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紀實|至尚軟裝張俊鮮:服務有痕,致敬歲月

寫在《絲路周記·民營企業家商海紀實》前面的話

近年來,商界乘著絲路新風在創新,隨著各類大會的召開,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具體落實仍需要企業家們執行,他們是新絲路時代的弄潮兒。

為此,青年作家、詩人、資深媒體人周心樹首提《絲路周記》選題。即絲路上,1周內,1個原創品牌故事,國家級出版社助力,紙媒、新媒體矩陣群聯合傳播的商海紀實,為民族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記錄品牌故事,為新絲路經濟崛起和增強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開篇以某EMBA班同學故事為契機,《絲路周記》團隊執筆的《絲路周記·民營企業家商海紀實》由此起航。

《至尚軟裝張俊鮮:服務有痕,

致敬歲月》

作者:周心樹

(本文5059個字,閱讀完大約需要11分鐘。建議邊看邊聽草原音樂,感悟不一樣的紀實勵志故事。)

(上圖為張俊鮮。至尚軟裝設計師拍攝)

“超值服務于客戶的心願”。

至尚軟裝創始人張俊鮮心裡默念完這句話已是淩晨兩點,熱鬧的西安市區靜然小鼾,

只有紅綠燈閃著大眼睛,一個一個的過就是了。

張俊鮮說話不緊不慢,容易跑題,在接受《絲路周記》專訪過程中數次提到她很笨。

一、走過草原,和每棵草說說心裡話

一切,從內蒙古草原開始。

張俊鮮小時候只能每天看著哥哥從上學的身影到背景遠去,手裡拉扯著妹妹,哄她不哭。雖然她渴望上學,但她沒這個資格,因為她是女娃娃。

妹妹是超生的,計生部門來檢查的時候,

她還得背著妹妹在村子裡亂竄,逃避檢查,以至於妹妹在10歲還沒戶口。慶倖的是有一年,太歲開恩,無論有無戶口,只要人在,便可上戶口,“黑戶”這顆懸著的心終於平安下來。

9歲那年,張俊鮮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上小學了,但她比同學們大兩三歲。

上學不是她之前想像的背著書包就走,走過六七裡,中間還得過一片地,個別可通行的地方比較窄,不小心就會掉下去。渴了,

就在路邊掬些水喝。

就這些,直到上初中的時候,張俊鮮家裡已經搬了四次,不過這次從鄉下落腳到了內蒙古臨河市區,終於離開了被一個鄉鄰欺負他們家的歷史。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在市區租住的房子簡陋,晴天能透過縫隙看到藍天,雨天有雨漏下來,

臥室只有一張床,擠著5口人,只能側著睡了,每個人睡的地方是劃分過的,不能越界。不過,好在租金便宜,房東送了個可以做飯的地方。

草原上有許多個頭較大的老鼠,張俊鮮時常能看到大小老鼠排著隊到他們家的臉盆來喝水,起初覺得比較害怕,但是母親告訴她,小動物過來只是喝個水,沒事兒。

上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帶妹妹,母親騎著自行車,後面綁個泡沫箱子賣冰棒。張俊鮮空餘時間喜歡畫畫和美術課,但家裡對她的美術愛好並不支持,反而覺得買顏料和畫筆是種浪費。

《絲路周記》注意到,張俊鮮提到這些,絲毫沒有怨言,滿臉的樂觀。

隨著長大,在她眼裡,母親是個聰明且不服輸的人,很能折騰,父親1米78,力氣大,為人正直厚道且心地善良,老實勤快的農民形象。

在八十年代初這樣的情況下,張俊鮮母親通過賣冰棒在臨河市區買了個房子。

那時候,張俊鮮上學是自己獨自去報名的,後來當過學習委員,萌生過一個理想——當個老師。

二、帶著些叛逆去北京

高中畢業後,張俊鮮覺得還有比草原更大的天地,於是想去北京工藝美院上學,圓美術愛好的夢想,她母親不同意,阻撓了一個月見沒成效,只好給幾千元學費放手。

剛到北京,她買了個BB機,告訴了母親號碼,只要母親不呼她,她從不聯繫母親,一個星期也沒和家裡聯絡。第二周聯繫母親時,母親的擔心才落地。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在北京的時候,她並不知道學美術的出路是什麼,但她願意上自己喜歡的專業,可以和有共同愛好的同學一起學習,畢業了倘若能留校,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兒。

