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杯咖啡價值800億美元,他在全球開了2萬家咖啡廳,員工超過14萬

對於美國乃至全球許多年輕人來說,星巴克不僅僅是一杯咖啡,

而是一種流行生活方式。他們在這裡安靜地排隊,從年輕、面帶笑容的店員那裡接過一杯咖啡,坐進沙發裡聽著音樂,享受點小時光。

30年前,星巴克只有11家店,大部分美國人都想不到如今星巴克僅在中國已有超過3000家店,在當時的很多美國人看來,中國消費者應該不會接受咖啡這種飲品。

霍華德·舒爾茨的幾十年職場歷程都在星巴克度過,出身並不富裕的他從讀書到就業,

到接觸到星巴克、一度離開再回歸、收購星巴克再到拓展中國等海外市場,霍華德總是在完成一系列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逆襲”之勢寫下一個個勵志故事。

舒爾茨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一個猶太工薪家庭,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父親是一名藍領工人,他們全家住在紐約的廉價安居房裡。雖然猶太人大多有經商頭腦,但舒爾茨從未想過長大後會走上經商這條路。

舒爾茨7歲時,父親不幸在工作中跌斷了腳踝。“父親沒有醫療保險,沒有工傷賠償,什麼都沒有……”因為失去經濟來源,全家開始靠借債度日。貧困的生活,讓舒爾茨很小就開始掙錢,他騎車送過報,也在餐館打過工。

在年幼的舒爾茨看來,父親是個不幸的人:“他幹過的全是藍領差事,一年從沒賺到過2萬美元,也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房子。”父親的悲劇,激勵了年輕的舒爾茨去追尋夢想。

從小經歷了艱苦生活的霍華德一直很努力,他是家中第一個大學生,這也算是他走出人生“逆襲”的第一步。因為出色的橄欖球技,1971年,舒爾茨被北密西根大學錄取,依靠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圓了大學夢。也是這一年,星巴克在西雅圖誕生。

大學畢業才6年,28歲的舒爾茨已獲得高薪且有了自己的房子,這讓父母簡直難以置信。這樣的成就對於舒爾茨一家而言已經算是“逆襲”了。

然而這一切在霍華德看到星巴克咖啡後發生了變化。

一次出差,舒爾茨在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館被手磨、現調的咖啡所吸引。他永遠記得,在狹窄的店前推門而入的瞬間,一股咖啡香味向外飄溢而出,將他帶入一個奇妙的殿堂。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難理解,為什麼我為了這家只有4家分店的小咖啡店,放棄已有的高薪,包括我的父母,”舒爾茨解釋,“在罐裝咖啡粉末盛行的當時,

只有星巴克賣的是現磨咖啡。”他相信,如果把義大利浪漫的濃縮咖啡製作技藝和新鮮烘焙的咖啡豆結合,那一定能讓這種古老商品重新煥發生命力,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這才是真正攫取我心靈和想像力的工作”。

1982年,舒爾茨成為星巴克市場與零售部經理。加入星巴克後,舒爾茨注入了大量心力在咖啡事業上,尤其是在接觸了義大利式咖啡後,他發現喝咖啡應該體現一種文化感和社交場景,而不是單純地出售咖啡豆。

有了這樣的想法,舒爾茨希望星巴克能轉型,可惜當時的老闆並不十分贊同他的計畫,於是在1986年,霍華德暫別了星巴克,並自創“天天”咖啡。

後來,舒爾茨評價當初選擇離開時說:“如果那時我不這麼做,我只是一個銷售經理,星巴克就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1986年 8月,為天天咖啡籌得75萬美金的舒爾茨獲悉一個消息:星巴克因經營困難將被出售。為了得到夢想的咖啡店,舒爾茨再次說服投資者們為他湊足收購所需的380萬美金。在1987年,舒爾茨將星巴克收入囊中,成為實際掌舵人。

接手星巴克的當年,舒爾茨不僅在芝加哥開了首家遠離西雅圖的濃縮咖啡店,而且從此之後開始根據自己的願景對星巴克進行徹底改造。除了起初開發出的每杯一美元的基本飲品外,舒爾茨拓展出了更多異域風味的咖啡飲品,如濃縮咖啡、奶沫咖啡、拿鐵冰咖啡和摩卡咖啡。此後,星巴克開始瘋狂擴張,品牌認知度迅速打響,在65個國家擁有超過2.1萬家門店,員工超過145000人,營造了獨特的“星巴克體驗”。

