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冬至了?快來海南,告訴你什麼是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12月22日,冬至日。“冬至”這兩個字,在《漢書》中即有所記載:“冬至陽氣起,

君道長,故賀……”由於古人認為從冬至這天夜晚最長,從此之後白天時間開始慢慢變長,意味著陽氣逐漸增強,代表下一個迴圈的開始,十分吉利,所以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日。

歷來很多節氣或節日都有特定的節令食品,單論冬至,出鏡率最高的美食大概就是餃子了。每逢此刻,南北方人又開始就該吃餃子還是該吃湯圓開始了新一輪爭辯,就差擼袖子大戰三百回合。而海南人向來不參與這種爭論,每逢這種時候,海南人都默默的啃著雞,圍觀這一年一次的餃子vs湯圓之戰。

在海南,冬至又被成為“小清明”,冬至掃墓,要殺雞、宰鴨,全家族人都回來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團聚祭祖,很隆重,像過年一樣。

而海南苗族人家,

家戶戶都要用山蘭糯米製成一種糕粑來吃,以慶祝一年的豐收喜悅。其具體做法是:選取上好的糯米用乾淨的涼水洗滌並浸泡十二小時以上,然後用漏勺撈出濾掉水,把泡軟的糯米放入特製的木橧蒸熟。再把蒸熟且黏糊糊的糯米乾飯倒進木臼內,幾個人圍著木臼掄起杵子舂搗。當感覺木杵逐漸被粘住時就要醮一下糖漿,以利潤滑木杵不被粘住。一邊舂搗一邊不斷地翻,
直至把糯米飯搗爛成糊狀為止,然後撈出把它切成塊狀,用事先已幹炒至熟的玉米粉、秈米粉或芝麻等塗撒在外面壓平,就製成一種苗族民間的美味糕點了。這種糕粑吃的時候醮上自製的蔗糖漿,一時吃不完可以存放幾天。冬天天氣冷,食物易變硬,把這種糕粑放在炭火上炙烤熱後膨脹軟化,更是香甜可口。

冬至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說法,叫做“履長”,晚輩要在這一天給長輩送鞋送襪子,也是因為冬至過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祝福長輩的壽數越來越長,有個吉祥的寓意。

所以,冬至這天,海南人多會返回家鄉,和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交流感情的時節。女人們也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聊家事、侃育兒經,不需多有內涵的聊天,團聚才是重點,如此今天的冬至也才算圓滿了 。

不需多有內涵的聊天,團聚才是重點,如此今天的冬至也才算圓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