隨著視野的開闊,張俊鮮覺得從“小地方”出來的孩子還是沒有打開心門,一直在掙脫著改變這些。

畢業後,她的首份工作是在一家設計公司,按照慣例,新員工坐在後面,而客戶的單子是按照座位排,排到誰跟前誰才有單子。但是慶倖的是其他人都手繪,而張俊鮮會電腦繪圖,因而她坐在全公司唯一的一台電腦跟前了。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有一次,她在中午提前吃了飯,返回座位後發現辦公室空無一人便開始發呆了。此時來了位做加油器行業的福建老闆需要設計,張俊鮮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簡單溝通過後,她把情況彙報給該公司的設計師,並想借用尺子,不僅被人家拒絕,而且送了句:你這新來的,即使給你,還能談成?別去了……

張俊鮮雖然受了打擊,但是早年受母親言傳身教的“答應的事情就得做到,做人要有信用。”加上張俊鮮本身的執著勁兒,她出發了。

誰知客戶那邊好遠,坐車加上步行了一大截,到客戶那邊已經天黑。客戶調侃說,“來得挺早啊。”她只能笑笑。

更要命的是,她當時每天限定自己的消費只有5塊錢。

回來之後,新問題又出現了,設計還不太熟悉。好在北京的同學有熟悉的,於是張俊鮮畫了展示廳的草圖,和同學一起把設計圖做了出來。

次日,令人想不到的是,客戶過來直接簽了合同,5萬多元,沒搞價。

此消息一出,整個公司轟動,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張俊鮮刮目相看,大為讚賞,並主動和她認識。

該設計圖成為實體之後,客戶更加滿意,便推薦她給一個房地產公司的售樓部做了個設計與裝修工程,當時在業界又引起了不小轟動。

有些時候坐車不方便,就需要走很長的路,張俊鮮把鞋磨破了是常有的事兒。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儘管如此,張俊鮮在向《絲路周記》講到這段故事時,多次用到了“**可好玩了。”這句話,臉上洋溢著開朗的笑容。

一天,一個房地產公司老闆邀請張俊鮮到他公司上班,並安排好了宿舍。但當時正好年關將近,張俊鮮母親讓張俊鮮回家看看,張俊鮮就回家了,次年並沒有去那個房地產公司,感覺不好意思。

張俊鮮說,自己的打工生涯只換了三份工作,但每份工作都幹得很出色,且工作時間不長,就會得到領導賞識,並給予類似組長的工作。

三、緣至西安,至尚軟裝奠定事業

2004年,張俊鮮為了幫助她哥的裝修公司,來到了西安。不曾想和北京有著天壤之別,施工方面的“差不多”先生居多,更不願意加班,好多時候讓張俊鮮感覺不適應。

不過,從這時候開始,張俊鮮已經不再打工了,開始了每天接待客戶,設計圖紙的生活,空餘時間還出去走訪學習。

2008年,歲在戊子,張俊鮮哥哥的事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無暇顧及裝修公司,她就接管了她哥的公司。

2009年,張俊鮮審時度勢,在裝修公司基礎上又成立了個材料公司,帶著一個員工開始了。有一次,眼看客戶就要和她合作,卻被競爭對手搶去,張俊鮮團隊先期做的工作眼看白費。這時候,張俊鮮卻要在此事上觀察個明白,當他開車到客戶所在的社區門口不一會兒時,發現客戶的媳婦抱著孩子出來了,好像很著急,又打不到車,張俊鮮絲毫沒猶豫就過去,向客戶伸出了援助之手,把客戶一家及時送到了醫院。

次日,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客戶把已經和競爭對手簽約的事給退了,又和張俊鮮合作。

那時候,張俊鮮覺得,無論何時,對客戶以誠相待還是應當堅持的道路。

2015年,張俊鮮在行業內率先提出軟裝行業“私人定制”方案,讓客戶花自己的錢,自己設計自己的家,不會讓客戶花了錢住的是樣板間。如果客戶不滿意,可以先從一個小空間開始嘗試,滿意後再做整體室內設計及後期軟裝搭配的實施,最主要的是把好的理念能夠落地。當然,這中途客戶不能摧,因為慢工出細活。

