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終盤點!2017年動力電池產業重磅政策匯總!

2017是動力電池產業進階的一年,是質與量的齊頭並進的一年,是產業的持續整合的一年。但市場競爭同樣激烈,產業的發展依然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

2017年臨近尾聲之際,我們回顧一下今年與動力電池產業相關的各項重大政策及通知。

四部委聯合印發《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2017年3月1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了《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為整合我國汽車動力電池行業,

提升並加快其發展水準提出了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及明確的目標。

發展方向:持續提升現有產品的性能品質和安全性,進一步降低成本,2018年前保障高品質動力電池供應;大力推進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發和產業化,2020年實現大規模應用;著力加強新體系動力電池基礎研究,2025年實現技術變革和開發測試。

主要目標:

①產品性能大幅提升。到2020年,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超過300瓦時/公斤;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瓦時/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

使用環境達-30℃到55℃,具備3C充電能力。到2025年,新體系動力電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單體比能量達500瓦時/公斤。

②產業規模合理有序發展。到2020年,動力電池行業總產能超過1000億瓦時,形成產銷規模在400億瓦時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具化的數字要求,一方面將引導動力電池行業越來越規範;另一方面,也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提升技術能力的重要依據。

四項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新標發佈

①2017年5月12日,《GB/T 33598-2017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拆解規範》正式出臺,這是由工信部提出的國內首個關於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國家標準,明確指出回收拆解企業應具有相關資質,進一步保證了動力電池安全、環保、高效的回收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該標準已於12月1日起正式實施了。

②2017年8月4日,《GB/T 34013-2017 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下稱“《規格尺寸標準》”)、《GB/T 34014-2017 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GB/T 34015-2017 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餘能檢測》三項動力電池標準正式發佈。

三項新標將於2018年2月1日正式實施。

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一直是阻礙動力電池產業鏈迴圈健康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亟需終結以往簡單粗暴的回收利用狀態,建立一套完整規範化的行業標準體系,從而推動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健康有效的發展。而隨著較為完善的國標體系構建,

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無序狀態有望改變。值得一提的是,《規格尺寸標準》的制定,說明我國動力電池的標準意識正在逐步增強,正在逐漸拿回關鍵零部件標準的話語權。

值得注意的是,鋰電大資料瞭解到,相關部門透露,為更好的適應並跟上新能源電池行業的發展,《規格尺寸標準》以後每1-2年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外商投資解禁

2017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佈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行)》(下稱“《目錄》”),解除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限制以及取消汽車電子和動力電池的股比限制。自2017年7月28日起施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同時廢止。

《目錄》取消了動力電池領域的准入限制,對於自主品牌來說,競爭對手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

鋰電池材料行業迎來變革

2017年9月12日,工信部發佈《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2017年版)》(以下簡稱《目錄》)。

鋰電大資料梳理發現,其中涉及新能源領域的新材料共有5項,包括高性能鋰電池隔膜、鎳鈷錳酸鋰三元材料、負極材料、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材料和石墨烯薄膜。

新材料的要求發佈,對於鋰電池材料行業來說,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而近年鋰電池四大材料的市場表現也是各有千秋,正極材料商賺得最多,負極材料企業表現也不錯,而電解液和隔膜企業板塊表現則略顯遜色(詳情點擊:《鋰電電解液格局:中企市場份額大增 巴斯夫、宇部在華巨額虧損》)。

雙積分政策正式落地

9月28日,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公佈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其中規定:

①《辦法》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對傳統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產量或者進口量不滿3萬輛的乘用車企業,不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到3萬輛以上的,從2019年度開始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產生的新能源汽車正積分可以等額結轉一年。)。

②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

③2021年度及以後年度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由工業和資訊化部另行公佈。

相比于原徵求意見稿,正式出臺的檔作出了不少調整,首先,積分門檻降到3萬輛;其次,細化積分測算和管理,積分可以合併考核;第三,雖然《辦法》從2018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但2018年只鼓勵不考核,車企可以暫時放心,與此同時,2019年的積分可以結轉,等於又延緩一年,然而2019年和2020年的積分要求不變,一年內要達到10%,仍然任務艱巨。

