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話|旅美畫家趙開霖:藝術會變,但需建立在民族文化根基上

作為早年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旅居美國的趙開霖不僅是知名寫實主義油畫家,也是藝術評論家。從上世紀90年代初離開東方到達西方,從中國到歐洲到美國,近三十年的職業藝術生涯,

他對藝術的感悟也不斷深入。

從對西方經典傳統繪畫如迷如狂的學習繼承,到東方文化與西方思考的時代精神中,再到當代藝術思潮與傳統經典風尚的詮釋中,趙開霖這二三十年在西方生活、學習、考察、合作的一系列體驗裡,在跟國際市場的對話中,一直關注著精神與思想的自我意識,尋求新的語言。他站在西方,似乎游于外,其實也一直在思考著藝術與中國傳統的關係。

在近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趙開霖說:“雖然我生活在海外多年,照理來說這些東西會慢慢淡去。其實反之,當我們離開喧囂的中國社會,和傳統母體文化越遠的時候,中國傳統的情緒是會越來越清晰,解讀越來越深刻,這完全是由於年齡和經歷造成的。”

創作中的趙開霖

澎湃新聞:想先請你介紹一下從事寫實油畫的創作之路?

趙開霖:我的繪畫是從兒童時期開始的,成為職業畫家已經有30多年。油畫源於歐洲,是個舶來品,在中國有100年上下的歷史。我們這個年齡的油畫家,在中國應該說是第三代或者第四代。我們的前輩藝術家和師長們,有一部分接受過西方油畫的正統訓練,早年是赴法國,1950年代以後是留學俄羅斯。

因此我們所接受的訓練和影響,在藝術上相對是多層面的。

進入1980年代以後,文化的開放,使得我們接受西方的東西變得更加直接了,也給我們提供了走出國門的可能,到大師的故鄉、西方油畫的源頭去尋訪、學習、考察。

對我個人而言,走向寫實油畫的道路,純粹是個人的內心情結所致。我的繪畫手法屬於傳統油畫裡的寫實主義風格,捕捉非常真實的情感、生活中的人或物,

然後加以主觀的表達、創作、再提煉。

《故園》,128 x 132 cm

澎湃新聞:你筆下作品中的女孩,重意境與情感的抒寫,又有詩意的內在性,這樣的風格與寫實性似乎矛盾,然而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你是如何尋找到這樣的風格?

趙開霖:我是受著比較傳統的中國文化長大的,

從小就在我心裡埋藏了那些種子,它們成為我一生的生命載體。繪畫這種專業基本上是由外而內的思考,體味的多,感觸的多。我的家鄉地處於安徽南部,還算是人傑地靈,所以從小就有比較深的江南傳統文化情結,有著耳濡目染的成長過程。所以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繪畫方式。這種方式其實是天生的。風格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由基因和內心的情結造成的,有一部分是後天訓練形成的。

我的畫面中常出現的背景,是我從小就建立的一種情懷。這些情懷來自我的閱讀、身邊接觸的家庭以及社會,我身上或多或少帶著典型的江南情結和傳統中國的內涵。

雖然我生活在海外多年,照理來說這些東西會慢慢淡去。其實反之,當我們離開喧囂的中國社會,和傳統母體文化越遠的時候,中國傳統的情緒是會越來越清晰,解讀越來越深刻,這完全是由於年齡和經歷造成的。

《女兒的情懷系列之二》,111.8 x 122 cm

澎湃新聞:你的創作與你個人的記憶有關係嗎?

趙開霖:一些亭台水榭、美女如雲的畫面背景,表現了明晚期或清早期的情境,是想像中或是歷史上的中國貴族生活場景,這是我們的市井百姓們在這幾百年的社會文化中所廣為流傳的,也是一種人們對傳統宮廷、達官文化的青睞。

我從歷史史料和小說的閱讀中瞭解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氣息,那種庭院深深、鳥語花香,非常詩性和充滿浪漫的、文人氣息的景象。

同時,我的作品大都是女性人物,這些畫面中的女孩並不泛指某一個,她代表某一個時代或一個環境一個意境。這是一種遙遠的寄託,承載著很多抽象的情感。

《寧靜的瞬間》,91.5 x 106.7 cm

澎湃新聞:你的生活跨越東方和西方,從中國去了瑞典,隨後又去了美國,這些經歷對您藝術的影響?

