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去這個小山村“拉漏”,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

玉皇山位於山東省乳山市境內西部,是乳山、海陽兩地的界山,山勢陡峻,主峰海拔589.5米,境內面積4.5平方公里,因山上建有玉皇廟而得名,山腳下有個小山村也就隨著這山叫做玉皇山后村,

真可謂是世外桃源了!

玉皇山后村北村西村東有三條小河流,南北兩座大山,這山水美極了!

這條蜿蜒的小路一直向西可以通到海陽。

村東的梯田就是村民的口糧地,層層疊疊很是漂亮。

村裡現在正在大力整治環境,所有的大街小巷清理的那叫一個乾淨啊!

這塊地方據說要開闢一個寫生基地,不知道將來有沒有機會去體驗一下!整好了咱也去住住,嘿嘿!

玉皇山后村上面還有個十幾戶的小部落,

上次去花兒還沒開,這次去稍微有點晚!常去這小村跟村兒裡的大姨們都認識了,嘻嘻哈哈打著招呼都挺親切。

杏花有變色的特點,含苞時純紅色,開花後顏色逐漸變淡,花落時變成純白色。

這些房子現在馬上就要搬遷到山后村裡了,雖然能馬上住上政府給新蓋的大房子,但是這裡的村民們還是捨不得離開住了這麼多年的老房子。

風景這裡拍了好幾次咱就不多說了,今天重點說說這玉皇山后村兒新鼓搗的一個鄉村記憶館。趁著好多老舊的物件還在,拾掇起來展覽一下還挺有意思,好多東西現在的孩子根本就見不到了!

糊滿了報紙的土炕,那炕席都還是蘆葦或者竹子編制的!

好多家裡都是這種半截的牆壁。

小時候去我奶奶家喝水就用的這個葫蘆瓢,甘甜的井水舀起來就喝,完全不擔心水質的問題。

天天煮地瓜用的這玩意,我還真不知原來叫鍋漏子!

地瓜刀?切地瓜片用的,現在幾乎是見不到了!

如今這面籮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到處都售賣的精製麵粉,再也不用篩了!

襪萱?這是不是錯別字啊?應該是襪楦,也被人稱為“補襪板”,是在一塊鞋底形狀的木扳上粘上一塊厚厚的“前掌”和高高的“腳後”做成的,中間用一根木杆連接,形狀好像是人的一隻腳。補襪子的時候,一般是將破襪子套在襪楦上,繃緊以後再打上一個結,這樣就可以在上面輕鬆地縫補襪子了。

紡線的傢伙什!

紙糊的笸籮,把廢紙泡成紙漿拍到模具上再慢慢晾乾做出來的,現在的紙箱子到處都是,誰也不用這些東西了!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都是好東西啊!更多是那種炕頭上裝煙葉的小笸籮,我爺爺家當時就有一個!

石臼也叫兌臼,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農用家什,據說在石碾、石磨出現之前,人們就是用石臼加工糧食的。後來石臼的功能逐漸退化,只用來搗米(了。石臼的形狀很特別,一方大石塊上凹進去個坑,一米左右深,直徑半尺。搗米時,將稻穀或穀子放進去,然後將一根粗大的石杵插入石坑,雙手拎著杵把上下搗擊。搗擊一陣後,須將坑裡的穀物掏出來,用簸箕將谷皮除去,再放進石坑裡搗。如此這般三四個來回後,石坑裡就剩下白花花和黃乎乎的米了。

這偏簍車我倒是記憶很深刻啊,小時候常被裝在一邊推著上山下地,後來看見我爺爺往裡面裝糞,就打死也不進去坐了!哈哈!

這個木耙子倒是很少見,我估計是牛耕地的時候用的!

這是幹嘛用的,鼓搗線用的?

連杖我也玩過,打豆子之類的,劈裡啪啦一頓猛拍,脫粒就靠它!

這是手搖的花生擦果機,去除花生殼!

做豆腐用的豆腐掛。

糞簍也成了好東西了,還上了鋪裝藍布的桌子了!

酒罈子,那時候都是自釀的散酒,這誰家有罎子酒可了不起了,罎子裝酒可以把酒的味道聚住,時間越長味道越濃。

這可是裝葷的油罎子,有滴地方父母過年的時候常讓沒有物件的子女搬這玩意,你猜是為什麼呢?

還有拿著土罎子當面缸用的?

