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迪拜“淘金夢”破碎 這些中國人被忽悠成非法勞工陷勞資糾紛

本月4日,中國青年網刊載報導:“42名中國勞工被困迪拜 稱沒活幹不發薪即將斷炊”,國內媒體大量轉載。

新華社記者實地採訪後整理出事件真相——這是一起無資質仲介組織工人來迪拜非法務工導致的勞資糾紛。

與此同時,糾紛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更加引人思考。

事件重播

中國青年網報導中的中國工人歸屬于中建中東公司在迪拜矽谷產業園項目。

迪拜矽谷產業園專案主管封銳告訴記者,這批工人通過國內仲介機構與安徽省肥東縣費大郢建築勞務公司郭某簽訂的用工合同,

郭某再與阿聯酋Al Ayadi公司在阿聯酋簽訂了勞務分包合同。

他們於去年11月以遊客身份拿落地簽抵達迪拜,在不具備合法工作簽證的情況下開始務工,此後一直沒有領到工資。

工人方面因情緒激動,自3月初以來多次圍堵用工單位專案部。

中建矽谷產業園項目部和中國駐迪拜總領館積極調解。

迪拜和沙迦政府移民局及警察局也介入此事。

中國駐迪拜總領館今年2月底接到相關勞務人員投訴後立即聯繫郭某,嚴正指出其涉嫌違法違規用工,敦促其儘快發放工資,安排工人回國。

郭某辯稱工人的工作簽證均在辦理中,並答應儘快發工資送工人回國。

後經瞭解,到總領館投訴的十余名工人均已拿到工資返回國內。

但3月底總領館又接到工人投訴,稱郭手下還有60餘人至今未領到工資,郭某所稱辦理工作簽證一事仍未兌現,郭本人失聯,工人沒錢吃飯。

截至7日,該事件的最新進展是,中國駐迪拜總領館要求用工單位為受困工人提供食宿保障。42名中國勞工中的11人已於當地時間6日晚乘機回國,其餘工人因薪金等問題意見不統一,

與他們的溝通說服工作仍在進行中。

中建背鍋

據中國駐迪拜總領館瞭解核實,郭某通過安徽省肥東縣費大郢建築勞務公司(經查,並無勞務外派資質)與工人簽署用工協定,每人收取押金1至2萬元人民幣不等,派遣工人到迪拜務工。

在未給工人辦理工作簽證的情況下,郭某經人介紹參與中建專案分包,將這批中國工人包給中建中東公司曾經用過的勞務分包商阿聯酋Al Ayadi公司。

中建中東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負責人袁彬5日介紹說,這批中國工人的阿聯酋簽證均由Al Ayadi公司辦理,而Al Ayadi公司在矽谷產業園專案中因工程進度不夠,未能按時履行合同義務,在2個月前已被矽谷產業園項目部依法依規終止了合同關係。

換言之,這批工人實際上與中建中東公司沒有直接的合同關係。

中建中東公司作為駐阿聯酋中資國企的主要代表,在阿聯酋及海灣國家市場已深耕十多年,其承建的迪拜矽谷產業園項目是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典型項目。

這起事件不僅對中建公司在國內的品牌形象抹了黑,也對我中資企業在海外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糾紛原因

從本質上說,這起事件屬於國內無資質仲介組織工人來迪拜非法務工導致的一起勞資糾紛。

中國駐迪拜總領事李淩冰認為,這起勞資糾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主要是國內勞務仲介公司唯利是圖,無所顧忌,使用虛假宣傳方式誘導工人來迪拜務工,並在未辦理工作簽證的情況下進場務工;

用工單位存在把關不嚴的問題,工程層層轉包過程中,存在入場門檻低、對工人是否具備務工資質缺少日常檢查等疏漏;

工人自身法律意識也比較淡薄,輕信仲介虛假宣傳,盲目預交高額仲介費來迪務工,由於在迪拜當地無合法身份,一旦發生糾紛權益不受當地法律保護。

領保提示

中國駐迪拜總領館提醒想到迪拜務工的同胞們:

一是不要盲目相信高工資的招工宣傳。迪拜建築市場競爭激烈,工資水準並不高,而且有長達半年高溫高濕的夏季,工作環境很艱苦;

二是要加強法律意識,不要和不具備對外勞務派遣資質的勞務公司簽訂合同,沒有工作簽證不能務工,否則就是違法,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向有關部門和機構諮詢;

