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泰坦尼克號》20周年:當年是如何拍攝的?

視頻載入中...

20年前,一部《泰坦尼克號》橫掃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等11項大獎的電影,一舉創下了諸多世界紀錄。它是第一部破10億美元票房大關的電影,全球票房收入18億,

全球轟動。

如今,距離這部電影上映已經過去整整20年,但它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時至今日都深入人心。

災難、愛情、史詩、浪漫、生死,一部電影可以集如此多的標籤於一身,足以成為商業電影當中的佼佼者。鐵達尼號的沉船事件可謂是“船難中的珠穆朗瑪峰”,

而導演James Cameron無疑也通過自己的能力證明,《泰坦尼克號》也是“商業電影中的珠穆朗瑪峰”。

這樣一個巨大災難題材,沒有一定的勇氣和能力,是無法完成挑戰的。

電影拍攝前期,Cameron拿著寫好的《泰坦尼克號》劇本,遊說製作公司。他希望能通過鐵達尼號殘骸的實體攝影,來加強電影的真實感。

為此,他邀請了多名來自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攝影師、水手和歷史學家,於1995年組織了12次潛水,

其間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考察船。

除此之外鐵達尼號,船上還有一台專門為電影攝影製造的遙控潛水器。依靠這些潛艇的幫助,Cameron才能拍攝了鐵達尼號的殘骸。

遙控潛水器甚至可以進入殘骸內部,拍攝到鐵達尼號的沉沒後不為人知的地方。

其中一搜和平號潛水艇外的機械臂上安裝了一部特製的Panavision小型攝像機,但每次只能拍攝12分鐘,因此每次潛水都必須細心計畫。

前期的每一個細節準備,都體現出卡梅隆的藝術追求標準。他力求增強災難的真實感和還原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拋開故事與演員,單從拍攝難度上看,這部電影面臨的挑戰已經足以想見。

除了震撼人心的災難場面,《泰坦尼克號》的高藝術水準還體現在精緻的道具陳設上。

影片於1995年9月1日開始製片。藝術指導Peter Lamont帶領的小組,專門收集了1912年左右的物件,為船的內部裝潢,而且這些物件全部必須處於全新或者至少看上去全新的狀態,因為鐵達尼號是在首航時沉沒的。

幾乎沒有任何另外一部電影對於道具細緻到這個程度——衣服、箱子、碗碟、內部裝潢和沉沒的過程,

全部精細地按照原樣或者實際發生過程組織。

即便這樣,影片中還是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比如在電影中使用了有過濾嘴的香煙,但是這種香煙是1940年代中才出現的。

如此精益求精的製作,證明所有人的努力是值得的。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情並沒有絲毫減退。

今年,為了紀念《泰坦尼克號》上映20周年,《國家地理頻道》精心籌畫播放了紀錄片《泰坦尼克號:20年後與詹姆斯·卡梅隆》(Titanic: 20 Years Later With James Cameron)。這一個小時的紀錄片展現了卡梅隆一直以來的藝術魅力以及現實悲劇。

在短片中,Cameron一直想找到這艘永不沉沒的巨輪沉到海底的可能原因:“我想其他人更想要的是以電影為中心的東西,但我覺得能夠繼續探究這些未解之謎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如此精益求精的製作,證明所有人的努力是值得的。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情並沒有絲毫減退。

今年,為了紀念《泰坦尼克號》上映20周年,《國家地理頻道》精心籌畫播放了紀錄片《泰坦尼克號:20年後與詹姆斯·卡梅隆》(Titanic: 20 Years Later With James Cameron)。這一個小時的紀錄片展現了卡梅隆一直以來的藝術魅力以及現實悲劇。

在短片中,Cameron一直想找到這艘永不沉沒的巨輪沉到海底的可能原因:“我想其他人更想要的是以電影為中心的東西,但我覺得能夠繼續探究這些未解之謎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