趙開霖:這幾十年的起承轉合,我覺得特別像一個連續劇,成長環境非常戲劇性。80年代之前的中國文化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今天有很大差異。我是60年代出生的,所以20多歲時,非常期盼有機會去見識一下西方,朝聖敬仰已久的大師原作,我還算幸運,90年代初就有機會去了瑞典,也是源於當時在北京的一次個人展覽。

同時我也希望更廣闊地瞭解和學習歐洲的藝術,所以那時去法國、英國、義大利、丹麥、土耳其遊歷考察,看到了很多我敬仰和追隨的大師原作,我內心的觸動無以言表,那一刻感覺自己很渺小。

北歐跟東方的社會文化差異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去的那個年代,90%以上的北歐人沒有來過中國。我曾經問過他們,你們瞭解中國什麼,他們說知道中國歷史、天安門還有長城。這基本上等於不太瞭解。但通過我們的交流,建立了從藝術到生活的朋友關係,把我們中國的藝術、文化和歷史介紹給歐洲人。

我的繪畫內容恰恰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的東西,而表達方式又是西方寫實主義手法,所以他們有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樣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上,我獲得了來自收藏家和社會的許多積極的回饋和鼓勵。

《夢回大唐》,142 x 148 cm

澎湃新聞:美國跟歐洲有點不一樣的,你到了美國之後有什麼變化嗎?

趙開霖:今天的美國人更開放、更包容,他們對藝術、多民族的東西很尊重。美國本身沒有什麼歷史和文化的沉澱,是多民族的文化聚集社會,大家都懂得去尊重文化,留下很多人才和優秀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 ,在美國能看到文化和社會的開放。身處這種開放的環境, 我也習慣於容納和汲取優秀的多民族文化和藝術,包括經典傳統和當代時尚。

澎湃新聞:從東方到西方,有沒有遇到過在繪畫觀念上的差別而導致的不適應?

趙開霖:有的,衝擊很大。我們剛來的時候眼花繚亂,新環境與傳統的繼承和信仰有很大衝突。我們在國內時,當代藝術剛處於一個萌芽時期,帶有很強的自身社會痕跡和模仿性。到了歐美以後,我接觸了很多當代的西方藝術,試圖努力尋找解讀的方式,但是這需要時間和調試。

西方的當代藝術,在戰後幾十年裡已發展得非常迅猛,伴隨著西方科技的文明,他們的當代藝術已經走得很遠了。我努力嘗試著打開思想、開放眼界,積極去解讀和吸收。

《短暫的春天時光》,76 x 91 cm

澎湃新聞:對中國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你怎麼看?包括對當下中國的寫實油畫

趙開霖:現在比較成功的寫實主義藝術家,他們長期以來積累了很深的生活靈感和表達能力,也具備了完整的思想和優秀的眼睛,他們是中國近幾十年來出色而有才華的一批。所以我並不擔憂寫實主義繪畫很快會消亡這種說法。雖然時代的演進非常快速,但人們的記憶和熱情依然在內心流淌。

我想再過20年,這代寫實主義繪畫的好手,可能會漸漸消失,這種現實表明了時間和歷史、時代和風格的演變,是非常自然的客觀規律,如果我站在這個角度看中國寫實主義繪畫,我又會覺得非常矛盾。但換句話說,這就是時代造就了我們不同階段的文明,應該是一種進步。

現實主義繪畫與寫實主義繪畫技巧是相近的,但反映的內容不同。現實主義繪畫多反映時代性、歷史性事件,我們一般叫紀實的現實,它基本來源於19世紀俄羅斯的巡迴畫派,其內容大部分來自於革命、戰爭、人性的醜與歡樂等等。而對於我們來說,80年代以後,由於時代的改變,這類題材在中國幾乎不存在,歷史條件也不同,所以現實主義繪畫作為影響中國早期油畫的一種風格,已經走入了歷史。

《藍色肖像》,132 x 147.3 cm

澎湃新聞:歐美藝術界很多藝術家已放棄寫實而注重觀念,你怎麼看待這一現象?同時,在你眼裡,架上繪畫和觀念藝術的關係。

趙開霖:這是一個新話題,中國藝術家跟中國的其他行業有相似之處,同樣都存在著生存上的慌張的狀態。這個慌張的產生跟我們今天科技化的進程有關係。如果說西方,特別是美國在領先性創造性的高科技發展發麵不是如此迅猛的話,中國人或許不會這麼在意。

年輕藝術家這一代,跟當代藝術的關係極大,尤其是互聯網、國際上各種展會,尤其是新型的創造力的湧入,讓每一位從事藝術的人坐立不安。而我的腦子裡裝的很多東西,跟當代的藝術和理念有關係,希望我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文化元素的時候,能放下以往的傳統的包袱。在這樣反差的一種新形式下,我們如何放下負擔,是對中國寫實主義藝術家的普遍的挑戰,如何保持一種積極的想像、衝動和欲望,是一次嚴格的拷問。

