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施工隊意外發現一洞穴,以為是抗戰時的防空洞,誰知竟是千年古墓

我們都知道,考古對我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發現有著極大的作用,但生往往考古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要麼先是遭到盜墓賊洗劫一空,要麼是工地上施工才意外發現。因為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地面積也大,

所以並非所有的古墓都會被專家發現。那麼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的這個古墓,是一個施工隊在施工的時候被意外發現的古墓,本以為是防空洞,誰也沒想到那是千年古墓。

1983年6月,一支工程隊在廣州市象崗山一處進行基建施工建造一座公寓,

結果在施工的第三天,挖掘機工作時挖出一整塊石板,石板之下有一個深不見的黑洞,當時引起了眾多人的猜測說可能是抗戰時期的防空洞,為確保安全起見後來還是聯繫了當地有關部門上報此事。經過考古隊鑒定後確認這其實是一座古墓,可能裡面為重要的陪葬品,如此完整實在難得一見。通過對現場的挖掘清理,確實這座古墓非常完整沒有被盜墓的痕跡。
經過專家確定這座古墓為西漢時期南越國的古墓。

南越王墓是西漢初期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的陵墓,南越王墓為一座"鑿山為藏"的石室墓,採用豎八鑿洞的方法構築而成。平面呈"早"字形,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墓室按照"前朝後寢"規格佈局,

共分7間。前部三室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後部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及後藏室。墓內隨葬品豐富,品類繁多,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遺物1000餘件。其中以"文帝行璽"金印和"絲縷玉衣"最具價值。墓中出土的銀盒和金花泡在造型、支飾和製造工藝上具有西亞金銀器的特點,5支原支象牙為非洲象牙,銅熏爐和乳香來自東南亞,
是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批舶來品,也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

墓地雖然發現了,但當時並不知道墓主人是誰查證也費了一番周折。當人們在猜測這位身穿玉衣的墓主是南越王中的哪一位時,專家在這位墓主身上發現了一枚玉印,

上面工整地篆刻著“趙胡”兩字。但專家但眾多的史冊中查閱並沒有找到這個人,這時考古工作陷入了一個謎團中。直到另一名考古隊員意外在墓中發現了墓主的胸腹有一枚金光閃閃的龍鈕金印,“文帝行璽”四個剛勁有力的小篆頓時映入眼簾。一個古老重大的歷史終於得到了解決。原來墓主人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他曾在歷史上自稱文帝。

南越國是西漢時期割據嶺南廣闊疆域的一個封建政權,開國國君趙佗為了開創南越國偉業奮鬥70餘年,威震南國,享年百歲有餘。他在世的最後幾十年裡,一直在周密安排死後之事,為防死後墳墓遭盜,派重臣於都城番禺城外廣闊的山嶺之中開鑿疑塚幾十座。趙佗之孫趙胡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為他舉辦了一場充滿隱秘而聲勢浩大的國葬。首先派人駐守番禺四圍山嶺,然後由完全相同的4支送葬隊伍高舉幡旗,護送著一模一樣的四方靈柩從番禺城四門出發,到達不同的安葬地點。這種空前絕後的送葬方式果然迷惑了眾人之眼,再加上趙佗生前的幾十處疑塚,沒有人知道偉大的國君到底葬在何處,更不知道那些豐厚的陪葬珍寶藏在何方,從此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墓葬之謎。

也許是因為陪葬品中有眾多的奇珍異寶,所以也是眾多盜墓賊惦記的原因吧。在隨後2000多年的時間裡,南越王墓一直是民間盜墓者關注的焦點之一。雖然以上所說的並非趙佗墓,但趙佗死後就是這位文帝趙胡繼位,所以這一發現對研究南越國歷史文化也有著極大的作用。

小編撰寫不易,喜歡小編的歡迎訂閱一波!!!

南越國是西漢時期割據嶺南廣闊疆域的一個封建政權,開國國君趙佗為了開創南越國偉業奮鬥70餘年,威震南國,享年百歲有餘。他在世的最後幾十年裡,一直在周密安排死後之事,為防死後墳墓遭盜,派重臣於都城番禺城外廣闊的山嶺之中開鑿疑塚幾十座。趙佗之孫趙胡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為他舉辦了一場充滿隱秘而聲勢浩大的國葬。首先派人駐守番禺四圍山嶺,然後由完全相同的4支送葬隊伍高舉幡旗,護送著一模一樣的四方靈柩從番禺城四門出發,到達不同的安葬地點。這種空前絕後的送葬方式果然迷惑了眾人之眼,再加上趙佗生前的幾十處疑塚,沒有人知道偉大的國君到底葬在何處,更不知道那些豐厚的陪葬珍寶藏在何方,從此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墓葬之謎。

也許是因為陪葬品中有眾多的奇珍異寶,所以也是眾多盜墓賊惦記的原因吧。在隨後2000多年的時間裡,南越王墓一直是民間盜墓者關注的焦點之一。雖然以上所說的並非趙佗墓,但趙佗死後就是這位文帝趙胡繼位,所以這一發現對研究南越國歷史文化也有著極大的作用。

小編撰寫不易,喜歡小編的歡迎訂閱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