(上圖為至尚軟裝張俊鮮於2017年10月24日在她的設計院工地現場督察。圖/周心樹)

2016年,至尚軟裝接到了一個別墅軟裝的活,初步溝通之後,該客戶就支付了全款。幾天後,客戶簽署了設計方案,但施工完成後,客戶不喜歡了。

當初簽約條款沒簽客戶不喜歡就換,可是為了好的效果,至尚軟裝這邊換了四五次,每次更換都需要定貨,原因在於至尚公司誤判客戶喜歡個性化的色彩。

後來,至尚軟裝團隊才知道客戶的心是個性的,但是眼睛裡卻喜歡一種乾淨利索的感覺。此時已經折騰兩個月了,傢俱等著進場,裝飾還沒完工。於是張俊鮮用色彩學給他做了分析,客戶卻明確表示,你們團隊的心我領了,但我決意換一家軟裝公司。

又一個傍晚過後的時分,夜幕下的張俊鮮對自己說,這事情無論如何,得讓客戶滿意才是最終目標。

客戶同意了再給她一次的機會。

她當即給設計師打電話見面溝通,3天內給客戶一個方案,張俊鮮親自督察施工現場。

完工之後,客戶滿意了,品牌形象就此保住。雖然沒賺錢,但是客戶對至尚軟裝認可度大有提升,後來給至尚軟裝介紹了一個較大的工程。

經營公司幾年,目前張俊鮮的團隊發展到了20人。她說,我們公司沒有管理模式,員工談了業務,我不僅幫助其完成,而且不拿分成。此外,只要我會的都教給員工。公司沒啥明確的規定,員工有事打個招呼就讓去忙他的事了。

提及至尚軟裝這些年的發展之路,她總結的企業文化就是“重視每個客戶,為客戶節約成本。”

四、幫助員工,讓員工收穫價值

有一次,張俊鮮找的幹活者失約,沒到工地來,使得她很著急,關鍵時刻,有位湖北的農民工兄弟冒雪過來支援,在等客戶的途中,這個農民工兄弟嘀咕說,明年不想來西安了,在西安18年沒掙到錢,就混了個吃喝,村裡好多人蓋了房買了車,他每年不敢回,打牌都沒得錢,孩子快考大學了,自己還是回家找個工作得了。

張俊鮮當即表示,既然你今天仗義相助,不妨明年跟我工作一年試試看,不行再說。

(上圖為受訪者提供。由至尚軟裝設計師拍攝)

次年,張俊鮮恰好轉型到軟裝行業,把施工的客戶資源交給了這位元湖北農民工兄弟,教他辨別客戶,哪些人的活可以幹,哪些人的活幹了要不到錢等,如果工錢要不到,張俊鮮出馬幫他收賬。

當年底,他就掙了幾十萬,回家把房子蓋好。2016年報考了駕照。

當他打算買轎車時,想向張俊鮮借錢,被張俊鮮數落一頓,施工隊用麵包車可以給予借錢,但是為了用轎車充面子,她是不支持的,如果哪天買了轎車,哪天就是斷交之日,愛上哪發財上哪發財去。什麼階段開什麼車,德與位,車與人要相配,不能自我膨脹。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張俊鮮沒拿過那位農民工兄弟的一分提成。

還有一個做事細緻的工長,2016還在西安買了小居室房子,總算在外面有了個屬於自己的家。

像這樣幫助員工發展的案例,在張俊鮮公司不止一兩件。

五、設計院即將落成,只為行業健康發展

公司發展穩定後,張俊鮮的時間自由了些,她就開始落實創辦設計院的夢想了。

在設計院只是個想法的時候,她曾公開表示,我的作品會說話,靠口碑和技術含量做市場。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軟裝設計比不上四川,此外,四川的設計師捨得在學習上花錢,西安的設計師愛說‘我考慮考慮’,結果一過就是一兩年。”張俊鮮對此有些著急和隱約的擔憂。

