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續寫秋名山!今夜我們都是藤原拓海!

小編繼續歸納昨天沒有總結的《頭文字D》中的車型。

21.Honda S2000 AP1

駕駛者:城島俊也

本田S2000採用F20C自然吸氣發動機,日版在8600轉時可爆發出250馬力,升功率達到125馬力。本田在F20C這款機器上傾注了大量的F1賽車發動機技術,

持續挑戰高轉的能力是這台發動機最引以為傲的特點。

F20C引擎2.0升排量,獲得250馬力的最大功率,升功率高達125馬力,偏重高轉速馬力發揮的大口徑小衝程、扁長方形汽缸設計,缸徑和衝程為87.0mm x 84.4mm,壓縮比更是高達11.0:1(日版為11.7:1)。8800rpm的紅線轉速、高達9000rpm的斷油轉速,簡直是將賽用發動機進行市售,又神奇的擁有高耐用性。

FMR佈局,發動機位於前軸之後,輕量化車身做到了50:50的前後配置。

使S2000的操縱性能極佳。

22.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7

駕駛者:小早川

動力系統上,雖然仍是採用型號4G63的2.0升DOHC渦輪增壓引擎,且礙於日本法令280ps的馬力限制,進化方向朝扭力發展,在渦輪增壓器、散熱系統的改良與零件輕量化像是凸輪軸中空設計之後,榨出驚人的39.0kgm/3500rpm最大扭力,堪稱世界之最。

搭載了全新開發的ACD主動式電子中央差速器,以電子方式控制可變多板離合機構,效能較過去的VCU式高出三倍之多,再搭配上原有的AYC主動式偏向控制系統,在路感的回饋以及循跡性能的表現上有大幅的提升。接著在車身與底盤部分,雖然Evo 7在車身尺碼上不論是車長、車高還是軸距都較Evo 6來得大,但輕量化的工作一點也不馬虎,懸吊系統與車架一律採用鍛造鋁合金材質,
再加上于接合處處的補強工作,使得Evo 7的剛性大幅提升,抗曲性能較上一代高出1.5倍之多,車身重量卻只有增加40kg。Evo 7的懸吊系統仍然採用前麥弗遜式,後多連杆式設計,但為因應車體的擴張,在懸吊支臂與銜接部位都做了強化,並增加避震行程,以達到慣性中心高度最佳設定。煞車系統採用Brembo制通風碟,前17後16吋設計,再搭配上Sport ABS,不僅煞車效能提高,彎道中的制動更加安定,輪胎尺寸更增至235/45ZR17,
操控表現更勝以往。

三菱嘗試性地推出了Evo歷史中第一款配備自動變速箱的版本:Evo 7 GTA。除了更換變速箱外,還裝備了17英寸20輻式鋁合金輪轂,發動機蓋上的進氣孔也取消了。

23.Mazda MX-5 NB8C

駕駛者:大宮智史

第二代MX-5,外形跟第一代相比沒有多大變化,最直觀的變化則是經典的“跳燈”換成了“明燈”。

動力配置上,馬自達提供1.6L “B6-ZE”和1.8L “BP-5A“兩種引擎,分別對應車型代號NB6C和NB8C。1.6L車型可選五速手排或四速自排,1.8L車型則可選六速手排或四速自排。車重僅僅增加了幾十公斤。刹車系統,車身鋼性與懸掛都有進一步的改良,操控性則更上一層樓。

兩年後(2000年)第二代MX-5迎來第一次小改款,馬自達帶來全新1.8L “BP-Z3“引擎,該引擎採用了名為S-VT序列式可變氣門正時系統,使得最大馬力可達160ps,相比改款前的1.8L引擎的145ps的馬力有小幅提升。

2003年馬自達還在日本當地推出搭載1.8L低增壓渦輪BPT型引擎的限量車,最大馬力172ps / 6,000rpm。

24.ToyotaMR-S(ZZW30)

駕駛者:小柏凱

第三代MR2使用了三個名稱,在日本叫MR-S,美國叫MR2 Spyder,歐洲叫MR2 Roadster。此代車型最大的特點就是提供軟/硬兩個車頂,與前代相同認為中置後驅。不過,外界認為此代MR2是抄襲了保時捷1996年發佈的Boxster。

全鋁制的1.8升自然進氣1ZZ- FED引擎(141ps)是此代車型的唯一選擇,不過該引擎裝備了VVT-i系統,早期為5MT,後期為6MT。

25.Toyota Supra(JAZ80)

駕駛者:皆川英雄

第四代Supra, JZA80仍為前置後驅,動力分為分為2JZ-GE的自然吸氣版和2JZ-GTE的串聯式雙渦輪增壓版;渦輪增壓型號,日規將之稱為RZ,只有四前速自動檔和六前速手動檔兩種選擇;自然吸氣型號則名為SZ,變速箱方面只有四前速自動和五前速手動兩種。其中渦輪增壓版搭載的是3.0升2JZ-GTE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輸出280馬力(海外版為320馬力),百公里加速成績在5秒內。

