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華為與百度在一起了,科大訊飛的“危機”真的來了

過去的2017年,人工智慧無疑是最火爆的領域,無論是在A股股市中,

還是互聯網圈子裡,AI幾乎已經成為了言必談的“標配”,幾乎每一家公司都將AI掛在嘴邊。但就是在人工智慧發展如日中天時,在這一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科大訊飛公司,可能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前不久,百度分別宣佈與小米和高通達成戰略合作後,市場曾有傳言稱國內某排名前五的某家手機品牌全面“倒戈”百度一方,致使科大訊飛損失了一筆2億元的訂單。雖然科大訊飛迅速進行了澄清,

稱媒體過度解讀,但很可能這並非空穴來風。果不其然,澄清話音剛落,百度的石錘再次落地。

報導稱,12月21日,百度宣佈與華為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未來雙方將在互聯網服務和內容生態、AI平臺和技術等方面展開全方位深入合作,共同構建多贏的移動和AI生態,推動人工智慧應用和全場景終端產業迅速升級,為消費者帶來人工智慧時代“更懂你、人性化”的智慧生活體驗。

AI財經社的報導說,華為手機是科大訊飛最早拿下的大客戶之一。今年10月,華為發佈的年度旗艦機Mate 10仍搭載了科大訊飛的語音助手。不過,自打BAT打起了爭奪戰後,華為部分機型也已搭載上了百度的免費語音技術。

除了市場動態之外,股市的直接反應也成為影響科大訊飛“心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今年11月22日,科大訊飛股價創出74.76元的新高後,接下來一個月時間裡,

股價已經跌到12月20日收盤的59.68元,波動幅度遠遠超出大盤平均水準。某種程度上,這代表了投資者對科大訊飛投資價值的判斷。

現在,不僅是手機市場,BAT與科大訊飛的爭奪戰也在其他戰場全面爆發,加上波動的股價,科大訊飛可能真的面臨“滑鐵盧”了。

實際上,對科大訊飛來說,智慧手機也曾是其AI語音技術的重要載體。以國內智慧手機每年超過4億部的出貨量來看,無疑是智慧語音技術應用中單一體量最大的終端。

但在這一地盤上,科大訊飛越來越遭受到來自於BAT的威脅。

可以說,華為、小米兩大主流手機廠商與百度在AI、內容層面展開合作,很容易成為行業裡的風向標,吸引更多手機品牌加入進來。而他們之所以選擇百度,背後主要有兩大驅動力。

一是,對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來說,攝像頭、螢幕、晶片等硬體層面創新的機會越來越小,更新的週期越來越長,

但接下來智慧化應用和服務體驗的提升會是影響用戶換機決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手機廠商對AI技術和應用的需求愈加強烈。

二是,對智慧手機廠商來說,已經不滿足于單一硬體銷售的收入模式,他們更期待在後續的應用和服務上有所突破。百度在feed資訊流上已經形成了從內容生產到變現的成熟體系,既能幫助手機廠商提升用戶體驗和活躍度、黏性,同時又能帶來可觀的廣告分成收入,華為、小米紛紛投入百度懷抱,恰恰是看到了這一利益。從這一維度對比的話,科大訊飛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我們並不否認,科大訊飛經歷了18年發展歷程,在智慧語音領域鑽研技術,確實是唯一一家支援方言最多的智慧語音技術提供商,只是隨著BAT的湧入,科大訊飛的優勢正在被削弱。

但這些都是外因,根本還在於人工智慧的協力廠商技術公司到底有沒有“護城河”,科大訊飛的智慧語音技術的技術准入壁壘到底有多高?在應用場景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科大訊飛無法在各個細分賽道上佈局。

商業模式模糊,AI到底給科大訊飛帶來了什麼?

雖然各家都熱衷於蹭人工智慧的熱點,但到底誰在AI身上賺到了真金白銀了呢?答案可能並不樂觀。科大訊飛作為人工智慧第一股,在人工智慧收入上的表現也並非如外界所想的那樣,含金量也並不高。

根據科大訊飛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資料顯示,科大訊飛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六大板塊,依次為支撐軟體占14.71%,教育產品為29.65%,互聯網增值服務為12.41%,系統集成收入為28.25%,僅次於教育領域的收入,其餘的IFLYTEK、大資料則為個位數占比。從科大訊飛公佈的收入構成結構來看,並不能特別清晰地展現出來自於AI技術和產品的收入規模。但之前2016年的財報顯示,人工智慧類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僅為20%左右,收入的大頭依然來自于資訊集成、運維、電信增值業務等非人工智慧領域。