2017年陽春,張俊鮮的至尚軟裝和上海一家甲級設計院在西安白沙路合作了個2600余平米的設計院,可以為客戶做土地規劃、建築和園林設計、室內外設計總承包等服務。

(上圖為張俊鮮於2017年11月20日下午在她的設計院裝修現場督察。她說,我這工作就得經常走動。)

對於至尚軟裝這個品牌,張俊鮮希望未來做成平臺化企業,把可以團結的軟裝企業團結起來,降低採購成本,能夠“傳道、授業、解惑”,補齊當年自己到處瞎摸索的過程。從這些方面來講,對同行還是能謀福利的,也算為行業做了功德,希望這個行業健康發展,為西安軟裝行業發展做出貢獻。

實事上,好多已經竣工了的裝飾,一面牆花了十多萬,最終發現沒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張俊鮮看到這些,覺得自己有責任分享給同行。

張俊鮮說,在她今後的設計工作中,把培訓高水準的西安設計師為已任,結業後頒發設計師證書,並可提供上門培訓。

六、各界聲音話至尚

《絲路周記》在採訪中得出,張俊鮮秉承了草原的廣袤之感,也秉承了母親的聰明能幹和父親的務實勤奮,才使得她有今天的成就。

作為絲路新起點,在大西安的優勢環境下,至尚軟裝一路踏平坎坷乘大道,成為張俊鮮事業新的航母。

產業經濟專家金乾生教授表示,雖然不認識張俊鮮,但通過《絲路周記》的報導,我對她的成長環境、創業過程、個性人格和閱歷都有了比較全面具體的瞭解,她顯然是一個優秀的女子,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可以預料的是,她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她有許多優秀品質,但決定性的一條是:為別人盡心,為客戶盡力!

“從一個草原上的“野孩子”到一個資深軟裝人,張俊鮮走了一個人生的華麗轉變,從一個“醜小鴨”變成了“金鳳凰”,經歷了很多磨難,其中不乏勵志的事蹟。能走到今天,正應驗了一句話:成功是給有準備的人。從張俊鮮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執著,正是因為她心無旁騖,一路前行,所以能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一批人跟著致富,這是正能量的彰顯,也是我們要從她身上學習的精神所在。”獨立文化學者李連源說。

認識張俊鮮不久的陝西琛宇商貿負責人賀加林說,和張俊鮮每次會面都是感覺意猶未盡,她大智如愚,有草原兒女的直爽和坦誠,和她交往很舒坦,頗有信任感。

“張俊鮮的故事好感人,多麼淳樸的農村娃,因為心中有夢,便出類拔萃。草原兒女不屈不撓、獨立敢幹,一直在追夢中,為她點贊。”內蒙古包頭市前明苗圃負責人、聖路企業家俱樂部理事張玲如是說。

內蒙古臨河市九牧衛浴張琴閱讀完本文初稿之後表示,《絲路周記·民營企業家商海紀實》開篇之作講述了至尚軟裝創始人張俊鮮的成長過程,文中透著內蒙古姑娘走出草原之後那種思想獨立和人生觀與價值觀,將內蒙古姑娘的美與睿智、機敏與關愛和舍我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個人覺得張俊鮮是我們草原上一顆平凡的耀眼明珠,是我們內蒙古人的驕傲。

最後,九牧衛浴張琴特別強調,我是含著熱淚讀完的。

※終南花香和蘭馨女士校對了本文;作家、詩人閆索平,《時代人物》主編柴廣翰,晴空(甘肅慶陽某刊編輯)、植生元總經理任妍均提出了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誠表謝意。※