2008年,金融海嘯的襲來打破了舒爾茨生活的平靜。星巴克遭遇了季度巨虧670萬美元和全年利潤萎縮69%的殘酷現實。

本已隱退的舒爾茨不得不做出再度出山的決定。通過裁員、關閉部分門店,減緩新店開張速度等手段,並採取“將體驗還給消費者”的舉措使舒爾茨得以力挽狂瀾。

舒爾茨本人也向董事會申請降薪。隨著經濟大環境復蘇,星巴克也順利走出衰退的泥沼,實現扭虧為盈。如今市值超過800億美元。舒爾茨隨後將目光繼續投向中國市場,並於2010年高調宣佈,希望中國可以成為除北美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面對中國的媒體採訪,霍華德自豪地說:“2000年我們在美國擁有3000家門店,此後我們用了18年才做到10000家門店。如今,我們在中國共有3000多家門店,僅上海就有600多家門店。我們將用一半的時間在中國做到10000家門店,可能也就是8~9年。我們不僅將致力於在中國做大市場,同時將投入2000萬美元回饋中國社會,特別是雲南的咖啡種植農。我們希望能實現利潤與社會責任的平衡,獲得人們的尊重與信賴。”

加入星巴克後,舒爾茨注入了大量心力在咖啡事業上,尤其是在接觸了義大利式咖啡後,他發現喝咖啡應該體現一種文化感和社交場景,而不是單純地出售咖啡豆。

有了這樣的想法,舒爾茨希望星巴克能轉型,可惜當時的老闆並不十分贊同他的計畫,於是在1986年,霍華德暫別了星巴克,並自創“天天”咖啡。

後來,舒爾茨評價當初選擇離開時說:“如果那時我不這麼做,我只是一個銷售經理,星巴克就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1986年 8月,為天天咖啡籌得75萬美金的舒爾茨獲悉一個消息:星巴克因經營困難將被出售。為了得到夢想的咖啡店,舒爾茨再次說服投資者們為他湊足收購所需的380萬美金。在1987年,舒爾茨將星巴克收入囊中,成為實際掌舵人。

接手星巴克的當年,舒爾茨不僅在芝加哥開了首家遠離西雅圖的濃縮咖啡店,而且從此之後開始根據自己的願景對星巴克進行徹底改造。除了起初開發出的每杯一美元的基本飲品外,舒爾茨拓展出了更多異域風味的咖啡飲品,如濃縮咖啡、奶沫咖啡、拿鐵冰咖啡和摩卡咖啡。此後,星巴克開始瘋狂擴張,品牌認知度迅速打響,在65個國家擁有超過2.1萬家門店,員工超過145000人,營造了獨特的“星巴克體驗”。

2008年,金融海嘯的襲來打破了舒爾茨生活的平靜。星巴克遭遇了季度巨虧670萬美元和全年利潤萎縮69%的殘酷現實。

本已隱退的舒爾茨不得不做出再度出山的決定。通過裁員、關閉部分門店,減緩新店開張速度等手段,並採取“將體驗還給消費者”的舉措使舒爾茨得以力挽狂瀾。

舒爾茨本人也向董事會申請降薪。隨著經濟大環境復蘇,星巴克也順利走出衰退的泥沼,實現扭虧為盈。如今市值超過800億美元。舒爾茨隨後將目光繼續投向中國市場,並於2010年高調宣佈,希望中國可以成為除北美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面對中國的媒體採訪,霍華德自豪地說:“2000年我們在美國擁有3000家門店,此後我們用了18年才做到10000家門店。如今,我們在中國共有3000多家門店,僅上海就有600多家門店。我們將用一半的時間在中國做到10000家門店,可能也就是8~9年。我們不僅將致力於在中國做大市場,同時將投入2000萬美元回饋中國社會,特別是雲南的咖啡種植農。我們希望能實現利潤與社會責任的平衡,獲得人們的尊重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