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芳華》已逝,最該銘記的不是好人是否好報、善良要有底線,而是

文︱王永平

圖︱network

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最近炒得火熱,

我自然不能免俗,也貢獻了票房。

我認為,相比于張藝謀善做大場面、大場景、大抽象,我更喜歡馮小剛的講故事,環環相扣,娓娓道來,平淡中顯出哲理,輕鬆中透著詼諧,觀之輕鬆愉快,觀後引人深思。

儘管這部影片因為植入了太多那個時代的元素,稍嫌拉雜,緊湊感趣味性不足。

但針對那個特殊年代,一個特殊群體中不同人性演繹出的不同人生路徑,觀後同樣讓人感慨頗多,

唏噓不已。

不同的觀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也引起了各類自媒體刷屏般的大討論。

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或說是馮導他們的高明之處,討論得愈熱烈,大家興趣就愈大,票房收入就愈多。

當然,我喜歡看馮導的電影,也很敬佩他,那麼,這個影片,也說道說道吧。

所謂好報,是無愧於心地活著,無論貧富。

不少觀眾看後,得出這個結論:好人不一定有好報。甚至說,好人沒有好報!

那麼怎麼滴呢,看了這個電影,你就不做好人了?

很顯然,如果是這個主旨思想的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審查就過不了。

問題在“好報”上,什麼是“好報”?升了官,發了財,社會上有了地位,經濟上充裕富有,這就是好報嗎?

升了官還想升更大的官,發了財還想擁有更多,

就象影片中的陳燦,忙得疲憊不堪,連妻兒都難得見上一面。

如願嫁給華僑出國的林丁丁,奢靡慵懶的生活催生出一行屍走肉的胖大媽,叫蕭穗子、郝淑雯調侃起來,“這個時候,恐怕劉峰的假手也不願意抱她了。”

顯然,這不叫“好報”,也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其實,請看片尾獨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

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這已經交待的很清楚了。

做個好人,活得踏實無愧,活得安逸平靜,這就是有“好報”,跟貧富扯不上半點關係。

善良也要有底線。

筆者上大學期間,有個舍友,南方人,瘦弱單薄,弓腰駝背,班裡有些好事之人經常譏笑他、拿他尋開心,他總是尷尬笑過,不敢言聲。

我不參與這種事,甚至對他頗有同情,有時候也和他一起玩。

可是,他或許被欺得鬱悶透頂,有一次,竟當著同學的面對我惡語相向找發洩出路,想我中原大漢,班級每次角力比賽都排在前兩名,自然把他好好收拾了一頓,以後見面,對我尊敬討好之情溢於言表。

善良,是要有底線的。無限制善良下去,那就不是善良,甚至可能會為惡人找出路。

劉峰就是太過善良的人,幫助伙房逮豬、給丁丁煮麵條、髒活累活搶著幹,都是善意。

無原則地把軍校進修名額讓給別人,就過了,這讓他不僅失去了林丁丁(林丁丁追求的是擁有權勢財富的人,絕不是單純的一個好人,而上軍校是通過正當途徑讓自己擁有權勢的關鍵點),

也失去了更高標準塑造自己,從而讓善良的本性更豐厚發揮更大價值的機會。(當然,劉峰如果是抱著把那個討厭的圍著林丁丁照像的胡幹事支走從而自己獨獲芳心的心理的話,恐怕就不是善良,而是蠢了。)

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們應該擁有明辨善惡的能力和標準(良知),從而使個人意志符合“良知”,符合人心本有的價值自覺或價值判斷,就符合了人的道德實踐之大道。

有了良知這個標準的善良,才是真善良。

中庸之道才是人間正道。

影片中,蕭穗子是個高人(是片中第一人稱即獨白之人,創作者可能就是想通過她表達自己認知的)。

何小萍來報導,她幫著領衣服,僅僅是領衣服而已,給隊裡出黑板報,會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她也做好事,但低調安靜,適可而止,沒有劉峰那麼直接、張揚;大家譏笑何小萍,她旁觀不參與,自己的高幹身份從不外露。

就這樣,說話不多,規矩做事,一切都顯得那麼熨貼合適。

就連愛情,也處理得乾淨俐落,得知陳燦和小郝好上了,默默取回情書撕成碎片,讓那顆狂熱的少女的心隨黑夜星空飄揚而去,太知性了,太漂亮了!