《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名單陸續發佈

2017年4月17日,工信部公佈符合《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天津力神、寧德時代等8家企業正式通過;2017年12月12日,工信部發佈公告,將擬公告符合《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第二批)予以公示。公告顯示,包括國能、中信國安盟固利、貝特瑞、中航鋰電、多氟多、欣旺達等18家企業入選。

點擊查看:《深度|工信部第二批《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入圍名單釋放出哪些信號?》

鋰電設備入選2017年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指導目錄

2017年12月15日,工信部公示《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7年版)》(下稱“《指導目錄》”),其中有8台(套)鋰離子電池生產裝備入選。

《指導目錄》對鋰電池生產設備的相關指標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對加強鋰電池生產設備行業管理,推動鋰電池生產設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有積極意義。

總結:2017年出臺的這些政策及通知對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要求更加具體、更加嚴格,也更加系統化了。政策標準化將加速推動動力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對於推動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的規範化發展、提高產品品質、提升整個行業的內在競爭力也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目前牽動著所有動力電池企業的心的政策當屬2018年的補貼政策,到底補貼會退坡到何種程度?企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給企業的重大考驗。

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佈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行)》(下稱“《目錄》”),解除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限制以及取消汽車電子和動力電池的股比限制。自2017年7月28日起施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同時廢止。

《目錄》取消了動力電池領域的准入限制,對於自主品牌來說,競爭對手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

鋰電池材料行業迎來變革

2017年9月12日,工信部發佈《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2017年版)》(以下簡稱《目錄》)。

鋰電大資料梳理發現,其中涉及新能源領域的新材料共有5項,包括高性能鋰電池隔膜、鎳鈷錳酸鋰三元材料、負極材料、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材料和石墨烯薄膜。

新材料的要求發佈,對於鋰電池材料行業來說,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而近年鋰電池四大材料的市場表現也是各有千秋,正極材料商賺得最多,負極材料企業表現也不錯,而電解液和隔膜企業板塊表現則略顯遜色(詳情點擊:《鋰電電解液格局:中企市場份額大增 巴斯夫、宇部在華巨額虧損》)。

雙積分政策正式落地

9月28日,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公佈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其中規定:

①《辦法》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對傳統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產量或者進口量不滿3萬輛的乘用車企業,不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到3萬輛以上的,從2019年度開始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產生的新能源汽車正積分可以等額結轉一年。)。

②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

③2021年度及以後年度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由工業和資訊化部另行公佈。

相比于原徵求意見稿,正式出臺的檔作出了不少調整,首先,積分門檻降到3萬輛;其次,細化積分測算和管理,積分可以合併考核;第三,雖然《辦法》從2018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但2018年只鼓勵不考核,車企可以暫時放心,與此同時,2019年的積分可以結轉,等於又延緩一年,然而2019年和2020年的積分要求不變,一年內要達到10%,仍然任務艱巨。

《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名單陸續發佈

2017年4月17日,工信部公佈符合《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天津力神、寧德時代等8家企業正式通過;2017年12月12日,工信部發佈公告,將擬公告符合《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第二批)予以公示。公告顯示,包括國能、中信國安盟固利、貝特瑞、中航鋰電、多氟多、欣旺達等18家企業入選。

點擊查看:《深度|工信部第二批《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入圍名單釋放出哪些信號?》

鋰電設備入選2017年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指導目錄

2017年12月15日,工信部公示《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7年版)》(下稱“《指導目錄》”),其中有8台(套)鋰離子電池生產裝備入選。

《指導目錄》對鋰電池生產設備的相關指標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對加強鋰電池生產設備行業管理,推動鋰電池生產設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有積極意義。

總結:2017年出臺的這些政策及通知對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要求更加具體、更加嚴格,也更加系統化了。政策標準化將加速推動動力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對於推動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的規範化發展、提高產品品質、提升整個行業的內在競爭力也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目前牽動著所有動力電池企業的心的政策當屬2018年的補貼政策,到底補貼會退坡到何種程度?企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給企業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