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揚州幾百年來最強的一場商戰!參與商家眾多,結局卻悲壯慘烈……

綜合體越開越多,商戰硝煙在城市上空彌漫。

粵商、閩商、浙商、菲商……投資了那麼多綜合體,誰能一直門庭若市,誰又終將直面慘澹?

500年多前,各地商人也曾紛紛湧入揚州,投資食鹽生意,

幾大商幫上演了驚心動魄的商戰。

作為明清時期的“北上廣”,揚州也不相信眼淚。

商人明初開始湧入揚州,這裡有他們想要的硬通貨——鹽引:鹽業經營許可憑證。他們相信,有了它,可以很快賺到第一桶金。

鹽引可以轉手賺差價,也可以換成現貨鹽轉手賺差價,

總之,利潤高的嚇人。

作為商貿中心的另一面,大小商戰,商海浮沉,分分鐘上演。殘酷的商鬥,幾乎延續到了每一個角落。

1632年,明崇禎五年。

某一天一大早,城內運司衙門聚集了上百人,說是為娃上學的事抗議。這些人是城內知名大鹽商,說山西和陝西一帶的方言。

徽商花重金買通巡鹽禦史,讓朝廷允許在揚徽商的子弟都能就近入學、就近參加科舉考試。山陝鹽商表示不服。

在這之前,外地戶籍的商人中,只有陝西和山西商人的子女可以就近在揚州鹽運司官辦的“府學”就讀,並且每年只有幾個特批的科舉考試名額。

徽商等實力較弱的鹽商的子女必須回原籍,因此一直心裡不平衡。

據記載,此事震驚朝野,考慮到影響,

朝廷決定仍按照老辦法執行。徽商實力不夠,在爭鬥中失利,只能忍氣吞聲。

明末的這一次爭鬥,看似超出了商戰範圍,其實是多年商場恩怨的爆發。

山陝商人靠給邊疆駐軍運送糧食,換取了鹽引,還與朝廷有了往來,隨遷子女就近入學就是朝廷給的獎賞。

當時,鹽業管理實行以糧換鹽引。徽商的老家,人多耕地少,用糧食換鹽引這條路走不通,也就很難在鹽業生意上打開局面。

揚州市兩淮鹽業運營中心,陝西商人(秦商)是最早來揚的有影響力的商幫。

明朝初年,一幫陝西人在名叫李月峰的商人帶領下率先來到揚州。他們初到揚州就表現出了大手筆,不僅身帶了很多鹽引,還主動約見鹽業官員,好像很有來頭。

緊隨秦商之後,

山西商人(晉商)也湧入揚州。

山西人眼看相鄰的陝西人在揚州發了大財,紛紛效仿。當地缺糧,他們就利用人多的優勢,推車小車,到其他糧食產區收糧,再送到邊關換鹽引。

《明史》記載,明朝中前期,秦商與晉商的勢力相當強大。兩淮、兩浙地區的鹽引多為西商控制,占全國總鹽引的二分之一。

而徽州人有經商的傳統,生意也做得不錯,比如經營茶葉、山貨,文房四寶等,他們也想做高利潤的鹽業生意。

明弘治五年,徽商的機會來了。

一個名叫葉琪的朝廷重臣,建議改革鹽業管理制度,將 “開中制”改為“折色制”,即改成可以像過去一樣把糧運到邊疆換鹽引,也可以直接用銀子換鹽引。

葉琪祖籍安徽,提這樣的建議不免讓人猜測。徽商有沒有在背後運作,不得而知。但這筆賬已經記在了徽商頭上。

秦商與晉商有“秦晉之好”的傳統友誼,還是“半個老鄉”在他鄉相遇,來到揚州後,他們就開始聯手了,比如,建了山陝會館。

秦商與晉商的經濟實力,舉個例子:晉商中的亢家,買賣土地從不用尺量,直接以鞭為單位。讓人騎到馬上,馬鞭在馬屁股上抽一鞭,馬停在哪買到哪。

《揚州畫舫錄》中說,揚州曾有一個亢園,一兩裡路的地方,建了100多間房子。有傳說,瘦西湖曾是亢家後花園的一部分。

鹽業改革,讓秦商與晉商的資源優勢就沒有了。

隨後,有著地緣等優勢的徽商,報復式湧入揚州,爭搶鹽業市場;被打破壟斷優勢的西商,對徽商恨得咬牙切齒。

儘管秦商和晉商的實力有所削弱,但與徽商的較量,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如上面所說的就近入學之爭。

不過,到了明後期,秦商和晉商聯盟開始了分裂,各自尋找新的財富增長點。

揚州城的秦商中,一部分轉戰四川投資鹽井,一部分做起了其他生意;晉商,一部分也據後人分析,開轉做起茶葉等買賣。

明末的血雨腥風中,揚州城的秦商,選擇了反清複明,還參加了史可法在揚州抗擊清軍的戰鬥,因此損失慘重,一蹶不振;

晉商則順應歷史潮流,並借之前幫滿清貴族運送物資建立的關係,與大朝交好。據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後,封當時的八大晉商為“大內皇商”。

明末到清中期的商戰,成了晉商與徽商的對決。

到了清代中期,徽商已經將晉商和秦商甩在身後。

據記載,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中,徽商60家,秦商和晉商加起來10家。

徽商舊事重提,並由乾隆特批在揚州運學增加4個名額,允許徽商子弟就近入學。揚州城的晉商和秦商也抗議了,然並卵。

秦商為什麼很快在商戰中失敗?山陝商人為什麼會輸給徽州商人?