三是要合法維權,不要採取當地法律禁止的聚眾、遊行等方式,不要迷信媒體炒作,更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對於從事工程承包的企業和個人,總領館敦促其一定要嚴守當地法律法規,不組織沒有工作簽證的工人進場工作,確保和每位工人簽訂在當地合法有效的雇傭合同,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對勞務分包方要有問責和監督檢查機制。

總領館還奉勸國內勞務仲介,一定要嚴守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不得以虛假宣傳誘騙工人來迪非法務工。

中資公司建議

中建中東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負責人袁彬認為,這起事件也提醒工程項目部在選擇勞務分包商時必須慎之又慎,尤其是應挑選資質過硬、經驗豐富的分包合作夥伴,否則招來的國內勞工不適應當地環境,用人單位往往無法應對產生的矛盾糾紛,容易釀成更大問題。

另一方面,國內媒體對於迪拜的宣傳報導也應客觀適度,做到不浮誇、不炒作,不能僅為吸引眼球而不負責任地嘩眾取寵,或者只報導一面之詞,這樣不僅有失新聞職業道德,更容易誤導國內不明真相的群眾。

此前所謂“迪拜是遍地黃金的打工天堂”“在迪拜當乞丐月入47萬”等新聞炒作,就已造成16歲少年從浦東機場潛入飛機貨艙偷渡迪拜淘金等荒唐事件。

-END-

監製:李大偉

記者:李震

編輯:馬曉燕

換言之,這批工人實際上與中建中東公司沒有直接的合同關係。

中建中東公司作為駐阿聯酋中資國企的主要代表,在阿聯酋及海灣國家市場已深耕十多年,其承建的迪拜矽谷產業園項目是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典型項目。

這起事件不僅對中建公司在國內的品牌形象抹了黑,也對我中資企業在海外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糾紛原因

從本質上說,這起事件屬於國內無資質仲介組織工人來迪拜非法務工導致的一起勞資糾紛。

中國駐迪拜總領事李淩冰認為,這起勞資糾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主要是國內勞務仲介公司唯利是圖,無所顧忌,使用虛假宣傳方式誘導工人來迪拜務工,並在未辦理工作簽證的情況下進場務工;

用工單位存在把關不嚴的問題,工程層層轉包過程中,存在入場門檻低、對工人是否具備務工資質缺少日常檢查等疏漏;

工人自身法律意識也比較淡薄,輕信仲介虛假宣傳,盲目預交高額仲介費來迪務工,由於在迪拜當地無合法身份,一旦發生糾紛權益不受當地法律保護。

領保提示

中國駐迪拜總領館提醒想到迪拜務工的同胞們:

一是不要盲目相信高工資的招工宣傳。迪拜建築市場競爭激烈,工資水準並不高,而且有長達半年高溫高濕的夏季,工作環境很艱苦;

二是要加強法律意識,不要和不具備對外勞務派遣資質的勞務公司簽訂合同,沒有工作簽證不能務工,否則就是違法,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向有關部門和機構諮詢;

三是要合法維權,不要採取當地法律禁止的聚眾、遊行等方式,不要迷信媒體炒作,更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對於從事工程承包的企業和個人,總領館敦促其一定要嚴守當地法律法規,不組織沒有工作簽證的工人進場工作,確保和每位工人簽訂在當地合法有效的雇傭合同,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對勞務分包方要有問責和監督檢查機制。

總領館還奉勸國內勞務仲介,一定要嚴守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不得以虛假宣傳誘騙工人來迪非法務工。

中資公司建議

中建中東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負責人袁彬認為,這起事件也提醒工程項目部在選擇勞務分包商時必須慎之又慎,尤其是應挑選資質過硬、經驗豐富的分包合作夥伴,否則招來的國內勞工不適應當地環境,用人單位往往無法應對產生的矛盾糾紛,容易釀成更大問題。

另一方面,國內媒體對於迪拜的宣傳報導也應客觀適度,做到不浮誇、不炒作,不能僅為吸引眼球而不負責任地嘩眾取寵,或者只報導一面之詞,這樣不僅有失新聞職業道德,更容易誤導國內不明真相的群眾。

此前所謂“迪拜是遍地黃金的打工天堂”“在迪拜當乞丐月入47萬”等新聞炒作,就已造成16歲少年從浦東機場潛入飛機貨艙偷渡迪拜淘金等荒唐事件。

-END-

監製:李大偉

記者:李震

編輯:馬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