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楊麗萍的孔雀舞與傳統孔雀舞有何區別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靈動輕盈、踏歌而行,舞者將自己的靈魂與孔雀的形態高度結合,跳出了讓世人驚豔的孔雀舞。

有待點評:

要達到雀人合一的境界,

方稱之為藝術家

——有待,有所為,方有所待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傑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後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傣族的歷史悠久,從西元1世紀,漢武帝開發西南後就與內地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來。東漢時,傣族首領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樂舞、魔術、雜技者到洛陽獻藝。由此可見,傣族的樂舞文化早在兩千年前已有相當高的水準。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聖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徵。孔雀舞更是傣族人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壩區,

幾乎月月有“擺”(節日),年年有歌舞。

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間就已經流傳著許多有關孔雀舞的優美傳說,民間在"趕擺"、過節以及各種喜慶日子裡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據各種傳說編成的。

據說,在很古老的時候,孔雀的羽毛並非像現在這樣五光十色,

也沒有那美麗的“圓眼”羽翎。只因它馴良、溫順而被人喜愛。一次,在當地舉行小乘教“擺帕拉”宗教節日慶典時,聽說佛祖為此下凡此地。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誠的信徒們紛紛趕到寺院,把佛祖圍得水泄不通。

有一隻棲息在遙遠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後,急忙趕往寺廟可惜已經過遲無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團團打轉。

孔雀的虔誠之心被佛祖察覺後,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這束神力無比的佛光,只落在了來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時綴上了鑲有金圈的"圓眼"紋圖案,成為現在人們所見到的樣子。

在佛祖離去時,特意叮囑孔雀:在明年的"擺帕拉"節時再見。

從此以後,每當"擺帕拉"節,佛祖釋迦牟尼便會高坐於蓮花寶座上,接受人們朝拜之後,觀看從天柱山趕來的孔雀向佛祖獻演的孔雀舞。

同時,孔雀也將向人們展現佛祖賜予它羽毛的異彩。從此後,每當宗教節日和年節慶典,人們為了賧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間傳統的孔雀舞。

孔雀作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點陣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

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抖翹、亮翅、點水、歇枝、開屏、飛翔等等。

孔雀舞的語彙也是非常豐富的,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真是千姿百態。如手上的動作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攤掌立掌手、一七位按掌手,等等。手勢可用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

腳下的動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點步、頓錯步,還有很多的抬前、旁、後曲腿等優美的典雅舞姿。

肩部往往配合手腳用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聳肩等等。豐富的舞蹈語彙,描繪出孔雀的活潑、靈利、美麗。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

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準與鼓手的演奏關係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準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

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非遺科普

孔雀舞代表者楊麗萍的經歷

楊麗萍,1958年生於雲南,是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6年,她憑獨舞《雀之靈》榮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一炮而紅。對於她本人來說,孔雀之靈已經與她自身融合在一起了。留著長長指甲,一生無子,至今依舊纖細空靈,或許她就是為孔雀舞而生。

孔雀作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點陣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

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抖翹、亮翅、點水、歇枝、開屏、飛翔等等。

孔雀舞的語彙也是非常豐富的,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真是千姿百態。如手上的動作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攤掌立掌手、一七位按掌手,等等。手勢可用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

腳下的動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點步、頓錯步,還有很多的抬前、旁、後曲腿等優美的典雅舞姿。

肩部往往配合手腳用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聳肩等等。豐富的舞蹈語彙,描繪出孔雀的活潑、靈利、美麗。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

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準與鼓手的演奏關係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準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

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非遺科普

孔雀舞代表者楊麗萍的經歷

楊麗萍,1958年生於雲南,是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6年,她憑獨舞《雀之靈》榮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一炮而紅。對於她本人來說,孔雀之靈已經與她自身融合在一起了。留著長長指甲,一生無子,至今依舊纖細空靈,或許她就是為孔雀舞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