明清時代,有“陝棒槌、晉算盤”一話,意思是陝商個性耿直,晉商精於算計。後人分析,秦商在商業上敗走揚城,更像是性格悲劇。

比如,秦商賺到錢後不用於擴大經營,而是用於回老家買地、放高利貸等;秦商講商而優則仕,因此生意方面後繼乏人,但又不能像晉商那樣依靠朝廷做生意。

晉商,雖注重培養接班人從商,但在文化素養、與朝廷交際等方面遠不如徽商。據記載,晉商崇拜關羽,講誠信;徽商崇拜朱熹,強調條件允許的話,家族子弟一定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還有一種說法,將秦商與晉商在鹽業上輸給徽商,比成“農民進城”輸給了“儒商”。

其實,無論是秦商、晉商,還是徽商,幾代人創造的商業財富,很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乾隆三十三年的鹽引大案、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兩淮鹽業被戰爭封鎖了出路……此後,鹽業衰敗,揚州城的外地鹽商紛紛逃離。

朝廷後來進行了鹽業改革,也出現了其他在鹽市有影響力的商幫,但已經很難回到鼎盛時期了。

如今,

在東關街剪刀巷,

山陝會館難覓秦晉商幫聯手鹽市的蹤跡;

很多徽商大宅雖還健在,

但也難見關於這一場商戰的資訊了。

壹週刊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明弘治五年,徽商的機會來了。

一個名叫葉琪的朝廷重臣,建議改革鹽業管理制度,將 “開中制”改為“折色制”,即改成可以像過去一樣把糧運到邊疆換鹽引,也可以直接用銀子換鹽引。

葉琪祖籍安徽,提這樣的建議不免讓人猜測。徽商有沒有在背後運作,不得而知。但這筆賬已經記在了徽商頭上。

秦商與晉商有“秦晉之好”的傳統友誼,還是“半個老鄉”在他鄉相遇,來到揚州後,他們就開始聯手了,比如,建了山陝會館。

秦商與晉商的經濟實力,舉個例子:晉商中的亢家,買賣土地從不用尺量,直接以鞭為單位。讓人騎到馬上,馬鞭在馬屁股上抽一鞭,馬停在哪買到哪。

《揚州畫舫錄》中說,揚州曾有一個亢園,一兩裡路的地方,建了100多間房子。有傳說,瘦西湖曾是亢家後花園的一部分。

鹽業改革,讓秦商與晉商的資源優勢就沒有了。

隨後,有著地緣等優勢的徽商,報復式湧入揚州,爭搶鹽業市場;被打破壟斷優勢的西商,對徽商恨得咬牙切齒。

儘管秦商和晉商的實力有所削弱,但與徽商的較量,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如上面所說的就近入學之爭。

不過,到了明後期,秦商和晉商聯盟開始了分裂,各自尋找新的財富增長點。

揚州城的秦商中,一部分轉戰四川投資鹽井,一部分做起了其他生意;晉商,一部分也據後人分析,開轉做起茶葉等買賣。

明末的血雨腥風中,揚州城的秦商,選擇了反清複明,還參加了史可法在揚州抗擊清軍的戰鬥,因此損失慘重,一蹶不振;

晉商則順應歷史潮流,並借之前幫滿清貴族運送物資建立的關係,與大朝交好。據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後,封當時的八大晉商為“大內皇商”。

明末到清中期的商戰,成了晉商與徽商的對決。

到了清代中期,徽商已經將晉商和秦商甩在身後。

據記載,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中,徽商60家,秦商和晉商加起來10家。

徽商舊事重提,並由乾隆特批在揚州運學增加4個名額,允許徽商子弟就近入學。揚州城的晉商和秦商也抗議了,然並卵。

秦商為什麼很快在商戰中失敗?山陝商人為什麼會輸給徽州商人?

明清時代,有“陝棒槌、晉算盤”一話,意思是陝商個性耿直,晉商精於算計。後人分析,秦商在商業上敗走揚城,更像是性格悲劇。

比如,秦商賺到錢後不用於擴大經營,而是用於回老家買地、放高利貸等;秦商講商而優則仕,因此生意方面後繼乏人,但又不能像晉商那樣依靠朝廷做生意。

晉商,雖注重培養接班人從商,但在文化素養、與朝廷交際等方面遠不如徽商。據記載,晉商崇拜關羽,講誠信;徽商崇拜朱熹,強調條件允許的話,家族子弟一定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還有一種說法,將秦商與晉商在鹽業上輸給徽商,比成“農民進城”輸給了“儒商”。

其實,無論是秦商、晉商,還是徽商,幾代人創造的商業財富,很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乾隆三十三年的鹽引大案、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兩淮鹽業被戰爭封鎖了出路……此後,鹽業衰敗,揚州城的外地鹽商紛紛逃離。

朝廷後來進行了鹽業改革,也出現了其他在鹽市有影響力的商幫,但已經很難回到鼎盛時期了。

如今,

在東關街剪刀巷,

山陝會館難覓秦晉商幫聯手鹽市的蹤跡;

很多徽商大宅雖還健在,

但也難見關於這一場商戰的資訊了。

壹週刊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