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將是中國經濟增長品質元年?看看專家們怎麼說?

2017年,世界銀行已三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這與中國近年來落實新發展理念,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大關係。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達到7.1%。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新時代、新經濟,中共十九大是一個劃分線。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找准方向、抓到點子,才能讓各種措施更加有效。

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多位中國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從保險、稅收、財政、貨幣、國企改革、宏觀經濟等方面對中共十九大後的中國經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8年中國經濟如何增長?如何摒棄趕超型經濟模式?財政赤字率底線是什麼?盡在本文展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 高培勇 (崔楠 攝)

財政:3%的赤字率不能破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在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表示,

中國應該守住3%的財政赤字率底線,“今年不能突破,明年更不能突破”。

高培勇將今天中國宏觀經濟所處環境的變化概括為四個方面:經濟形勢面臨的主要矛盾為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分析視角必須由週期性和總量性因素向結構性延伸;經濟發展目標從高速增長轉為高品質發展;政策主線從更多立足於需求側,追求短期穩定向提高供給品質,

優化供給結構轉變;施策機制從瞄準短期安排向推進改革,以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轉變。

“今天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過去單純致力於需求總量擴張的積極財政政策大不相同”,高培勇表示,必須站在供給側和結構性調整的角度去理解。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 (崔楠 攝)

改革: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表示,十九大之後的中國經濟,核心是要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問題導向,必須要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真正地為市場主體創造一個有利於其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市場環境。”

徐忠認為,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這是在開放經濟下的轉型。在全球開放經濟下,中國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就要為企業創造更便利的營商環境,要降低企業生產要素成本、經營成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從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會議是問題導向性的”,徐忠說,中國在重點領域的改革還將持續深化。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副局長 尹義省(崔楠 攝)

國企:改革政策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中國國企改革重點難點問題取得突破,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復,中國國企改革政策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副局長尹義省在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下決心和力度推進國企改革,尹義省將取得的成果總結為四個方面。

一是國企改革全面深化,公司制改制提速。尹義省表示,央企集團層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批復完畢,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得到完善;混和所有制改革正積極穩妥實施,央企中已開展“混改”的企業戶數達到68.9%。此外,他還透露,截至11月底,央企累計減少法人戶數7656戶,達到14.67%。

二是國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實施。中共十八大以來,截至2016年底,央企累計投入研發經費1.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全國研發經費的四分之一。出現一批類似國產大型客機C919、港珠澳大橋、北斗系統等突破的創新工程。

三是國資監管體系完善,針對性增強。以管資本為主加快推進職能轉變,國資委調整內設機構,完善制度體系,加強出資人監管,並改進和加強外派監事會監督。

四是中共對國企的領導加強。尹義省透露,目前已有82家央企和30個省級國資委建立黨建考核機制,並已完成對央企巡視全覆蓋。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預測部主任 祝寶良( 崔楠 攝)

預測:2018年是中國經濟增長品質元年

2018年是中國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元年,中國經濟要更多的從經濟品質上下功夫,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在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表示,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核心是改革。

“不要過多地去關注增長速度,這是一個非常重大地改變”,祝寶良認為,按照這個改變,中國經濟明年強調四個“嚴”:

第一,金融一定要嚴監管,金融嚴監管與金融貨幣政策相互配合,防範流動性風險;第二,地方政府的舉債要嚴管控,地方舉債要“堵後門、開前門”,允許地方政府發一些債;第三,房地產的嚴調控,要加強房地產長效機制,短期內還要嚴格調控;第四,環境保護的標準嚴,環境保護一定要嚴格執行各項環保的政策。

祝寶良預測,與今年相比,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年會有所放緩,投資會有所放緩,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然存在,消費增長比較穩定,價格水準可能會進一步推升。

國際金融論壇(IFF)副主席、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 周延禮(崔楠 攝)

保險:數字經濟與保險科技

“保險+科技”是保險業發展的未來,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年會時表示,將推進保險行業轉型升級。

目前,科技與保險的結合已愈加緊密。截至2016年底,中國保險行業有76%的保險公司通過自建網站、移動APP、與協力廠商平臺合作等不同方式開展了互聯網保險業務。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亦不斷應用於保險產品。

“協力廠商平臺和科技公司依靠保險科技優勢已打造起多元化保險生態圈,保險科技滲透率正不斷提高。”周延禮透露,2012到2016年,中國互聯網保費收入從10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299億元,增長約20.7倍,這一跳躍式增長反映了保險科技對保險業在銷售領域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也是保險業動能轉換的結果。