當代藝術,我覺得,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型態及高科技形成的一個混合產物,科技和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當代藝術的活躍程度和創造力就越高。像美國、德國、英國,他們今天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創作,是走在前列的,而法國卻不如此。有人會疑問,法國不曾是一個藝術先鋒的國度嗎?這就是藝術與高度科技文明和創新經濟發展的關係。

《雪雁》,106.7 x 132 cm

從形式上來說,我們是在追尋西方,這與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我們的現當代藝術起步很晚,而西方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實驗藝術、影像藝術,而那時我們只知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所以我們現在緊鑼密鼓地去超越,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心情是複雜的,但這也說明了我們開放的思維。我們今天的開放,肯定不會像40年以前藝術上的盲目、無知和盲從,所以這也是中國建立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做屬於自己的民族藝術,否則我們的當代藝術的藝術語言的純粹性,會受到新的質疑和影響。架上繪畫在中國依然會保持熱度並受到人們的愛戴,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所決定的。所以在藝術上,沒有趕和超,沒有先和後的問題。藝術不是技術,不是手段;是觀念,是語言,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表達方式。

(部分錄音由實習生張怡然整理)

————

連結:趙開霖,生於1961年,知名寫實主義油畫家,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 美國油畫家協會大師級會員,美國肖像畫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作品包括:《海外中國油畫家趙開霖》、《趙開霖新寫實油畫作品》、 《中國實力派畫家―趙開霖》等。

有一部分是後天訓練形成的。

我的畫面中常出現的背景,是我從小就建立的一種情懷。這些情懷來自我的閱讀、身邊接觸的家庭以及社會,我身上或多或少帶著典型的江南情結和傳統中國的內涵。

雖然我生活在海外多年,照理來說這些東西會慢慢淡去。其實反之,當我們離開喧囂的中國社會,和傳統母體文化越遠的時候,中國傳統的情緒是會越來越清晰,解讀越來越深刻,這完全是由於年齡和經歷造成的。

《女兒的情懷系列之二》,111.8 x 122 cm

澎湃新聞:你的創作與你個人的記憶有關係嗎?

趙開霖:一些亭台水榭、美女如雲的畫面背景,表現了明晚期或清早期的情境,是想像中或是歷史上的中國貴族生活場景,這是我們的市井百姓們在這幾百年的社會文化中所廣為流傳的,也是一種人們對傳統宮廷、達官文化的青睞。

我從歷史史料和小說的閱讀中瞭解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氣息,那種庭院深深、鳥語花香,非常詩性和充滿浪漫的、文人氣息的景象。

同時,我的作品大都是女性人物,這些畫面中的女孩並不泛指某一個,她代表某一個時代或一個環境一個意境。這是一種遙遠的寄託,承載著很多抽象的情感。

《寧靜的瞬間》,91.5 x 106.7 cm

澎湃新聞:你的生活跨越東方和西方,從中國去了瑞典,隨後又去了美國,這些經歷對您藝術的影響?

趙開霖:這幾十年的起承轉合,我覺得特別像一個連續劇,成長環境非常戲劇性。80年代之前的中國文化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今天有很大差異。我是60年代出生的,所以20多歲時,非常期盼有機會去見識一下西方,朝聖敬仰已久的大師原作,我還算幸運,90年代初就有機會去了瑞典,也是源於當時在北京的一次個人展覽。

同時我也希望更廣闊地瞭解和學習歐洲的藝術,所以那時去法國、英國、義大利、丹麥、土耳其遊歷考察,看到了很多我敬仰和追隨的大師原作,我內心的觸動無以言表,那一刻感覺自己很渺小。

北歐跟東方的社會文化差異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去的那個年代,90%以上的北歐人沒有來過中國。我曾經問過他們,你們瞭解中國什麼,他們說知道中國歷史、天安門還有長城。這基本上等於不太瞭解。但通過我們的交流,建立了從藝術到生活的朋友關係,把我們中國的藝術、文化和歷史介紹給歐洲人。

我的繪畫內容恰恰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的東西,而表達方式又是西方寫實主義手法,所以他們有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樣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上,我獲得了來自收藏家和社會的許多積極的回饋和鼓勵。

《夢回大唐》,142 x 148 cm

澎湃新聞:美國跟歐洲有點不一樣的,你到了美國之後有什麼變化嗎?

趙開霖:今天的美國人更開放、更包容,他們對藝術、多民族的東西很尊重。美國本身沒有什麼歷史和文化的沉澱,是多民族的文化聚集社會,大家都懂得去尊重文化,留下很多人才和優秀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 ,在美國能看到文化和社會的開放。身處這種開放的環境, 我也習慣於容納和汲取優秀的多民族文化和藝術,包括經典傳統和當代時尚。

澎湃新聞:從東方到西方,有沒有遇到過在繪畫觀念上的差別而導致的不適應?