任它時代變遷,芳華褪逝,她始終活得安靜從容,主持著讀書沙龍活動,顯得溫婉可人,獨立自信。

這樣的人,是始終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裡的人,是有著獨立思想和信念的人,是能把外界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的人,是真正能夠活出自己味道的人。

歸根到底,這樣的人,是深諳中庸之道的人。

這裡所說的中庸之道,不是世故、圓滑,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不是啥事不幹、混吃等喝。

所謂中庸,是謀劃決策合情合理、做人做事不走極端,是優化資源配置、尋求最佳方案的方式方法。

《易經》的核心精髓就是守中、執中、處中,“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過”和“不及”的平衡點。行動的“過”和“不及”都是“不吉”的。

小至家庭,大至國家,任何團體都會有矛盾乃至衝突,一言一行恪守中正之道是把好人生正確航向不被衝突所傷的正確途徑,大而言之,人人都執禮守信、走中正和諧之道,社會衝突也沒有理由發生了。

還有,林丁丁也有選擇被愛的權力,在那個非黑即白的時代,告發劉峰實現自保也是無奈之舉。陳燦是高幹子弟,性格外放、做事張揚並無大的過錯,下海做房地產更體現出乘勢而為勇於嘗試的能力和膽魄。

有人借題發揮,盡情貶低他人人性,劃分出人生層次等等,顯然也是“過”了,不符合中正之道。

畢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畢竟只是部影片,與其一味譴責別人,不如多汲取影片傳遞的正能量,立德從善,恪守中正,無論芳華綻放,或是芳華已逝,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王永平:鄭州市政府辦公廳,「青眼有加qyyjtcq」專欄作者。

善良也要有底線。

筆者上大學期間,有個舍友,南方人,瘦弱單薄,弓腰駝背,班裡有些好事之人經常譏笑他、拿他尋開心,他總是尷尬笑過,不敢言聲。

我不參與這種事,甚至對他頗有同情,有時候也和他一起玩。

可是,他或許被欺得鬱悶透頂,有一次,竟當著同學的面對我惡語相向找發洩出路,想我中原大漢,班級每次角力比賽都排在前兩名,自然把他好好收拾了一頓,以後見面,對我尊敬討好之情溢於言表。

善良,是要有底線的。無限制善良下去,那就不是善良,甚至可能會為惡人找出路。

劉峰就是太過善良的人,幫助伙房逮豬、給丁丁煮麵條、髒活累活搶著幹,都是善意。

無原則地把軍校進修名額讓給別人,就過了,這讓他不僅失去了林丁丁(林丁丁追求的是擁有權勢財富的人,絕不是單純的一個好人,而上軍校是通過正當途徑讓自己擁有權勢的關鍵點),

也失去了更高標準塑造自己,從而讓善良的本性更豐厚發揮更大價值的機會。(當然,劉峰如果是抱著把那個討厭的圍著林丁丁照像的胡幹事支走從而自己獨獲芳心的心理的話,恐怕就不是善良,而是蠢了。)

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們應該擁有明辨善惡的能力和標準(良知),從而使個人意志符合“良知”,符合人心本有的價值自覺或價值判斷,就符合了人的道德實踐之大道。

有了良知這個標準的善良,才是真善良。

中庸之道才是人間正道。

影片中,蕭穗子是個高人(是片中第一人稱即獨白之人,創作者可能就是想通過她表達自己認知的)。

何小萍來報導,她幫著領衣服,僅僅是領衣服而已,給隊裡出黑板報,會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她也做好事,但低調安靜,適可而止,沒有劉峰那麼直接、張揚;大家譏笑何小萍,她旁觀不參與,自己的高幹身份從不外露。

就這樣,說話不多,規矩做事,一切都顯得那麼熨貼合適。

就連愛情,也處理得乾淨俐落,得知陳燦和小郝好上了,默默取回情書撕成碎片,讓那顆狂熱的少女的心隨黑夜星空飄揚而去,太知性了,太漂亮了!

任它時代變遷,芳華褪逝,她始終活得安靜從容,主持著讀書沙龍活動,顯得溫婉可人,獨立自信。

這樣的人,是始終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裡的人,是有著獨立思想和信念的人,是能把外界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的人,是真正能夠活出自己味道的人。

歸根到底,這樣的人,是深諳中庸之道的人。

這裡所說的中庸之道,不是世故、圓滑,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不是啥事不幹、混吃等喝。

所謂中庸,是謀劃決策合情合理、做人做事不走極端,是優化資源配置、尋求最佳方案的方式方法。

《易經》的核心精髓就是守中、執中、處中,“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過”和“不及”的平衡點。行動的“過”和“不及”都是“不吉”的。

小至家庭,大至國家,任何團體都會有矛盾乃至衝突,一言一行恪守中正之道是把好人生正確航向不被衝突所傷的正確途徑,大而言之,人人都執禮守信、走中正和諧之道,社會衝突也沒有理由發生了。

還有,林丁丁也有選擇被愛的權力,在那個非黑即白的時代,告發劉峰實現自保也是無奈之舉。陳燦是高幹子弟,性格外放、做事張揚並無大的過錯,下海做房地產更體現出乘勢而為勇於嘗試的能力和膽魄。

有人借題發揮,盡情貶低他人人性,劃分出人生層次等等,顯然也是“過”了,不符合中正之道。

畢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畢竟只是部影片,與其一味譴責別人,不如多汲取影片傳遞的正能量,立德從善,恪守中正,無論芳華綻放,或是芳華已逝,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王永平:鄭州市政府辦公廳,「青眼有加qyyjtcq」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