▲2017年10月24日採訪,11月1日首稿,11月19日第二稿,12月22日23時定稿。

——(全文完)——

張俊鮮空餘時間喜歡畫畫和美術課,但家裡對她的美術愛好並不支持,反而覺得買顏料和畫筆是種浪費。

《絲路周記》注意到,張俊鮮提到這些,絲毫沒有怨言,滿臉的樂觀。

隨著長大,在她眼裡,母親是個聰明且不服輸的人,很能折騰,父親1米78,力氣大,為人正直厚道且心地善良,老實勤快的農民形象。

在八十年代初這樣的情況下,張俊鮮母親通過賣冰棒在臨河市區買了個房子。

那時候,張俊鮮上學是自己獨自去報名的,後來當過學習委員,萌生過一個理想——當個老師。

二、帶著些叛逆去北京

高中畢業後,張俊鮮覺得還有比草原更大的天地,於是想去北京工藝美院上學,圓美術愛好的夢想,她母親不同意,阻撓了一個月見沒成效,只好給幾千元學費放手。

剛到北京,她買了個BB機,告訴了母親號碼,只要母親不呼她,她從不聯繫母親,一個星期也沒和家裡聯絡。第二周聯繫母親時,母親的擔心才落地。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在北京的時候,她並不知道學美術的出路是什麼,但她願意上自己喜歡的專業,可以和有共同愛好的同學一起學習,畢業了倘若能留校,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兒。

隨著視野的開闊,張俊鮮覺得從“小地方”出來的孩子還是沒有打開心門,一直在掙脫著改變這些。

畢業後,她的首份工作是在一家設計公司,按照慣例,新員工坐在後面,而客戶的單子是按照座位排,排到誰跟前誰才有單子。但是慶倖的是其他人都手繪,而張俊鮮會電腦繪圖,因而她坐在全公司唯一的一台電腦跟前了。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有一次,她在中午提前吃了飯,返回座位後發現辦公室空無一人便開始發呆了。此時來了位做加油器行業的福建老闆需要設計,張俊鮮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簡單溝通過後,她把情況彙報給該公司的設計師,並想借用尺子,不僅被人家拒絕,而且送了句:你這新來的,即使給你,還能談成?別去了……

張俊鮮雖然受了打擊,但是早年受母親言傳身教的“答應的事情就得做到,做人要有信用。”加上張俊鮮本身的執著勁兒,她出發了。

誰知客戶那邊好遠,坐車加上步行了一大截,到客戶那邊已經天黑。客戶調侃說,“來得挺早啊。”她只能笑笑。

更要命的是,她當時每天限定自己的消費只有5塊錢。

回來之後,新問題又出現了,設計還不太熟悉。好在北京的同學有熟悉的,於是張俊鮮畫了展示廳的草圖,和同學一起把設計圖做了出來。

次日,令人想不到的是,客戶過來直接簽了合同,5萬多元,沒搞價。

此消息一出,整個公司轟動,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張俊鮮刮目相看,大為讚賞,並主動和她認識。

該設計圖成為實體之後,客戶更加滿意,便推薦她給一個房地產公司的售樓部做了個設計與裝修工程,當時在業界又引起了不小轟動。

有些時候坐車不方便,就需要走很長的路,張俊鮮把鞋磨破了是常有的事兒。

(上圖來自網路,僅為配圖)

儘管如此,張俊鮮在向《絲路周記》講到這段故事時,多次用到了“**可好玩了。”這句話,臉上洋溢著開朗的笑容。

一天,一個房地產公司老闆邀請張俊鮮到他公司上班,並安排好了宿舍。但當時正好年關將近,張俊鮮母親讓張俊鮮回家看看,張俊鮮就回家了,次年並沒有去那個房地產公司,感覺不好意思。

張俊鮮說,自己的打工生涯只換了三份工作,但每份工作都幹得很出色,且工作時間不長,就會得到領導賞識,並給予類似組長的工作。

三、緣至西安,至尚軟裝奠定事業

2004年,張俊鮮為了幫助她哥的裝修公司,來到了西安。不曾想和北京有著天壤之別,施工方面的“差不多”先生居多,更不願意加班,好多時候讓張俊鮮感覺不適應。

不過,從這時候開始,張俊鮮已經不再打工了,開始了每天接待客戶,設計圖紙的生活,空餘時間還出去走訪學習。

2008年,歲在戊子,張俊鮮哥哥的事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無暇顧及裝修公司,她就接管了她哥的公司。

2009年,張俊鮮審時度勢,在裝修公司基礎上又成立了個材料公司,帶著一個員工開始了。有一次,眼看客戶就要和她合作,卻被競爭對手搶去,張俊鮮團隊先期做的工作眼看白費。這時候,張俊鮮卻要在此事上觀察個明白,當他開車到客戶所在的社區門口不一會兒時,發現客戶的媳婦抱著孩子出來了,好像很著急,又打不到車,張俊鮮絲毫沒猶豫就過去,向客戶伸出了援助之手,把客戶一家及時送到了醫院。