而且科大訊飛營業外收入占比也較高,其中絕大部分屬於來自於政府補貼,資料顯示,從2008年到2016年,政府補貼收入從1200萬元增至1.28億元,年均增長90%,政府補助占營業外收入的比例一直高居60%以上。除此外,教育行業類產品收入占到了科大訊飛的30%左右,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智慧教室的人工智慧技術,但也涵蓋了教育資訊化的一些“打包式”產品,因此不能統一都打上人工智慧的標籤。

另外兩塊業務是系統集成業務和互聯網產品及增值運營產品,兩者加在一起為40.66%,比重相當高。那麼,這兩塊業務又與人工智慧有多高的關聯度呢?前者的業務並不複雜,是我們熟知的資訊工程和音訊監控在內的系統集成類產品。後者在今年《新財富》雜誌的一篇標題為《爭議科大訊飛對標BAT的奇跡會發生嗎?》的分析性文章中有所“隱喻”,所謂的“電信增值產品運營”,實質上是為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相關通訊增值服務,比如“彩鈴業務”,貢獻了不俗的利潤。科大訊飛能吃上這塊“肥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移動是其單一最大股東,自然會鼎力支持科大訊飛。實際上,這項業務與人工智慧間的關係同樣不太緊密。

對比的話,高通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專利授權和晶片收入幾乎占了公司營收的95%,是真正靠技術驅動利潤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英特爾、微軟等都屬此類。相比,科大訊飛2015年到2017年的技術授權收入分別為8151萬元、1.24億元、1.4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3%-4%。如此分析的話,頭頂著人工智慧光環的科大訊飛,來自於人工智慧業務的收入占比如果僅為20%的話,很難談得上有多牢靠的“護城河”,市場一旦波動,會直接影響到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領域創造營收和利潤的能力。

相比那些擦邊球的人工智慧概念股,科大訊飛的確是A股上根正苗紅的AI股。在股市上,科大訊飛被貼上了人工智慧第一股的標籤,市值最高沖到過1000億元。但其收入組成較為分散的結構模式,

與其人工智慧所標榜的“身份”存在一定的落差。

業績增長出現天花板效應,未來驅動力在哪?

科大訊飛本可以在人工智慧的風口上越飛越高,被輿論和投資者捧到手心,但頻頻遭受質疑主要源於不甚理想的業績表現。10月18日,科大訊飛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資料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87億元,同比增長58.16%;淨利潤1.69億元,同比下降39.45%。這一消息發佈後招致了投資者及證券分析專家們的質疑。

長江商學院終身教授薛雲奎是第一個跳出來拋出疑問的專家,他認為,科大訊飛是一家“股市上的大公司,財報上的小公司”,表面看財務業績光鮮,實際上深入到收入和利潤兩個指標看,含金量很低。比如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低毛利的資訊工程與運維、系統集成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銷售收入的含金量。最終,薛雲奎給出結論:科大訊飛當前的業務和增長情況撐不起千億元的市值,存在一定的“虛胖”的水分。

藍鯨發佈的一份研報稱,科大訊飛已經陷入到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中,2013-2016年科大訊飛淨利增長速度分別為52.75%、39.57%、12.63%和13.73%,呈現出一路走低的態勢。拿2016年來說,科大訊飛來自政府補貼、及訊飛皆成併入表內的收益占淨利潤的49.79%。也就是說,科大訊飛2016年只有一半的利潤來自於其經營業務所得,業績驅動力並非是人工智慧主營收入。

其利潤增長遭遇天花板效應,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過去科大訊飛面對的是TO B的客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和行銷費用,但隨著行業環境驟變,為了避免被邊緣化,科大訊飛不得不拓展TO C的市場,保持在人工智慧領域“通吃”的姿態。結果顯而易見,這種商業模式和業務邏輯上的改變稀釋了利潤水準。比如2014年前,科大訊飛甚至沒有像樣的市場部,也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市場活動少之又少,但進入2016年,科大訊飛員工數量從2982人增長到了5940人,增長了近兩倍。截止到2017年9月,數量突破7000人,預計明年上半年將擴張到1萬人。其中僅僅是北京分公司的團隊就從300人增到了800人,不得不從五道口搬到了中關村軟體園的辦公樓。

而且轉向消費級市場後,科大訊飛意圖打造自己的入口級產品,發佈了多款智慧硬體產品,比如與京東合作的叮咚智慧音箱,但上市兩年銷量都沒突破10萬台。《財經》雜誌報導稱,為了配合這種策略,科大訊飛行銷方面的投入費用劇增,從2014年開始,科大訊飛市場推廣費用與日俱增,2016年總體行銷費用增幅高達60%,超過6億元。科大訊飛公司董秘江濤也承認:今年上半年近3億元的毛利,很大一部分都鋪在了全國管道和行銷網路建設上。