這是播種機,問題是咱村兒裡都叫“漏”,後面一個人扶著前面一個人雙肩套個繩子拉著走。這玩意還好說,最恐怖的是開溝用的“勾勾機”,也有叫“驢具”的,諧音哈,具體怎麼寫的字我也搞不清楚。話說這玩意說起來都是眼淚鼻涕啊,拉一天那肩膀都紅腫的沒法看了,我們老師常教導我們說:“不好好學習,將來回家拉你的勾勾機吧......”

老人常坐的蒲團,隨手帶著走哪坐哪,不炸腚......

這貌似是升而不是鬥,過去糧食的計量單位。10合=1升;10升=1鬥;10鬥=1石。

年代多了,時間久了,這些老輩子的物件都被人們遺忘,慢慢失傳了,我見過知道的囉嗦出來很多可能也不對,還請大家指點一二哈。

糊滿了報紙的土炕,那炕席都還是蘆葦或者竹子編制的!

好多家裡都是這種半截的牆壁。

小時候去我奶奶家喝水就用的這個葫蘆瓢,甘甜的井水舀起來就喝,完全不擔心水質的問題。

天天煮地瓜用的這玩意,我還真不知原來叫鍋漏子!

地瓜刀?切地瓜片用的,現在幾乎是見不到了!

如今這面籮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到處都售賣的精製麵粉,再也不用篩了!

襪萱?這是不是錯別字啊?應該是襪楦,也被人稱為“補襪板”,是在一塊鞋底形狀的木扳上粘上一塊厚厚的“前掌”和高高的“腳後”做成的,中間用一根木杆連接,形狀好像是人的一隻腳。補襪子的時候,一般是將破襪子套在襪楦上,繃緊以後再打上一個結,這樣就可以在上面輕鬆地縫補襪子了。

紡線的傢伙什!

紙糊的笸籮,把廢紙泡成紙漿拍到模具上再慢慢晾乾做出來的,現在的紙箱子到處都是,誰也不用這些東西了!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都是好東西啊!更多是那種炕頭上裝煙葉的小笸籮,我爺爺家當時就有一個!

石臼也叫兌臼,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農用家什,據說在石碾、石磨出現之前,人們就是用石臼加工糧食的。後來石臼的功能逐漸退化,只用來搗米(了。石臼的形狀很特別,一方大石塊上凹進去個坑,一米左右深,直徑半尺。搗米時,將稻穀或穀子放進去,然後將一根粗大的石杵插入石坑,雙手拎著杵把上下搗擊。搗擊一陣後,須將坑裡的穀物掏出來,用簸箕將谷皮除去,再放進石坑裡搗。如此這般三四個來回後,石坑裡就剩下白花花和黃乎乎的米了。

這偏簍車我倒是記憶很深刻啊,小時候常被裝在一邊推著上山下地,後來看見我爺爺往裡面裝糞,就打死也不進去坐了!哈哈!

這個木耙子倒是很少見,我估計是牛耕地的時候用的!

這是幹嘛用的,鼓搗線用的?

連杖我也玩過,打豆子之類的,劈裡啪啦一頓猛拍,脫粒就靠它!

這是手搖的花生擦果機,去除花生殼!

做豆腐用的豆腐掛。

糞簍也成了好東西了,還上了鋪裝藍布的桌子了!

酒罈子,那時候都是自釀的散酒,這誰家有罎子酒可了不起了,罎子裝酒可以把酒的味道聚住,時間越長味道越濃。

這可是裝葷的油罎子,有滴地方父母過年的時候常讓沒有物件的子女搬這玩意,你猜是為什麼呢?

還有拿著土罎子當面缸用的?

這是播種機,問題是咱村兒裡都叫“漏”,後面一個人扶著前面一個人雙肩套個繩子拉著走。這玩意還好說,最恐怖的是開溝用的“勾勾機”,也有叫“驢具”的,諧音哈,具體怎麼寫的字我也搞不清楚。話說這玩意說起來都是眼淚鼻涕啊,拉一天那肩膀都紅腫的沒法看了,我們老師常教導我們說:“不好好學習,將來回家拉你的勾勾機吧......”

老人常坐的蒲團,隨手帶著走哪坐哪,不炸腚......

這貌似是升而不是鬥,過去糧食的計量單位。10合=1升;10升=1鬥;10鬥=1石。

年代多了,時間久了,這些老輩子的物件都被人們遺忘,慢慢失傳了,我見過知道的囉嗦出來很多可能也不對,還請大家指點一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