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咸寧城再次躁動了,原來浮山人的幸福生活竟然是這個樣子的!

一座美麗私家花園

12日清晨,咸安區浮山辦事處長安社區居民成明富起床了。

如往日一樣,他打開窗戶,清新的空氣和臘梅的花香飄進房間,讓他神清氣爽,精神抖擻。他再看看窗外的小花園——他和老伴馮賢珍精心打造的私家花園,依然是綠意盎然。

花木隨風搖曳,美如畫卷。

“我們在這充滿花香的畫卷中慢慢地變老,優雅地變老。”71歲的成明富和69歲的馮賢珍說。

兒子為他們設計了一個花園

成明富和馮賢珍的房子和花園

是歐式風情風格

在附近普通農舍的映襯下

顯得格外別致

遠遠地,我們看到房子紅瓦黃牆,堪比別墅。庭院有鐵柱圍欄,鐵柱中間每隔兩米就有個大理石柱。圍欄上爬滿金銀花,在這寒冷的冬季裡,金銀花頑強地綻放著。鮮豔的月季花,也從庭院內探出了頭,

惹得路過的人們忍不住贊一聲美。

走進老人的花園,一百多平米的花園內,有一個造型獨特的水池,有一條用鵝卵石鋪就的小徑。花園內有臘梅、海棠、紫薇、茉莉花等數十種花草和金錢橘、柑橘等幾棵果樹。

“以前,這裡是一個雞圈,後來,村裡規定不能養雞了,

我們就改成花園了。”成明富介紹,2010年,他們新建房子前,在廣州從事設計工作的小兒子拿來了一個設計圖紙。於是,就有了現在這個令人羡慕的房子,同時也有了他們的私家花園。

按照小兒子的規劃,花園要有特點,種的花也要有特點。但因小兒子常年不在家,與他們同住的女兒女婿工作繁忙,成明富和馮賢珍很難找到小兒子所要求的花種,就按照自己的意願栽種。

“我們種花沒有要求,只要好看、有用就好。”馮賢珍說,比如金銀花,是她從山上挖回來的。她特地選擇了四季金銀花,這樣花園裡就一年四季都有花。比如門前的紅豆杉,是他們花幾百塊錢,從大幕鄉買回來的,因為它是珍惜抗癌植物。他們家花園裡有一棵種植了近30年的臘梅樹,是他們的大兒子在南京上軍校時帶回來的。如今,老人們每年要培育兩三棵,送給朋友。

成明富和馮賢珍的花園雖然只是六年前開始打造,

但得到了街坊鄰居和路過行人的讚賞。

“大兒子在美國有套大別墅,花園請專人打理,很好看咧。我們要去看看,學學。”成明富說,他要努力將花園打造得更美,更夢幻。

老伴兒為她建起了一個菜園

老人家裡有歐式花園

也有樸實菜園

菜園在屋前

是馮賢珍的專屬地帶

馮賢珍介紹,他們老家在桂花鎮九壟村,後來因為成明富的工作原因,搬遷到長安社區。在老家時,家裡地多田多,種菜是她最大的愛好。到長安社區後,沒有了田地,無處種菜,馮賢珍有些失落。

成明富看在眼裡。2000年,他發現門前有塊空閒地,就與大畈村委會協商,將這塊地買下,專門給馮賢珍種菜。7年來,這幾十平米的地,被馮賢珍打理得井井有條。

當日,我們在菜地裡看到,裡面種著蘿蔔、菜薹、蒜苗等時令蔬菜。“有地種菜,心裡就踏實。”馮賢珍拿著鋤頭,一邊鬆土,一邊說,晚輩上學上班後,她在菜地裡悠閒地澆澆水,施施肥,每天看著撒下去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內心會升起一股濃濃的滿足感。

馮賢珍說,自從種了菜,他們家再也不用買蔬菜了。重要的是,每次從菜地裡摘了菜,炒菜時心情也更好。“種、摘、炒、吃,真是一條龍啊,沒有什麼比這更開心的了。”

老人稱,孫輩放假在家時,會陪她一起整理菜園,或者跑去跟她一起摘菜。在這個過程中,聽著孩子們講講學校的有趣事情,或者自己給孩子們講講往昔的故事和種菜的技巧,內心無比滿足。

“菜園和花園一樣,是我們老兩口的精神寄託和精神食糧。”馮賢珍滿臉幸福笑容地說,孩子們也十分支持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

花園為兩老增添了一份幸福

花園和菜園

是他們的開心園

成明富和馮賢珍

都如此說

在花園裡,種花、澆水、剪枝、扡插;在菜園裡,施肥、捉蟲、除草、採摘、澆水,每天他們要在園裡勞動三四十分鐘。他們說,這是他們親近大自然的方法之一。彎腰,蹲在地上,直起身,都是很自然的活動,帶著趣味的體力勞動。不自覺地放鬆了全身的筋骨,放鬆了腦筋,吸收了新鮮空氣。

馮賢珍說,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每天都有驚喜,這棵樹長花苞了,那棵苗發芽了。看著花開花落,葉綠葉黃,看著蔬果長勢喜人,蜂蝶穿梭其間,內心平靜而安詳。