思必馳、雲知聲、BAT“編織”了一張網

危機或許才剛剛開始。

一家企業的市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的發展空間,但在人工智慧概念火爆後,智慧語音賽道上變得越來越擁擠,不僅有BAT這樣大塊頭的企業集中湧入,更有思必馳、雲知聲這樣的垂直智慧語音企業的“狙擊”。以往科大訊飛是一家獨大,如今在智慧家居、車載、教育、醫療等各個人工智慧的子應用場景中,兇悍闖入的對手“編織”一張巨大的天羅地網,給科大訊飛施加了壓力。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專案啟動會,百度、阿裡、騰訊、科大訊飛四家企業進入名單,其中百度建設自動駕駛平臺,阿裡雲構建城市大腦平臺,騰訊建設智慧醫療影像開放創新平臺,科大訊飛搭建智慧語音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表面看起來,科大訊飛與BAT大鱷們站到了一個陣營中,但其實BAT們早就開始“圍剿”科大訊飛了,從合作方變為競爭對手。

AI財經社發佈的《保衛科大訊飛》一文在行業裡就引發了軒然大波,報導稱,BAT本來都是科大訊飛的客戶,但如今他們都開始用自己的語音技術。騰訊QQ自2006年是科大訊飛的客戶,目前所有語音端都採用自己的技術;阿裡的淘寶、支付寶電話客服質檢,天貓精靈、優酷、蝦米音樂也開始應用自己的語音技術。百度更是如此,其人工智慧兩翼之一的DuerOS平臺直接將語音辨識技術能力免費開放出去,深入到手機、智慧電視、影音娛樂、出行、O2O、翻譯、教育等各個細分場景。科大訊飛不得不面對BAT這樣的巨頭的威脅。今年10月24日,科大訊飛舉辦首個開發者大會,拿出10.24億元基金扶持開發者,與BAT徹底站到對立面上。

除此,教育、醫療兩個領域是科大訊飛的關鍵戰場,深耕多年,三分之一的員工都紮到教育市場上,營業收入中也有三分之一來自教育領域。但現在的教育市場也遭新興企業“搶食”,比如在口語考試、口語測試等領域異軍突起的思必馳,2014年剝離出去成立馳聲科技公司,已經成口語評測技術授權和口語考試解決方案上的引領者,與各家教育機構合作頗多。思必馳則在智慧家居、車載後視鏡等領域站穩了腳跟。同樣,雲知聲在醫療領域構築了防線,提供跨硬體平臺、跨應用場景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在國內多家三甲醫院實現了規模化落地。

對手還遠不止這幾家。根據CB Insights的統計資料,人工智慧的初創企業在2011年只有70家,2015年已暴漲6倍,增至400家。僅2016年一季度就有超過200家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初創公司完成融資,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全球VC/PE投資統計資料庫Pitchbook的資料顯示,2012-2016年,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每年的投資額維持在100億美元量級,穀歌、亞馬遜、蘋果等巨頭引領,明星初創獨角獸不斷湧現,面向醫療、金融、安防、教育、交通、物流等的企業級和消費級AI應用層出不窮。

就像《保衛科大訊飛》文章給出的結論:近20年的技術積累能為科大訊飛暫時構築一個壁壘,但不得不說,這個壁壘在互聯網企業快速反覆運算的模式下,將會很快瓦解。雖然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給出了回應——人工智慧的市場廣闊,足以容得下千帆競發。但事實上,科大訊飛早已感受到了威脅,並匆匆忙忙地打響了保衛戰。

同時又能帶來可觀的廣告分成收入,華為、小米紛紛投入百度懷抱,恰恰是看到了這一利益。從這一維度對比的話,科大訊飛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我們並不否認,科大訊飛經歷了18年發展歷程,在智慧語音領域鑽研技術,確實是唯一一家支援方言最多的智慧語音技術提供商,只是隨著BAT的湧入,科大訊飛的優勢正在被削弱。

但這些都是外因,根本還在於人工智慧的協力廠商技術公司到底有沒有“護城河”,科大訊飛的智慧語音技術的技術准入壁壘到底有多高?在應用場景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科大訊飛無法在各個細分賽道上佈局。

商業模式模糊,AI到底給科大訊飛帶來了什麼?

