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花小錢的學問!

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人不注意的問題,其實,“花小錢”蘊含著大學問。

1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提到過一個“以色列幼稚園”的故事,大意是:

有幾個經濟學家選了以色列的六個幼稚園,

搞了一項“遲到罰款”實驗——具體來說,如果你接孩子遲到十分鐘,將會被幼稚園罰款三美元。

結果適得其反,這六個幼稚園接孩子的遲到率全都顯著增加。即使後來取消了罰款規定,這些幼稚園的遲到率仍高於其他幼稚園。

其實原因很簡單。本來家長知道自己遲到就會讓幼稚園老師下不了班,

這就欠了老師一個人情。可是現在實行罰款制度,等同於花錢買了一項服務——接孩子沒必要緊趕慢趕,實在來不及就花點錢唄。

其實這個實驗也有設計不合理的地方,因為他沒有考慮到罰款額度的因素,如果設計六個不同的額度,很可能結果就不同了。

但我們可以從中明白一個道理——小錢不如人情重,以色列幼稚園家長們本來以為老師情義無價,

罰款制度一公佈才發現原來價格是十分鐘三美元。

2

《隱形動機》一書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實驗經濟學”的案例,對我們“怎樣花小錢”很有啟發。

這個實驗是讓高中生當志願者,挨家挨戶敲門搞募捐。研究者把高中生們分為三組:

對第一組學生,研究者主要給他們精神鼓勵:這個捐款很重要,能幫助很多人!

對第二組學生,研究者主要給他們金錢獎勵:你募集來多少捐款,

我們就給你相當於1%捐款的獎金。而且這個錢是我們給,不從捐款裡出。

對第三組也是給獎金,但力度更大,是10%。

結果第一組,那些沒任何獎金,純粹為幫別人而去募捐的人,走家串戶最賣力氣,拿到的捐款也是最多的。

10%獎金組的成績排第二,而1%獎金組募集來的捐款最少。

所以錢給少了還不如不給,人並非做什麼都是為錢,有時候精神上的鼓勵就比給錢有效得多——至少比給小錢有效得多。

3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讓志願者回收易開罐。如果你告訴志願者,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他們會很有幹勁。如果你告訴他們回收一個給五分錢,可能會沒人理你。

那麼你想讓人幹一件比較乏味的事情,不涉及環保、慈善這些高大上的理念,

精神鼓勵就用不上了,也許你只能給錢,那麼這個錢應該怎麼給呢?

這本書裡還提到一個例子:

某公司相對客戶搞個調查,希望用戶能花點時間,上網填一份問卷表格。像這樣的事如果沒報酬可能沒人會做,但給錢有兩種做法。

一個辦法是讓用戶先填表,表填好了給一筆錢作為獎勵。

另一個辦法是直接給用戶寄現金,然後請求他填表——也許用戶平白無故收了錢感覺過意不去,就幫你填表做為回報。

哪種方法好呢?

經濟學家就把用戶搞了隨機分組,有些是先填表再給錢,有些是收到了帶有現金的信封,結果是這樣的:

如果給的錢較少,每人15美元以下,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給錢 ,爭取贏得用戶的回報心。

如果給的錢較多,比如你可以給每個人30美元,那麼如果先給錢的話顯然你發不出去多少個信封,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求客戶填了表之後才給他錢。

所以,小錢要先給,大錢要後給。你讓我去花時間去掙一筆小錢,我懶得理你;但如果你錢已經給我了,我不願意欠你這個人情,所以我幫你。換句話說,當錢較少的時候,人比較講感情,並非是經濟思維;當涉及到的錢比較多的時候,人就是經濟思維了。

思考:

其實這個道理,中國人一聽就明白。我們在生活中不就是這樣嗎。如果要打算給別人一點小恩小惠,就牢記一點就夠了——不計回報地主動給。

經濟學的一條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人會對激勵作出反映”。但是注意,激勵不等於金錢。錢只是激勵的一種,有時候精神上的滿足感就比錢更有激勵作用。那些不在乎幼稚園罰款的家長,不願意為1%的獎金而拼命募捐的學生,你能說他們是非理性的嗎?其實他們恰恰是理性的,他們知道金錢的合理價值。

有些家長可能為了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也可能是自己學經濟學走火入魔了,在家庭內部搞獎金制度,倒一次垃圾獎多少錢,洗一次碗給多少錢,陪弟弟玩一次獎多少錢......這樣的情況經濟學家也研究過,結果是災難性的。

所以,經濟學研究激勵,而小錢恰恰不適合作為激勵。如果你用罰款罰小錢,別人就會覺得犯規很值得。如果你用小錢作為獎勵,別人就會認為幹事不值得。小錢最好的用法就是主動、立即、免費送給對方,以期換個人情。

經濟學果然是老司機的遊戲,本文對你有什麼啟發呢。

就幫你填表做為回報。

哪種方法好呢?

經濟學家就把用戶搞了隨機分組,有些是先填表再給錢,有些是收到了帶有現金的信封,結果是這樣的:

如果給的錢較少,每人15美元以下,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給錢 ,爭取贏得用戶的回報心。

如果給的錢較多,比如你可以給每個人30美元,那麼如果先給錢的話顯然你發不出去多少個信封,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求客戶填了表之後才給他錢。

所以,小錢要先給,大錢要後給。你讓我去花時間去掙一筆小錢,我懶得理你;但如果你錢已經給我了,我不願意欠你這個人情,所以我幫你。換句話說,當錢較少的時候,人比較講感情,並非是經濟思維;當涉及到的錢比較多的時候,人就是經濟思維了。

思考:

其實這個道理,中國人一聽就明白。我們在生活中不就是這樣嗎。如果要打算給別人一點小恩小惠,就牢記一點就夠了——不計回報地主動給。

經濟學的一條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人會對激勵作出反映”。但是注意,激勵不等於金錢。錢只是激勵的一種,有時候精神上的滿足感就比錢更有激勵作用。那些不在乎幼稚園罰款的家長,不願意為1%的獎金而拼命募捐的學生,你能說他們是非理性的嗎?其實他們恰恰是理性的,他們知道金錢的合理價值。

有些家長可能為了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也可能是自己學經濟學走火入魔了,在家庭內部搞獎金制度,倒一次垃圾獎多少錢,洗一次碗給多少錢,陪弟弟玩一次獎多少錢......這樣的情況經濟學家也研究過,結果是災難性的。

所以,經濟學研究激勵,而小錢恰恰不適合作為激勵。如果你用罰款罰小錢,別人就會覺得犯規很值得。如果你用小錢作為獎勵,別人就會認為幹事不值得。小錢最好的用法就是主動、立即、免費送給對方,以期換個人情。

經濟學果然是老司機的遊戲,本文對你有什麼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