1998年後的Supra無論是NA還是Turbo、美規或者日規全部擁有VVT-i。

26.Nissan 350Z

駕駛者:池田龍次

第五代Z-Car。

350Z裝備了一台3.5升V6自吸引擎(型號VQ35DE),搭配六速手排變速箱(另有供應五速手自排的版本),採用FR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計,最大馬力為287hp/6200rpm,最大扭力為371N.m。350Z採用的fx平臺與Skyline平臺相同,因此它的底盤系統較同級別跑車偏重(1529kg)。

350Z的前後品質被精心分配為了53∶47,350Z 4317 mm的長度只能算是小個子,但它的軸距卻達到了2650 mm, 350Z的懸架採用了不少鋁制元件,減輕品質同時,也增加了車身靈敏度,因此動態特性要比普通轎車有所提高。350Z標配的是Brembo制動器。

27.Toyota AE86 Trueno Rally

駕駛者:乾信司

和拓海同款不同型的AE86,信司開的是拉力賽常用的雙門轎跑版,拓海則是開賽道常用的三門掀背版,但都是採用隱藏式頭燈的Sprinter Trueno。

28.Toyota GT86

駕駛者:未知

豐田GT86車身尺寸為4240×1775×13000mm、軸距2570mm。在採用鋁合金車身鈑件的情況下,全車淨重能夠維持在約1280kg以下的程度,並有著前53:後47的車身配重比,其底盤平臺與斯巴魯BRZ相同。GT86擁有的460毫米超低車身重心保證了操控樂趣。主打操控性的豐田新一代86採用了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的設定,搭載了D-4S水準對置發動機,搭配6MT變速箱,最大功率可以達到200馬力(147kW),峰值扭矩為205N·m。

好了,《頭文字D》中的車型介紹完畢,下期小編我將帶你們領略日本改裝車及相關文化

相比改款前的1.8L引擎的145ps的馬力有小幅提升。

2003年馬自達還在日本當地推出搭載1.8L低增壓渦輪BPT型引擎的限量車,最大馬力172ps / 6,000rpm。

24.ToyotaMR-S(ZZW30)

駕駛者:小柏凱

第三代MR2使用了三個名稱,在日本叫MR-S,美國叫MR2 Spyder,歐洲叫MR2 Roadster。此代車型最大的特點就是提供軟/硬兩個車頂,與前代相同認為中置後驅。不過,外界認為此代MR2是抄襲了保時捷1996年發佈的Boxster。

全鋁制的1.8升自然進氣1ZZ- FED引擎(141ps)是此代車型的唯一選擇,不過該引擎裝備了VVT-i系統,早期為5MT,後期為6MT。

25.Toyota Supra(JAZ80)

駕駛者:皆川英雄

第四代Supra, JZA80仍為前置後驅,動力分為分為2JZ-GE的自然吸氣版和2JZ-GTE的串聯式雙渦輪增壓版;渦輪增壓型號,日規將之稱為RZ,只有四前速自動檔和六前速手動檔兩種選擇;自然吸氣型號則名為SZ,變速箱方面只有四前速自動和五前速手動兩種。其中渦輪增壓版搭載的是3.0升2JZ-GTE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輸出280馬力(海外版為320馬力),百公里加速成績在5秒內。

1998年後的Supra無論是NA還是Turbo、美規或者日規全部擁有VVT-i。

26.Nissan 350Z

駕駛者:池田龍次

第五代Z-Car。

350Z裝備了一台3.5升V6自吸引擎(型號VQ35DE),搭配六速手排變速箱(另有供應五速手自排的版本),採用FR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計,最大馬力為287hp/6200rpm,最大扭力為371N.m。350Z採用的fx平臺與Skyline平臺相同,因此它的底盤系統較同級別跑車偏重(1529kg)。

350Z的前後品質被精心分配為了53∶47,350Z 4317 mm的長度只能算是小個子,但它的軸距卻達到了2650 mm, 350Z的懸架採用了不少鋁制元件,減輕品質同時,也增加了車身靈敏度,因此動態特性要比普通轎車有所提高。350Z標配的是Brembo制動器。

27.Toyota AE86 Trueno Rally

駕駛者:乾信司

和拓海同款不同型的AE86,信司開的是拉力賽常用的雙門轎跑版,拓海則是開賽道常用的三門掀背版,但都是採用隱藏式頭燈的Sprinter Trueno。

28.Toyota GT86

駕駛者:未知

豐田GT86車身尺寸為4240×1775×13000mm、軸距2570mm。在採用鋁合金車身鈑件的情況下,全車淨重能夠維持在約1280kg以下的程度,並有著前53:後47的車身配重比,其底盤平臺與斯巴魯BRZ相同。GT86擁有的460毫米超低車身重心保證了操控樂趣。主打操控性的豐田新一代86採用了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的設定,搭載了D-4S水準對置發動機,搭配6MT變速箱,最大功率可以達到200馬力(147kW),峰值扭矩為205N·m。

好了,《頭文字D》中的車型介紹完畢,下期小編我將帶你們領略日本改裝車及相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