雖然各家都熱衷於蹭人工智慧的熱點,但到底誰在AI身上賺到了真金白銀了呢?答案可能並不樂觀。科大訊飛作為人工智慧第一股,在人工智慧收入上的表現也並非如外界所想的那樣,含金量也並不高。

根據科大訊飛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資料顯示,科大訊飛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六大板塊,依次為支撐軟體占14.71%,教育產品為29.65%,互聯網增值服務為12.41%,系統集成收入為28.25%,僅次於教育領域的收入,其餘的IFLYTEK、大資料則為個位數占比。從科大訊飛公佈的收入構成結構來看,並不能特別清晰地展現出來自於AI技術和產品的收入規模。但之前2016年的財報顯示,人工智慧類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僅為20%左右,收入的大頭依然來自于資訊集成、運維、電信增值業務等非人工智慧領域。

而且科大訊飛營業外收入占比也較高,其中絕大部分屬於來自於政府補貼,資料顯示,從2008年到2016年,政府補貼收入從1200萬元增至1.28億元,年均增長90%,政府補助占營業外收入的比例一直高居60%以上。除此外,教育行業類產品收入占到了科大訊飛的30%左右,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智慧教室的人工智慧技術,但也涵蓋了教育資訊化的一些“打包式”產品,因此不能統一都打上人工智慧的標籤。

另外兩塊業務是系統集成業務和互聯網產品及增值運營產品,兩者加在一起為40.66%,比重相當高。那麼,這兩塊業務又與人工智慧有多高的關聯度呢?前者的業務並不複雜,是我們熟知的資訊工程和音訊監控在內的系統集成類產品。後者在今年《新財富》雜誌的一篇標題為《爭議科大訊飛對標BAT的奇跡會發生嗎?》的分析性文章中有所“隱喻”,所謂的“電信增值產品運營”,實質上是為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相關通訊增值服務,比如“彩鈴業務”,貢獻了不俗的利潤。科大訊飛能吃上這塊“肥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移動是其單一最大股東,自然會鼎力支持科大訊飛。實際上,這項業務與人工智慧間的關係同樣不太緊密。

對比的話,高通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專利授權和晶片收入幾乎占了公司營收的95%,是真正靠技術驅動利潤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英特爾、微軟等都屬此類。相比,科大訊飛2015年到2017年的技術授權收入分別為8151萬元、1.24億元、1.4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3%-4%。如此分析的話,頭頂著人工智慧光環的科大訊飛,來自於人工智慧業務的收入占比如果僅為20%的話,很難談得上有多牢靠的“護城河”,市場一旦波動,會直接影響到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領域創造營收和利潤的能力。

相比那些擦邊球的人工智慧概念股,科大訊飛的確是A股上根正苗紅的AI股。在股市上,科大訊飛被貼上了人工智慧第一股的標籤,市值最高沖到過1000億元。但其收入組成較為分散的結構模式,

與其人工智慧所標榜的“身份”存在一定的落差。

業績增長出現天花板效應,未來驅動力在哪?

科大訊飛本可以在人工智慧的風口上越飛越高,被輿論和投資者捧到手心,但頻頻遭受質疑主要源於不甚理想的業績表現。10月18日,科大訊飛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資料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87億元,同比增長58.16%;淨利潤1.69億元,同比下降39.45%。這一消息發佈後招致了投資者及證券分析專家們的質疑。

長江商學院終身教授薛雲奎是第一個跳出來拋出疑問的專家,他認為,科大訊飛是一家“股市上的大公司,財報上的小公司”,表面看財務業績光鮮,實際上深入到收入和利潤兩個指標看,含金量很低。比如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低毛利的資訊工程與運維、系統集成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銷售收入的含金量。最終,薛雲奎給出結論:科大訊飛當前的業務和增長情況撐不起千億元的市值,存在一定的“虛胖”的水分。

藍鯨發佈的一份研報稱,科大訊飛已經陷入到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中,2013-2016年科大訊飛淨利增長速度分別為52.75%、39.57%、12.63%和13.73%,呈現出一路走低的態勢。拿2016年來說,科大訊飛來自政府補貼、及訊飛皆成併入表內的收益占淨利潤的49.79%。也就是說,科大訊飛2016年只有一半的利潤來自於其經營業務所得,業績驅動力並非是人工智慧主營收入。

