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系養娃”如何修煉?“最強大腦”評委魏坤琳:科學+放鬆

金羊網記者 付怡

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佛系”一詞刷屏?佛系工作、佛系健身、佛系打車……仿佛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能與佛系掛鉤。當“佛系”蔓延到家長圈子裡,有父母則打趣自己是“佛系養娃”:娃怎麼樣都行,

要哭要鬧隨他去,不想吃飯?餓了自然就吃了……諸如此類的淡定態度,與前一段時間引起議論的“小學生報了十幾個興趣”所展現的家長的急切和焦慮形成了鮮明對比。

“佛系”媽媽:不能要求他們一夜之間長大

朋友圈裡的“佛系養娃”派這樣形容自己:“一切孩子帶來的煩惱,皆是虛妄。種種謠言,過眼雲煙。情商智商,不過夢幻泡影。任由娃兒哭鬧,菩提靜靜吃瓜。

自在養娃,歡喜元如。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會心一笑之後,父母卻仍有疑問:誰能做到呢?

2歲男孩的媽媽小茶和記者分享了她“佛系養娃”的理念:“首先要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他是他,我是我,我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所以她從不會對兒子說:你怎麼怎樣,所以媽媽很生氣。小茶認為,生氣是自己的事,應當自己解決;同樣的,孩子的情緒也是孩子的事,哭鬧的話就讓他哭鬧一會。

“他在成長,也在學習,能夠慢慢消化自己的情緒。”

在應對孩子的情緒方面,小茶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著急,慢慢來。“不能要求他們一夜之間長大,要耐心等待耐心觀察。”

焦慮媽媽:教育焦慮已滲透到孩子一代

而當下家長最焦慮的,除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之外,無疑就是學習了。此前,一篇小學生作文走紅網路,這篇名為《煩惱的事》的作文裡提到自己一周要上十幾個興趣班,

作者:“感覺自己的人生受到了限制”,“成績只有中上等”。誠然,興趣班、輔導課等已成為多數中小學生的標配。實際上,很多興趣班並不是家長逼迫孩子報的,而是孩子自己的興趣。

劉女士的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暑假裡報了籃球課、英語課、鋼琴課,參加了夏令營。開學後,英語課和鋼琴課沒停,又報了奧數班。“她喜歡英語和鋼琴,是自己願意去上的。奧數班是班上有同學報了,

她也一起報了。”劉女士認為,不光是家長,孩子之間現在也有種相互比較的焦慮。“教育焦慮已經開始從家長滲透到了孩子。”

小茶的兒子僅2歲,還不需要面對上學後的競爭。她表示,自己也想過孩子上學以後要怎麼應對。目前而言,她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應當是他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不是我。我的角色就是在他成功時多鼓勵,失敗時多支持。孩子越長大,

他就要承擔越多,相應的,我就應該承擔得更少。”

與小茶相似的,還有呂女士,面對當下的早教熱,選園熱,她倒是十分淡定無所謂。她帶著兩歲半的女兒試聽了幾家早教課,覺得有點“扯”,一家也沒報。“幼稚園能上到社區裡的就不錯了,其他沒想那麼多。”看到網上出現的新詞“佛系育兒”,呂女士笑著說:“這不就是我麼。”

專家:不要預測未來,培養通用能力

有家長向記者表示,其實自己很羡慕那些心態淡定、能夠正視自己與孩子之間關係的家長;另一方面,卻割捨不下對孩子的擔心:別的孩子都報班、別的孩子這也會那也會,我的孩子以後怎麼競爭?這種心態如何調整?

“佛系養娃”在日前舉辦的卓越教育20周年慶上,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和“最強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對於報十幾個興趣班的話題,吳穎民表示:“作為學生,完成校內的學習任務是必須的、首要的。”當學有餘力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同時他認為,目前學校對於學生的課外活動重視程度普遍不夠,這也給校外教育機構提供了生存發展的空間。

吳穎民支援教育方式應當更加多元化,包括美學、科學、體育、傳統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讓學生得到接觸,為他們盡可能多的提供興趣觸發點,積極運用創新的課堂形式。“不過報十幾門興趣班我覺得還是過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

十幾門興趣班是不是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對此,魏坤琳和吳穎民持不同的觀點。“有時候,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還是應該回歸到以孩子為本位,先問孩子能否承受,孩子喜歡、孩子覺得可以,那麼就沒有問題。”

作為許多“最強大腦”的科學判官,魏坤琳見證了許多天才少年的誕生和成長。魏坤琳告訴記者,在這些天才少年身上,除了天賦,更重要的是充分保持了個性化優勢的發揮,以及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基礎。“天才少年有一定的先天基礎,但更多的發展是在後天。”

而魏坤琳教育自己孩子的態度則顯得更為“佛系”。他表示,現在家長的功利心都比較強,讓孩子學習個什麼總想有個結果,總想為成績或升學帶去好處。“其實你不需要這麼去想。也不需要去想他到底適合什麼或喜歡什麼,也不要去預測未來什麼是熱門的,因為我們預測未來還沒有他們預測得好,有的孩子大學進去的時候是熱門專業,出來的時候,這專業甚至都有可能沒有了,變成冷門專業,這樣的情況,你還怎麼預測未來?還不如培養他一些通用能力,讓他自己找他的興趣,他們會比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家長幫他們規劃未來本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我的基本觀點,科學、放鬆,就好了。”

卻割捨不下對孩子的擔心:別的孩子都報班、別的孩子這也會那也會,我的孩子以後怎麼競爭?這種心態如何調整?

“佛系養娃”在日前舉辦的卓越教育20周年慶上,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和“最強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對於報十幾個興趣班的話題,吳穎民表示:“作為學生,完成校內的學習任務是必須的、首要的。”當學有餘力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同時他認為,目前學校對於學生的課外活動重視程度普遍不夠,這也給校外教育機構提供了生存發展的空間。

吳穎民支援教育方式應當更加多元化,包括美學、科學、體育、傳統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讓學生得到接觸,為他們盡可能多的提供興趣觸發點,積極運用創新的課堂形式。“不過報十幾門興趣班我覺得還是過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

十幾門興趣班是不是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對此,魏坤琳和吳穎民持不同的觀點。“有時候,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還是應該回歸到以孩子為本位,先問孩子能否承受,孩子喜歡、孩子覺得可以,那麼就沒有問題。”

作為許多“最強大腦”的科學判官,魏坤琳見證了許多天才少年的誕生和成長。魏坤琳告訴記者,在這些天才少年身上,除了天賦,更重要的是充分保持了個性化優勢的發揮,以及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基礎。“天才少年有一定的先天基礎,但更多的發展是在後天。”

而魏坤琳教育自己孩子的態度則顯得更為“佛系”。他表示,現在家長的功利心都比較強,讓孩子學習個什麼總想有個結果,總想為成績或升學帶去好處。“其實你不需要這麼去想。也不需要去想他到底適合什麼或喜歡什麼,也不要去預測未來什麼是熱門的,因為我們預測未來還沒有他們預測得好,有的孩子大學進去的時候是熱門專業,出來的時候,這專業甚至都有可能沒有了,變成冷門專業,這樣的情況,你還怎麼預測未來?還不如培養他一些通用能力,讓他自己找他的興趣,他們會比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家長幫他們規劃未來本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我的基本觀點,科學、放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