次日,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客戶把已經和競爭對手簽約的事給退了,又和張俊鮮合作。

那時候,張俊鮮覺得,無論何時,對客戶以誠相待還是應當堅持的道路。

2015年,張俊鮮在行業內率先提出軟裝行業“私人定制”方案,讓客戶花自己的錢,自己設計自己的家,不會讓客戶花了錢住的是樣板間。如果客戶不滿意,可以先從一個小空間開始嘗試,滿意後再做整體室內設計及後期軟裝搭配的實施,最主要的是把好的理念能夠落地。當然,這中途客戶不能摧,因為慢工出細活。

(上圖為至尚軟裝張俊鮮於2017年10月24日在她的設計院工地現場督察。圖/周心樹)

2016年,至尚軟裝接到了一個別墅軟裝的活,初步溝通之後,該客戶就支付了全款。幾天後,客戶簽署了設計方案,但施工完成後,客戶不喜歡了。

當初簽約條款沒簽客戶不喜歡就換,可是為了好的效果,至尚軟裝這邊換了四五次,每次更換都需要定貨,原因在於至尚公司誤判客戶喜歡個性化的色彩。

後來,至尚軟裝團隊才知道客戶的心是個性的,但是眼睛裡卻喜歡一種乾淨利索的感覺。此時已經折騰兩個月了,傢俱等著進場,裝飾還沒完工。於是張俊鮮用色彩學給他做了分析,客戶卻明確表示,你們團隊的心我領了,但我決意換一家軟裝公司。

又一個傍晚過後的時分,夜幕下的張俊鮮對自己說,這事情無論如何,得讓客戶滿意才是最終目標。

客戶同意了再給她一次的機會。

她當即給設計師打電話見面溝通,3天內給客戶一個方案,張俊鮮親自督察施工現場。

完工之後,客戶滿意了,品牌形象就此保住。雖然沒賺錢,但是客戶對至尚軟裝認可度大有提升,後來給至尚軟裝介紹了一個較大的工程。

經營公司幾年,目前張俊鮮的團隊發展到了20人。她說,我們公司沒有管理模式,員工談了業務,我不僅幫助其完成,而且不拿分成。此外,只要我會的都教給員工。公司沒啥明確的規定,員工有事打個招呼就讓去忙他的事了。

提及至尚軟裝這些年的發展之路,她總結的企業文化就是“重視每個客戶,為客戶節約成本。”

四、幫助員工,讓員工收穫價值

有一次,張俊鮮找的幹活者失約,沒到工地來,使得她很著急,關鍵時刻,有位湖北的農民工兄弟冒雪過來支援,在等客戶的途中,這個農民工兄弟嘀咕說,明年不想來西安了,在西安18年沒掙到錢,就混了個吃喝,村裡好多人蓋了房買了車,他每年不敢回,打牌都沒得錢,孩子快考大學了,自己還是回家找個工作得了。

張俊鮮當即表示,既然你今天仗義相助,不妨明年跟我工作一年試試看,不行再說。

(上圖為受訪者提供。由至尚軟裝設計師拍攝)

次年,張俊鮮恰好轉型到軟裝行業,把施工的客戶資源交給了這位元湖北農民工兄弟,教他辨別客戶,哪些人的活可以幹,哪些人的活幹了要不到錢等,如果工錢要不到,張俊鮮出馬幫他收賬。

當年底,他就掙了幾十萬,回家把房子蓋好。2016年報考了駕照。

當他打算買轎車時,想向張俊鮮借錢,被張俊鮮數落一頓,施工隊用麵包車可以給予借錢,但是為了用轎車充面子,她是不支持的,如果哪天買了轎車,哪天就是斷交之日,愛上哪發財上哪發財去。什麼階段開什麼車,德與位,車與人要相配,不能自我膨脹。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張俊鮮沒拿過那位農民工兄弟的一分提成。

