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萬人一起殉國,這個王朝死得壯烈,亡國之君最後成了一代高僧

有一句話叫“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說的有點過了,但是崖山海戰確實是漢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記憶之一,南宋忠臣陸秀夫背負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殉國,崖山十萬軍民亦隨之赴死。

這場慘烈之戰的時間是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七日。壯哉,大宋君臣!

壯哉!

其實,幼帝趙昺之前還有兩位小皇帝:宋恭帝趙㬎和宋端宗趙昰,兄弟三人都是宋度宗的兒子,是為宋末三帝。

兄弟三人中,宋端宗趙昰是長子,但是庶出;恭帝趙㬎乃是嫡子,

為度宗皇后全氏所生;幼帝趙昺也是庶出。

陸秀夫殉國

元朝人所修的《宋史》也曾感慨南宋末年數位名臣之節烈忠貞,“宋之亡征,已非一日。歷數有歸,真主禦世,而宋之遺臣,區區奉二王為海上之謀,可謂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於所事而至於斯,

其亦可悲也夫!”

其實,南宋末年這三位小皇帝,真正意義的亡國之君就是宋恭帝趙㬎,後面兩位兄弟不過是流亡政府元首罷了。

幼帝趙昺

趙㬎是度宗之子,母親是全皇后,咸淳七年(1271)生於臨安。宋度宗上面的皇帝是宋理宗,度宗並非理宗的兒子,而是理宗弟弟的榮王趙與芮之子。

宋理宗原本就是宰相史彌遠從民間找出來的趙家血脈,度宗原本是榮王小妾所生,他娘懷孕的時候被正房王妃逼著吃打胎藥,結果生下來就有點弱智。

無可奈何,理宗死了,度宗趙禥還是即位了。度宗當皇帝之後,沉浸於酒色歡愉之中,在位十年,毫無建樹。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荒淫一生的度宗終於病死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

宋度宗

宋度宗死後,年僅四歲的趙㬎奉遺詔於靈柩前即位,軍國大事由其祖母謝太皇太后主持。荒淫父親給趙㬎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當時北方的蒙元王朝水陸並進,大舉南下,摧枯拉朽,如入無人之境。南宋權相賈似道抵抗不力,宋軍全線潰退。

南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軍兵臨臨安城下,

南宋派監察禦史楊應奎帶著傳國玉璽和降表到元軍統帥伯顏軍前納降。那篇降表寫得哀婉妻絕,請求在削去帝號,獻出全部領上之後,元朝能網開一面,“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但是奄有全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既定國策,伯顏不允所請。

賈似道

這一年三月,趙㬎偕其母全太后奉詔北上,謝太皇太后因病暫留臨安,不久,也被押送大都。五月,“宋主㬎至上都,制授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依據慣例,每年四至八月,元朝皇帝照例去位於今天內蒙錫林郭勒的上都避暑,並在那裡處理政事,因此趙㬎一行先去上都覲見元世祖,然後才轉往大都。

元世祖之所以封趙㬎官職,並非深仁厚澤,對這個少不更事的宋朝末代皇帝動了惻隱之心,而是因為宋朝雖已覆亡,但是零零星星的抵抗,仍然不絕如縷,他投鼠忌器,不得不裝裝樣子以收買人心。

元世祖

趙㬎與其母親、祖母的投降固然是山窮水盡的無奈,但多少也顯得沒有什麼氣節,就在趙㬎一行抵達上都之都之後十天,“故宋宮人安定夫人陳氏、安康夫人朱氏與二小姬,沐浴整衣焚香,自縊死。朱夫人遺四言詩一篇于衣中雲:既不辱國,倖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

宋朝雖亡,但漢人心未死,各地反抗也是此起彼伏。對於有象徵意義的南宋皇室,元世祖忽必烈也是頗有忌憚。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人將剛剛十二歲的趙㬎徙居上都,其母親全太后則被打發到正智寺為尼,她在那裡度過了一段黃卷青燈的的淒苦歲月,以後便悄然死去。