趙開霖:有的,衝擊很大。我們剛來的時候眼花繚亂,新環境與傳統的繼承和信仰有很大衝突。我們在國內時,當代藝術剛處於一個萌芽時期,帶有很強的自身社會痕跡和模仿性。到了歐美以後,我接觸了很多當代的西方藝術,試圖努力尋找解讀的方式,但是這需要時間和調試。

西方的當代藝術,在戰後幾十年裡已發展得非常迅猛,伴隨著西方科技的文明,他們的當代藝術已經走得很遠了。我努力嘗試著打開思想、開放眼界,積極去解讀和吸收。

《短暫的春天時光》,76 x 91 cm

澎湃新聞:對中國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你怎麼看?包括對當下中國的寫實油畫

趙開霖:現在比較成功的寫實主義藝術家,他們長期以來積累了很深的生活靈感和表達能力,也具備了完整的思想和優秀的眼睛,他們是中國近幾十年來出色而有才華的一批。所以我並不擔憂寫實主義繪畫很快會消亡這種說法。雖然時代的演進非常快速,但人們的記憶和熱情依然在內心流淌。

我想再過20年,這代寫實主義繪畫的好手,可能會漸漸消失,這種現實表明了時間和歷史、時代和風格的演變,是非常自然的客觀規律,如果我站在這個角度看中國寫實主義繪畫,我又會覺得非常矛盾。但換句話說,這就是時代造就了我們不同階段的文明,應該是一種進步。

現實主義繪畫與寫實主義繪畫技巧是相近的,但反映的內容不同。現實主義繪畫多反映時代性、歷史性事件,我們一般叫紀實的現實,它基本來源於19世紀俄羅斯的巡迴畫派,其內容大部分來自於革命、戰爭、人性的醜與歡樂等等。而對於我們來說,80年代以後,由於時代的改變,這類題材在中國幾乎不存在,歷史條件也不同,所以現實主義繪畫作為影響中國早期油畫的一種風格,已經走入了歷史。

《藍色肖像》,132 x 147.3 cm

澎湃新聞:歐美藝術界很多藝術家已放棄寫實而注重觀念,你怎麼看待這一現象?同時,在你眼裡,架上繪畫和觀念藝術的關係。

趙開霖:這是一個新話題,中國藝術家跟中國的其他行業有相似之處,同樣都存在著生存上的慌張的狀態。這個慌張的產生跟我們今天科技化的進程有關係。如果說西方,特別是美國在領先性創造性的高科技發展發麵不是如此迅猛的話,中國人或許不會這麼在意。

年輕藝術家這一代,跟當代藝術的關係極大,尤其是互聯網、國際上各種展會,尤其是新型的創造力的湧入,讓每一位從事藝術的人坐立不安。而我的腦子裡裝的很多東西,跟當代的藝術和理念有關係,希望我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文化元素的時候,能放下以往的傳統的包袱。在這樣反差的一種新形式下,我們如何放下負擔,是對中國寫實主義藝術家的普遍的挑戰,如何保持一種積極的想像、衝動和欲望,是一次嚴格的拷問。

當代藝術,我覺得,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型態及高科技形成的一個混合產物,科技和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當代藝術的活躍程度和創造力就越高。像美國、德國、英國,他們今天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創作,是走在前列的,而法國卻不如此。有人會疑問,法國不曾是一個藝術先鋒的國度嗎?這就是藝術與高度科技文明和創新經濟發展的關係。

《雪雁》,106.7 x 132 cm

從形式上來說,我們是在追尋西方,這與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我們的現當代藝術起步很晚,而西方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實驗藝術、影像藝術,而那時我們只知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所以我們現在緊鑼密鼓地去超越,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心情是複雜的,但這也說明了我們開放的思維。我們今天的開放,肯定不會像40年以前藝術上的盲目、無知和盲從,所以這也是中國建立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做屬於自己的民族藝術,否則我們的當代藝術的藝術語言的純粹性,會受到新的質疑和影響。架上繪畫在中國依然會保持熱度並受到人們的愛戴,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所決定的。所以在藝術上,沒有趕和超,沒有先和後的問題。藝術不是技術,不是手段;是觀念,是語言,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表達方式。

(部分錄音由實習生張怡然整理)

————

連結:趙開霖,生於1961年,知名寫實主義油畫家,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 美國油畫家協會大師級會員,美國肖像畫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作品包括:《海外中國油畫家趙開霖》、《趙開霖新寫實油畫作品》、 《中國實力派畫家―趙開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