還有一個做事細緻的工長,2016還在西安買了小居室房子,總算在外面有了個屬於自己的家。

像這樣幫助員工發展的案例,在張俊鮮公司不止一兩件。

五、設計院即將落成,只為行業健康發展

公司發展穩定後,張俊鮮的時間自由了些,她就開始落實創辦設計院的夢想了。

在設計院只是個想法的時候,她曾公開表示,我的作品會說話,靠口碑和技術含量做市場。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軟裝設計比不上四川,此外,四川的設計師捨得在學習上花錢,西安的設計師愛說‘我考慮考慮’,結果一過就是一兩年。”張俊鮮對此有些著急和隱約的擔憂。

2017年陽春,張俊鮮的至尚軟裝和上海一家甲級設計院在西安白沙路合作了個2600余平米的設計院,可以為客戶做土地規劃、建築和園林設計、室內外設計總承包等服務。

(上圖為張俊鮮於2017年11月20日下午在她的設計院裝修現場督察。她說,我這工作就得經常走動。)

對於至尚軟裝這個品牌,張俊鮮希望未來做成平臺化企業,把可以團結的軟裝企業團結起來,降低採購成本,能夠“傳道、授業、解惑”,補齊當年自己到處瞎摸索的過程。從這些方面來講,對同行還是能謀福利的,也算為行業做了功德,希望這個行業健康發展,為西安軟裝行業發展做出貢獻。

實事上,好多已經竣工了的裝飾,一面牆花了十多萬,最終發現沒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張俊鮮看到這些,覺得自己有責任分享給同行。

張俊鮮說,在她今後的設計工作中,把培訓高水準的西安設計師為已任,結業後頒發設計師證書,並可提供上門培訓。

六、各界聲音話至尚

《絲路周記》在採訪中得出,張俊鮮秉承了草原的廣袤之感,也秉承了母親的聰明能幹和父親的務實勤奮,才使得她有今天的成就。

作為絲路新起點,在大西安的優勢環境下,至尚軟裝一路踏平坎坷乘大道,成為張俊鮮事業新的航母。

產業經濟專家金乾生教授表示,雖然不認識張俊鮮,但通過《絲路周記》的報導,我對她的成長環境、創業過程、個性人格和閱歷都有了比較全面具體的瞭解,她顯然是一個優秀的女子,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可以預料的是,她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她有許多優秀品質,但決定性的一條是:為別人盡心,為客戶盡力!

“從一個草原上的“野孩子”到一個資深軟裝人,張俊鮮走了一個人生的華麗轉變,從一個“醜小鴨”變成了“金鳳凰”,經歷了很多磨難,其中不乏勵志的事蹟。能走到今天,正應驗了一句話:成功是給有準備的人。從張俊鮮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執著,正是因為她心無旁騖,一路前行,所以能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一批人跟著致富,這是正能量的彰顯,也是我們要從她身上學習的精神所在。”獨立文化學者李連源說。

認識張俊鮮不久的陝西琛宇商貿負責人賀加林說,和張俊鮮每次會面都是感覺意猶未盡,她大智如愚,有草原兒女的直爽和坦誠,和她交往很舒坦,頗有信任感。

“張俊鮮的故事好感人,多麼淳樸的農村娃,因為心中有夢,便出類拔萃。草原兒女不屈不撓、獨立敢幹,一直在追夢中,為她點贊。”內蒙古包頭市前明苗圃負責人、聖路企業家俱樂部理事張玲如是說。

內蒙古臨河市九牧衛浴張琴閱讀完本文初稿之後表示,《絲路周記·民營企業家商海紀實》開篇之作講述了至尚軟裝創始人張俊鮮的成長過程,文中透著內蒙古姑娘走出草原之後那種思想獨立和人生觀與價值觀,將內蒙古姑娘的美與睿智、機敏與關愛和舍我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個人覺得張俊鮮是我們草原上一顆平凡的耀眼明珠,是我們內蒙古人的驕傲。

最後,九牧衛浴張琴特別強調,我是含著熱淚讀完的。

※終南花香和蘭馨女士校對了本文;作家、詩人閆索平,《時代人物》主編柴廣翰,晴空(甘肅慶陽某刊編輯)、植生元總經理任妍均提出了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誠表謝意。※

▲2017年10月24日採訪,11月1日首稿,11月19日第二稿,12月22日23時定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