認可的,我想了想就說是一個為了女性而成長的男性,所以這可能這是我的一個方向。

Q:動畫中的魚刺越獄梗是受到彈幕啟發後來特意加進去的嗎?

S:那是不太可能的,我們的製作週期是一年,我不可能看到彈幕之後用幾天的時間把它改成那樣。那個是早早安排好的坑,大家猜中了劇情,只能說是觀眾很厲害,這個劇情的坑被大家都發現了而已,並不可能是因為他們這麼說了我們就改成這樣,這個可能性是沒有的。

Q:動畫打算推出四季共 52 集,目前劇本創作已經全部完成了嗎?

S:整個劇本的創作其實也是在不停的修改,不停的磨合,至少版本出了大概有 10 版左右,從最初的大綱到現在基本上原先的本子已經改得面目全非,磨出來這麼一個東西,確實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做。

現在具體劇本寫作完成了兩季,之後的走向也會根據前幾季的回饋去調整,其實這種創作模式就比較像美劇,就是編劇會看到第一季的回饋、大家的期待或者將來怎麼去做會更加受歡迎,它會有一個互動才會去策劃三四季的內容,但是現在基本上二季的內容已經確定了。

Q:動畫的故事線埋得很長,最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什麼?

S:想表達的東西其實蠻多的,之前導演也說過希望能代入一些現代人的價值觀,比如父子之間的關係,比如體制下一個少年是怎麼成長的。我可能想描述的更多的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是最難寫的。

我可能初衷就是想要描述各種非常嚮往的狀態,總結一下可能就是一種俠義的精神體現在作品裡面,能夠讓人看到這個角色就能代入情感。比如一說到段雲小公主可能會想到他們放荷花燈的畫面,我希望我的人生中也能有這樣的經歷,我希望能代入很多比較美好的願景在裡面吧。

希望大家都能在裡面找到情感的寄託,因為武俠本身就是成人童話嘛。陰謀是有,但不是重點,可能重點還是放在主角的成長還有人物在世界裡追逐自己的一種理想的東西。

我想做一個比較乾淨、比較好看、比較漂亮的劇,不想弄得打打殺殺特別血腥。可能因為是女性吧,我就是對那些特別直男癌的東西比較抵觸,不希望有太多大家都看厭了的套路,還是希望能更純真一些。

題圖來自:《少年錦衣衛》動畫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