周延禮分析說,“保險+科技”為保險業發展,特別是服務水準提高帶來了重大機遇。隨著保險監管大資料平臺建立起來,監管方可以掌握保險機構行為,從而提高監管時效性,逐步實現動態監管,並帶動保險業服務社會能力水準提高。

在周延禮看來,“保險+科技”還將助推保險業轉型發展,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他認為,保險科技將成為今後保險業轉型發展的核心環節,在保險定價、風險管控等環節中發揮積極作用。未來,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還將為保險業提供更多標準化服務,促進保險消費者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不斷提高。

“數字經濟為保險業重塑行業提供了難得機遇。”周延禮強調,未來只有把“保險+科技”應用好,利用保險科技拉動保險業轉型升級,才能提高行業競爭力。為此,相關方面要更加重視防範風險,在數位智慧化監管體系建設、資訊基礎設施風險監管等方面加大投入。

作者:王慶凱

編輯:楊佳欣

“從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會議是問題導向性的”,徐忠說,中國在重點領域的改革還將持續深化。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副局長 尹義省(崔楠 攝)

國企:改革政策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中國國企改革重點難點問題取得突破,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復,中國國企改革政策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副局長尹義省在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下決心和力度推進國企改革,尹義省將取得的成果總結為四個方面。

一是國企改革全面深化,公司制改制提速。尹義省表示,央企集團層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批復完畢,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得到完善;混和所有制改革正積極穩妥實施,央企中已開展“混改”的企業戶數達到68.9%。此外,他還透露,截至11月底,央企累計減少法人戶數7656戶,達到14.67%。

二是國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實施。中共十八大以來,截至2016年底,央企累計投入研發經費1.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全國研發經費的四分之一。出現一批類似國產大型客機C919、港珠澳大橋、北斗系統等突破的創新工程。

三是國資監管體系完善,針對性增強。以管資本為主加快推進職能轉變,國資委調整內設機構,完善制度體系,加強出資人監管,並改進和加強外派監事會監督。

四是中共對國企的領導加強。尹義省透露,目前已有82家央企和30個省級國資委建立黨建考核機制,並已完成對央企巡視全覆蓋。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預測部主任 祝寶良( 崔楠 攝)

預測:2018年是中國經濟增長品質元年

2018年是中國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元年,中國經濟要更多的從經濟品質上下功夫,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在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表示,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核心是改革。

“不要過多地去關注增長速度,這是一個非常重大地改變”,祝寶良認為,按照這個改變,中國經濟明年強調四個“嚴”:

第一,金融一定要嚴監管,金融嚴監管與金融貨幣政策相互配合,防範流動性風險;第二,地方政府的舉債要嚴管控,地方舉債要“堵後門、開前門”,允許地方政府發一些債;第三,房地產的嚴調控,要加強房地產長效機制,短期內還要嚴格調控;第四,環境保護的標準嚴,環境保護一定要嚴格執行各項環保的政策。

祝寶良預測,與今年相比,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年會有所放緩,投資會有所放緩,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然存在,消費增長比較穩定,價格水準可能會進一步推升。

國際金融論壇(IFF)副主席、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 周延禮(崔楠 攝)

保險:數字經濟與保險科技

“保險+科技”是保險業發展的未來,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年會時表示,將推進保險行業轉型升級。

目前,科技與保險的結合已愈加緊密。截至2016年底,中國保險行業有76%的保險公司通過自建網站、移動APP、與協力廠商平臺合作等不同方式開展了互聯網保險業務。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亦不斷應用於保險產品。

“協力廠商平臺和科技公司依靠保險科技優勢已打造起多元化保險生態圈,保險科技滲透率正不斷提高。”周延禮透露,2012到2016年,中國互聯網保費收入從10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299億元,增長約20.7倍,這一跳躍式增長反映了保險科技對保險業在銷售領域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也是保險業動能轉換的結果。

周延禮分析說,“保險+科技”為保險業發展,特別是服務水準提高帶來了重大機遇。隨著保險監管大資料平臺建立起來,監管方可以掌握保險機構行為,從而提高監管時效性,逐步實現動態監管,並帶動保險業服務社會能力水準提高。

在周延禮看來,“保險+科技”還將助推保險業轉型發展,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他認為,保險科技將成為今後保險業轉型發展的核心環節,在保險定價、風險管控等環節中發揮積極作用。未來,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還將為保險業提供更多標準化服務,促進保險消費者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不斷提高。

“數字經濟為保險業重塑行業提供了難得機遇。”周延禮強調,未來只有把“保險+科技”應用好,利用保險科技拉動保險業轉型升級,才能提高行業競爭力。為此,相關方面要更加重視防範風險,在數位智慧化監管體系建設、資訊基礎設施風險監管等方面加大投入。

作者:王慶凱

編輯:楊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