馮賢珍年輕時,不小心從樓上摔了下來,脊椎被摔傷。因當年沒有休息好,隨著年事的增加,脊背漸漸變彎,如今已完全直不起來。

“很多和我情況相同的人都很自卑,不願意出門,怕別人笑話,但是我不怕。”馮賢珍說,內心的平靜安詳和晚輩的有出息,讓她不把別人的眼光當回事。

兩位老人很享受現在的生活。他們喜歡在園子裡勞作時,看著孫輩在身旁嬉戲打鬧;喜歡果實成熟後,看孩子們摘果子和吃果子的情景;喜歡過路的人因被園子的美景吸引,而敲門進園參觀……

身處城市中,有這麼一小塊土地,隨心所欲地栽一些喜歡的植物,參加一些勞動。所謂半村半郭,大概就是這樣的吧?小院成老兩口的最愛,也是他們消耗體力的樂園,親近自然的寶地。

採訪成明富和馮賢珍時,不禁想到了前不久遇到的一位老人,他隨子女到城裡生活,最心馳神往的是:“田野生機盎然,頭上蝴蝶紛飛,腳下瓜果飄香。與三兩好友,在其間有說有笑。”

如若這位老人得知了成明富和馮賢珍的資訊,不知道該有多羡慕呢!

來源 咸甯日報記者:馬麗 通訊員:劉潔胡文文

也有樸實菜園

菜園在屋前

是馮賢珍的專屬地帶

馮賢珍介紹,他們老家在桂花鎮九壟村,後來因為成明富的工作原因,搬遷到長安社區。在老家時,家裡地多田多,種菜是她最大的愛好。到長安社區後,沒有了田地,無處種菜,馮賢珍有些失落。

成明富看在眼裡。2000年,他發現門前有塊空閒地,就與大畈村委會協商,將這塊地買下,專門給馮賢珍種菜。7年來,這幾十平米的地,被馮賢珍打理得井井有條。

當日,我們在菜地裡看到,裡面種著蘿蔔、菜薹、蒜苗等時令蔬菜。“有地種菜,心裡就踏實。”馮賢珍拿著鋤頭,一邊鬆土,一邊說,晚輩上學上班後,她在菜地裡悠閒地澆澆水,施施肥,每天看著撒下去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內心會升起一股濃濃的滿足感。

馮賢珍說,自從種了菜,他們家再也不用買蔬菜了。重要的是,每次從菜地裡摘了菜,炒菜時心情也更好。“種、摘、炒、吃,真是一條龍啊,沒有什麼比這更開心的了。”

老人稱,孫輩放假在家時,會陪她一起整理菜園,或者跑去跟她一起摘菜。在這個過程中,聽著孩子們講講學校的有趣事情,或者自己給孩子們講講往昔的故事和種菜的技巧,內心無比滿足。

“菜園和花園一樣,是我們老兩口的精神寄託和精神食糧。”馮賢珍滿臉幸福笑容地說,孩子們也十分支持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

花園為兩老增添了一份幸福

花園和菜園

是他們的開心園

成明富和馮賢珍

都如此說

在花園裡,種花、澆水、剪枝、扡插;在菜園裡,施肥、捉蟲、除草、採摘、澆水,每天他們要在園裡勞動三四十分鐘。他們說,這是他們親近大自然的方法之一。彎腰,蹲在地上,直起身,都是很自然的活動,帶著趣味的體力勞動。不自覺地放鬆了全身的筋骨,放鬆了腦筋,吸收了新鮮空氣。

馮賢珍說,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每天都有驚喜,這棵樹長花苞了,那棵苗發芽了。看著花開花落,葉綠葉黃,看著蔬果長勢喜人,蜂蝶穿梭其間,內心平靜而安詳。

馮賢珍年輕時,不小心從樓上摔了下來,脊椎被摔傷。因當年沒有休息好,隨著年事的增加,脊背漸漸變彎,如今已完全直不起來。

“很多和我情況相同的人都很自卑,不願意出門,怕別人笑話,但是我不怕。”馮賢珍說,內心的平靜安詳和晚輩的有出息,讓她不把別人的眼光當回事。

兩位老人很享受現在的生活。他們喜歡在園子裡勞作時,看著孫輩在身旁嬉戲打鬧;喜歡果實成熟後,看孩子們摘果子和吃果子的情景;喜歡過路的人因被園子的美景吸引,而敲門進園參觀……

身處城市中,有這麼一小塊土地,隨心所欲地栽一些喜歡的植物,參加一些勞動。所謂半村半郭,大概就是這樣的吧?小院成老兩口的最愛,也是他們消耗體力的樂園,親近自然的寶地。

採訪成明富和馮賢珍時,不禁想到了前不久遇到的一位老人,他隨子女到城裡生活,最心馳神往的是:“田野生機盎然,頭上蝴蝶紛飛,腳下瓜果飄香。與三兩好友,在其間有說有笑。”

如若這位老人得知了成明富和馮賢珍的資訊,不知道該有多羡慕呢!

來源 咸甯日報記者:馬麗 通訊員:劉潔胡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