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平之戰,趙括替廉頗背了千年的黑鍋,”紙上談兵“純屬無稽之談

長平之戰,趙括替廉頗背了千年的黑鍋,”紙上談兵“純屬無稽之談。

文|劉叔叔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戰爭,那是一段極具悲劇性的、波瀾壯闊的但是又具有轉折性的歷史。

秦與趙的長平之戰相持了三年,最終趙軍落敗,五十萬趙國將士的生命也被坑殺了,從此趙國由盛轉衰而秦國達到了鼎盛,但是歷史卻把這樣的責任推到了趙括身上。但其實我們正視這段歷史時會看到,趙括是一個這樣一個以身殉國的忠勇軍人,被釘在這樣一根恥辱棍上是極不公平的,而且還是一位難得的帥才。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並不是偶然的結果,必有其內在原因。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大家都懂。當我們在給趙括定罪的時候,必然要先瞭解這場戰役的前因後果。戰爭前期趙國大將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爸爸,當時已經死了。藺相如病重,趙王只好派出廉頗擔任主帥。廉頗雖然是趙國的大名將,

但他善於平原野戰而不適合在上黨這樣的山地作戰,再加上初戰失利,上黨淪陷。因此廉頗引軍長平,所以採取了以守為攻的策略,想和秦國打消耗戰。這簡直是錯上加錯,秦國很快疏通了管道,改從從水路運糧,後勤因此比趙國更快。這一戰就打了兩年,到最後趙國連糧食都沒了。

與此同時,秦軍不斷騷擾趙國糧道,趙國在外交上也更加被動,導致趙國陷入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局面,規模巨大的戰爭對秦國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秦昭公想與趙進行決戰,在趙國散佈謠言說秦國最擔心的其實是趙括將軍。再加上趙孝成王剛即位不久,急於證明自己。所以就讓趙括為主將,換下了廉頗。趙國與秦國之間長期的消耗戰,而且後來趙國突然增兵近五十萬,

在物資、軍隊、軍械上的重大損耗,給趙國更大的負擔。所以廉頗不再擔任主將其實是個必然結果。

此時,趙括作為長平之戰的重要人物出場了。因為趙括最擅長的就是進攻戰,所以當趙國政治群體看到廉頗的消耗戰並沒有給趙國帶來意想中的勝利之時,

他們就果斷地換上了趙括,希望以另外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重新改變戰爭形勢。然而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臨陣換將給主帥和戰士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以及當時已經完全形成的對壘戰形勢,秦軍氣勢大盛,趙國卻在強大的消耗戰面前早已氣勢漸短,戰爭形勢早已形成定局,豈是一個趙括就能改變的!趙括入主趙軍,已先輸一籌,這並不是趙括的錯。這樣的形勢,使趙括入主長平後,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進攻。趙國不能再繼續消耗,需要儘快結束戰爭,守不得,退不得,所以只能選擇主動進攻。

趙括擔任主將之後,不再繼承廉頗死守的策略。而是選擇了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進攻秦軍。當時的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但秦軍箭如飛蝗趙括壯烈犧牲。最後白起詐降坑傻了四十余萬趙兵,長平之戰也就此結束了,但這也不能說明趙括的能力不行,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隊主要是騎兵,所以選擇通過騎兵突擊其實並沒有錯,比起廉頗的等死其實是個更好的選擇。

但是很多人沒想到的一點是,當時趙括接手部隊的時候,正是士氣低落的的時候,面對的是“人屠”白起,還有兩倍於自己的敵軍,以及比趙國強大得多的秦國國力, 所以打了敗仗其實是在情理之中的,說不上是歷史的必然,不過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長平之戰趙國輸了的結果上,趙括可以說有責任,但如果說整個責任都是他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而且趙括還算是條漢子,在最危急的時刻敢於帶隊衝鋒,只是運氣實在太差了,弓箭不長眼,被射殺了,否則一旦沖出去了,那崩潰的恐怕就是秦軍了,長平之戰的結果就要另說了。無論怎麼說,趙括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後人對他的評價可以說並沒能從場景帶入這個角度去評價。

尤其是九月份以後,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出現了為爭奪食物而自相殘殺的現象。趙括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最後決定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但不幸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被白起詐降。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不到200個士兵回趙國報信。整個趙國上下全部都震驚了。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就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也只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並且把晉鄙殺了,圍魏救趙,大敗秦軍于邯鄲,趙國才得以逃過一劫。

其實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戰略上的失誤,當時的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的發展毫不在意,一直認為秦國不敢這麼快的與其開戰,所以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才開始察覺到秦國的野心,匆忙應戰,在長平之戰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不和秦軍鋒芒硬拼,但是趙國論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都弱于秦國,秦國擁有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儼然可以支撐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是趙國雖然地廣,但是卻缺少產糧地,後勤很容易出問題,甚至都不足以支撐四十多萬大軍,雖然廉頗這樣做只是儘量拖延,打消耗戰,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想以此來讓秦軍疲憊。所以趙國本身的實力其實才是其最大的硬傷。

這並不是趙括的錯。這樣的形勢,使趙括入主長平後,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進攻。趙國不能再繼續消耗,需要儘快結束戰爭,守不得,退不得,所以只能選擇主動進攻。

趙括擔任主將之後,不再繼承廉頗死守的策略。而是選擇了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進攻秦軍。當時的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但秦軍箭如飛蝗趙括壯烈犧牲。最後白起詐降坑傻了四十余萬趙兵,長平之戰也就此結束了,但這也不能說明趙括的能力不行,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隊主要是騎兵,所以選擇通過騎兵突擊其實並沒有錯,比起廉頗的等死其實是個更好的選擇。

但是很多人沒想到的一點是,當時趙括接手部隊的時候,正是士氣低落的的時候,面對的是“人屠”白起,還有兩倍於自己的敵軍,以及比趙國強大得多的秦國國力, 所以打了敗仗其實是在情理之中的,說不上是歷史的必然,不過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長平之戰趙國輸了的結果上,趙括可以說有責任,但如果說整個責任都是他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而且趙括還算是條漢子,在最危急的時刻敢於帶隊衝鋒,只是運氣實在太差了,弓箭不長眼,被射殺了,否則一旦沖出去了,那崩潰的恐怕就是秦軍了,長平之戰的結果就要另說了。無論怎麼說,趙括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後人對他的評價可以說並沒能從場景帶入這個角度去評價。

尤其是九月份以後,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出現了為爭奪食物而自相殘殺的現象。趙括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最後決定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但不幸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被白起詐降。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不到200個士兵回趙國報信。整個趙國上下全部都震驚了。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就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也只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並且把晉鄙殺了,圍魏救趙,大敗秦軍于邯鄲,趙國才得以逃過一劫。

其實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戰略上的失誤,當時的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的發展毫不在意,一直認為秦國不敢這麼快的與其開戰,所以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才開始察覺到秦國的野心,匆忙應戰,在長平之戰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不和秦軍鋒芒硬拼,但是趙國論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都弱于秦國,秦國擁有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儼然可以支撐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是趙國雖然地廣,但是卻缺少產糧地,後勤很容易出問題,甚至都不足以支撐四十多萬大軍,雖然廉頗這樣做只是儘量拖延,打消耗戰,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想以此來讓秦軍疲憊。所以趙國本身的實力其實才是其最大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