其利潤增長遭遇天花板效應,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過去科大訊飛面對的是TO B的客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和行銷費用,但隨著行業環境驟變,為了避免被邊緣化,科大訊飛不得不拓展TO C的市場,保持在人工智慧領域“通吃”的姿態。結果顯而易見,這種商業模式和業務邏輯上的改變稀釋了利潤水準。比如2014年前,科大訊飛甚至沒有像樣的市場部,也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市場活動少之又少,但進入2016年,科大訊飛員工數量從2982人增長到了5940人,增長了近兩倍。截止到2017年9月,數量突破7000人,預計明年上半年將擴張到1萬人。其中僅僅是北京分公司的團隊就從300人增到了800人,不得不從五道口搬到了中關村軟體園的辦公樓。

而且轉向消費級市場後,科大訊飛意圖打造自己的入口級產品,發佈了多款智慧硬體產品,比如與京東合作的叮咚智慧音箱,但上市兩年銷量都沒突破10萬台。《財經》雜誌報導稱,為了配合這種策略,科大訊飛行銷方面的投入費用劇增,從2014年開始,科大訊飛市場推廣費用與日俱增,2016年總體行銷費用增幅高達60%,超過6億元。科大訊飛公司董秘江濤也承認:今年上半年近3億元的毛利,很大一部分都鋪在了全國管道和行銷網路建設上。

思必馳、雲知聲、BAT“編織”了一張網

危機或許才剛剛開始。

一家企業的市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的發展空間,但在人工智慧概念火爆後,智慧語音賽道上變得越來越擁擠,不僅有BAT這樣大塊頭的企業集中湧入,更有思必馳、雲知聲這樣的垂直智慧語音企業的“狙擊”。以往科大訊飛是一家獨大,如今在智慧家居、車載、教育、醫療等各個人工智慧的子應用場景中,兇悍闖入的對手“編織”一張巨大的天羅地網,給科大訊飛施加了壓力。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專案啟動會,百度、阿裡、騰訊、科大訊飛四家企業進入名單,其中百度建設自動駕駛平臺,阿裡雲構建城市大腦平臺,騰訊建設智慧醫療影像開放創新平臺,科大訊飛搭建智慧語音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表面看起來,科大訊飛與BAT大鱷們站到了一個陣營中,但其實BAT們早就開始“圍剿”科大訊飛了,從合作方變為競爭對手。

AI財經社發佈的《保衛科大訊飛》一文在行業裡就引發了軒然大波,報導稱,BAT本來都是科大訊飛的客戶,但如今他們都開始用自己的語音技術。騰訊QQ自2006年是科大訊飛的客戶,目前所有語音端都採用自己的技術;阿裡的淘寶、支付寶電話客服質檢,天貓精靈、優酷、蝦米音樂也開始應用自己的語音技術。百度更是如此,其人工智慧兩翼之一的DuerOS平臺直接將語音辨識技術能力免費開放出去,深入到手機、智慧電視、影音娛樂、出行、O2O、翻譯、教育等各個細分場景。科大訊飛不得不面對BAT這樣的巨頭的威脅。今年10月24日,科大訊飛舉辦首個開發者大會,拿出10.24億元基金扶持開發者,與BAT徹底站到對立面上。

除此,教育、醫療兩個領域是科大訊飛的關鍵戰場,深耕多年,三分之一的員工都紮到教育市場上,營業收入中也有三分之一來自教育領域。但現在的教育市場也遭新興企業“搶食”,比如在口語考試、口語測試等領域異軍突起的思必馳,2014年剝離出去成立馳聲科技公司,已經成口語評測技術授權和口語考試解決方案上的引領者,與各家教育機構合作頗多。思必馳則在智慧家居、車載後視鏡等領域站穩了腳跟。同樣,雲知聲在醫療領域構築了防線,提供跨硬體平臺、跨應用場景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在國內多家三甲醫院實現了規模化落地。

對手還遠不止這幾家。根據CB Insights的統計資料,人工智慧的初創企業在2011年只有70家,2015年已暴漲6倍,增至400家。僅2016年一季度就有超過200家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初創公司完成融資,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全球VC/PE投資統計資料庫Pitchbook的資料顯示,2012-2016年,全球人工智慧領域每年的投資額維持在100億美元量級,穀歌、亞馬遜、蘋果等巨頭引領,明星初創獨角獸不斷湧現,面向醫療、金融、安防、教育、交通、物流等的企業級和消費級AI應用層出不窮。

就像《保衛科大訊飛》文章給出的結論:近20年的技術積累能為科大訊飛暫時構築一個壁壘,但不得不說,這個壁壘在互聯網企業快速反覆運算的模式下,將會很快瓦解。雖然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給出了回應——人工智慧的市場廣闊,足以容得下千帆競發。但事實上,科大訊飛早已感受到了威脅,並匆匆忙忙地打響了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