宋恭帝

順便說一句,元朝有點奇怪,至元這個年號用了好幾遍,元末元順帝的年號也用過至元。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元世祖下令“賜瀛國公趙㬎鈔百錠”,十天之後,又下令“瀛國公趙㬎學佛法於土番(今西藏)。”從此,趙㬎便在中原銷聲匿跡了。或許是趙家人天生有那種學術基因,成為僧人的趙㬎在西藏潛心學習藏文,成為一代高僧,還是有名的佛經翻譯家,法號“合尊”。

直到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亡國之君、一代高僧趙㬎才死於河西之地,享年五十三歲。趙㬎之死,有人說是被元朝皇帝賜死,也有人說是自然死亡。

元英宗

史書關於趙㬎之死,就一句話“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也可以這樣斷,“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如果按照後者斷句,瀛國公趙㬎就未必是被賜死,此時五十多歲的趙㬎已經沒有什麼威脅,元朝皇帝也沒有必要等到現在才賜死他。

有人說宋恭帝是死於文字獄,因為他寫過一首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元順帝

朱言以為,元朝皇帝的漢語水準很低,整個不到一百年的元朝歷史上就沒有過什麼文字獄,這首詩不至於!如果說宋恭帝真的死於元人之手,肯定也是因為別的什麼事情。

另外,元末明初,就有一個傳聞,說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宋恭帝趙㬎的兒子,這個傳聞究竟如何,朱言會另文探討!

賈似道

這一年三月,趙㬎偕其母全太后奉詔北上,謝太皇太后因病暫留臨安,不久,也被押送大都。五月,“宋主㬎至上都,制授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依據慣例,每年四至八月,元朝皇帝照例去位於今天內蒙錫林郭勒的上都避暑,並在那裡處理政事,因此趙㬎一行先去上都覲見元世祖,然後才轉往大都。

元世祖之所以封趙㬎官職,並非深仁厚澤,對這個少不更事的宋朝末代皇帝動了惻隱之心,而是因為宋朝雖已覆亡,但是零零星星的抵抗,仍然不絕如縷,他投鼠忌器,不得不裝裝樣子以收買人心。

元世祖

趙㬎與其母親、祖母的投降固然是山窮水盡的無奈,但多少也顯得沒有什麼氣節,就在趙㬎一行抵達上都之都之後十天,“故宋宮人安定夫人陳氏、安康夫人朱氏與二小姬,沐浴整衣焚香,自縊死。朱夫人遺四言詩一篇于衣中雲:既不辱國,倖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

宋朝雖亡,但漢人心未死,各地反抗也是此起彼伏。對於有象徵意義的南宋皇室,元世祖忽必烈也是頗有忌憚。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人將剛剛十二歲的趙㬎徙居上都,其母親全太后則被打發到正智寺為尼,她在那裡度過了一段黃卷青燈的的淒苦歲月,以後便悄然死去。

宋恭帝

順便說一句,元朝有點奇怪,至元這個年號用了好幾遍,元末元順帝的年號也用過至元。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元世祖下令“賜瀛國公趙㬎鈔百錠”,十天之後,又下令“瀛國公趙㬎學佛法於土番(今西藏)。”從此,趙㬎便在中原銷聲匿跡了。或許是趙家人天生有那種學術基因,成為僧人的趙㬎在西藏潛心學習藏文,成為一代高僧,還是有名的佛經翻譯家,法號“合尊”。

直到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亡國之君、一代高僧趙㬎才死於河西之地,享年五十三歲。趙㬎之死,有人說是被元朝皇帝賜死,也有人說是自然死亡。

元英宗

史書關於趙㬎之死,就一句話“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這句話也可以這樣斷,“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如果按照後者斷句,瀛國公趙㬎就未必是被賜死,此時五十多歲的趙㬎已經沒有什麼威脅,元朝皇帝也沒有必要等到現在才賜死他。

有人說宋恭帝是死於文字獄,因為他寫過一首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元順帝

朱言以為,元朝皇帝的漢語水準很低,整個不到一百年的元朝歷史上就沒有過什麼文字獄,這首詩不至於!如果說宋恭帝真的死於元人之手,肯定也是因為別的什麼事情。

另外,元末明初,就有一個傳聞,說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宋恭帝趙㬎的兒子,這個傳聞究竟如何,朱言會另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