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跨越生死的愛

不願意透露名字的王爺爺和郝奶奶。

“怕你孤單,所以就算死了,

我也要陪著你。”這是相濡以沫的丈夫對妻子的眷戀。

相識72年,結婚56年,他們就是對方的眼睛、耳朵和拐杖。如今,他們共同簽訂器官捐獻協定,相約去世後一起“泡池子”——

□本報記者 彭莉 文/圖

12月19日,兩位雙鬢斑白的老人相互攙扶著走進市紅十字會。這一天,他們想了卻心中夙願:簽訂人體器官捐獻協定,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愛心,造福後人。

他們是一對耄耋之年的夫婦,相識72年,

結婚56年,他們就是對方的眼睛、耳朵和拐杖……相約去世後一起“泡池子”,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院,用作醫學教學、科研。他們,就是不願意透露名字的王爺爺和郝奶奶。

志願捐獻遺體

愛心書寫別樣浪漫

“孩子們,這是我和你爸的心願,希望你們能夠支持。”19日上午,在全面瞭解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的相關流程後,82歲的郝奶奶撥通了兩個子女的電話,正式表達埋藏在心中多年的願望。

“什麼?捐獻遺體!你們是在開玩笑吧。”起初,因為心疼父母,郝奶奶的女兒並不同意這個想法。然而,人體器官捐獻要征得家人同意,才能更好開展,郝奶奶語氣堅定地給女兒講述其中的緣由。

原來,郝奶奶是一名從醫多年的醫生,用她的話說,自己的醫學知識就是從一具具志願捐獻的遺體上學到的,她很清楚遺體捐獻對醫學教學、科研的重要意義。“我們老了,不能像年輕時那樣擼起袖子作貢獻,

只能換種方式造福社會,提高醫學水準。”2013年,患有白內障、高血壓的郝奶奶立下遺囑,表示去世後要捐獻遺體。

郝奶奶的右眼因白內障失明,聽力也大不如前,王爺爺曾經患前列腺癌,樂觀的老兩口笑稱,自己就是對方的眼睛、耳朵和拐杖,誰也離不開誰。知道老伴想捐獻遺體的心願後,王爺爺擔心老伴以後會“孤單”,於是有了跟隨老伴一起捐獻遺體的念頭。

相識相知七十載

與醫結緣造福後人

“今年,是我們認識的第72年,結婚第56年。她有什麼心願,我都要陪她實現。”年過八旬,王爺爺依舊疼愛著自幼相識的妻子。

1945年,還是孩子的王爺爺和郝奶奶,分別跟隨家人離開河北和山西的老家,在陝西西安相遇,同住在一個院子裡,埋下了緣分的種子。後來,因各自求學、工作,他們失去聯繫。1960年,在雙方父母的促成下,兩人互通書信,重新建立了聯繫,

很快結出愛情的花朵,並於次年結婚。

1969年,王爺爺響應號召,獨自赴攀枝花投身三線建設,成為攀鋼的一名工程師。放心不下丈夫,郝奶奶于1970年來到攀枝花,學醫的她,始終戰鬥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

紮根攀枝花的40多年裡,兩人早已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放不下這裡的“戰友”,更忘不了這裡的陽光。退休多年,兩人養成了每天5點過起床,一起鍛練身體、翻看報紙、借閱書籍的習慣。深深熱愛醫學的郝奶奶,始終沒有忘記去世後捐獻遺體的心願。近兩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這個願望也越來越強烈。

老兩口四處打聽,終於找到攀枝花市紅十字會,了卻心中夙願。“這樣多好,我們離開人世後一起‘泡池子’,還能為社會作貢獻!”爭取到子女的同意後,兩位老人莊重地填寫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一筆一畫書寫他們的愛心和愛戀。

深深熱愛醫學的郝奶奶,始終沒有忘記去世後捐獻遺體的心願。近兩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這個願望也越來越強烈。

老兩口四處打聽,終於找到攀枝花市紅十字會,了卻心中夙願。“這樣多好,我們離開人世後一起‘泡池子’,還能為社會作貢獻!”爭取到子女的同意後,兩位老人莊重地填寫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一筆一畫書寫他們的愛心和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