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華山》古稱《西嶽》共有72個半懸空洞 道觀20餘座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于“華山之周”,

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華山被國務院頒佈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四十佳旅遊勝地之一;1999年,華山被中央文明委、建設部、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華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 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7年6月29日,華山榮膺“2017中國最受歡迎旅遊景區”殊榮。

華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亦稱朝陽峰),朝陽台為最佳地點。

歷史沿革

華山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即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華山”之名。

《水經·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

《白虎通義》載:“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

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平王東遷,華山在東周王國之西,故稱“西嶽”。秦帝國建都咸陽,西漢帝國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東漢建立,華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沿用至今。

華山地處黃河中游流域,與黃河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據歷代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範圍內。

《書經·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

後人推測應該是黃帝在此與各部落酋長會盟。此後,華山聲名日隆。《書經》、《資治通鑒》等書均記有“唐堯四巡西嶽”、“舜三巡西嶽”。《舜典》載:(舜帝)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穀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于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較獵于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為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為金天王為最。天寶九年(750年),群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道士陳摶來往密切,以道治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夢游西嶽,定華山名號。

清朝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緒祭祀不斷。

由於華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最中央,又稱“中華山”。中華山周邊聚居的民族又稱“中華山民族”。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後楊度質疑“中國”和“中華”的看法,章太炎在《民報》第十五號上,發表著名的文章《中華民國解》,駁斥楊度的看法,並對孫中山提出的“中華民國”國號進行了解釋和分析。章太炎引經據典,廣征博引,從歷史文獻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間接材料,指出只有“中華民國”這個稱號才是最好最恰當的國號,是獨一無二的最佳選擇。為新生的國家尋求文化和傳統意義上的支撐,顯示其合法性和正統性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魯迅作《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說:“至於今,唯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于先生(指章太炎)的《中華民國解》,為巨大的紀念而已。”

主要山峰

北峰

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台,因此又名雲台峰。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和蒼龍嶺的好地方。峰

北峰

腰樹木蔥郁,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年開通的登山纜車上站,即在峰之東壁。

峰上景觀頗多,有影響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貢、神土崖、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台、白雲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點均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1949年華陰解放前夕,國民黨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兼陝西保安第六旅旅長韓子佩率殘部百餘人逃上華山,妄圖憑藉天險負隅頑抗作最後掙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陰群眾的幫助下,打破“華山自古一條路”的傳說,從黃甫峪攀上北峰,奇襲殘匪,創造了神兵飛躍天塹、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跡。今真武殿前百米處建有六角攢頂飛簷斗拱華山花崗岩圓雕石亭一座,亭中立有解放華山紀念碑一通。從此,北峰又成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現場與課堂。[16]

西峰

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台”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

登西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宋名隱士陳摶在他的《西峰》詩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處是仙鄉"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余米,石色蒼黛,形態好象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

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佈,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16]

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

峰南側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一斷層深壑,同三公山、三鳳山隔絕。南峰由一峰二頂組成,東側一頂叫松檜峰,西側一頂叫落雁峰,也有說南峰由三頂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內。這樣一來,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檜峰居東,孝子峰居西,整體象一把圈椅,三個峰頂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記》一書中記述南峰形象說:“如人危坐而引雙膝。”

南峰

落雁峰名稱的來由,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裡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歷代的文人們往往在這裡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馮贄在他的《雲仙雜記》中記述唐詩人李白登上南峰感歎說:“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寫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膾炙人口的詩句。落雁峰周圍還有許多景觀,最高處有仰天池、黑龍潭,西南懸崖上有安育真人龕、迎客松等。

松檜峰稍低於落雁峰,而面積大於落雁峰。峰頂喬松巨檜參天蔽日,因而叫松檜峰。華陰名儒王宏撰稱松檜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宮,是華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廟。因廟內主殿屋頂覆以鐵瓦,也有稱其鐵瓦殿的。松檜峰周圍許多景觀,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門、朝元洞、長空棧道、全真岩、避詔岩、鷹翅石、楊公亭等。[16]

東峰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

東峰由一主三僕四個峰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

東峰

西,石樓峰居東,博台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

古時稱登東峰道路艱險,《三才圖會》記述說:山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樹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崗石上,腳手並用才能到達峰巔。今已開闢並拓寬幾條登峰臺階路,遊人可安全到達。

東峰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朝陽臺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萬象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潭、甘露池、三茅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遺憾的是有些景觀因年代久遠或天災人禍而廢,現僅存遺址。八十年代後,東峰部分景觀逐步得以修復。險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毀於火患的八景宮舊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棟兩層木石樓閣一座,是為東峰賓館。[16]

中峰

中峰2037.8米,居東、西、南三峰中央,華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稱為玉女峰。

中峰

中峰多數景觀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如明星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馬、玉女洗頭盤等。玉女祠建在峰頭,傳說當年秦穆公追尋女兒來到華山,一無所獲,絕望只好建祠紀念。祠內原供有玉女石尊一尊,另有龍床及鳳冠霞帔等物,後全毀於天災人禍。今祠為後人重建,玉女塑像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莊清麗,古樸嚴謹。

峰上還有石龜躡、無根樹、捨身樹等景觀,與其相關的傳聞都妙趣橫生,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峰的內涵,增添了中峰的神奇與美麗。

古人抒寫玉女及玉女峰的詩文較多。唐杜甫在他的《望嶽》詩中有“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盤”句;唐王翰有《賦得明星玉女壇送廉察尉華陰》詩;明顧咸正《登華山》詩中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妝十二樓”句等等。這些詩文更為中峰錦上添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峰的寶貴資料。

主要景點

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210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西嶽廟

西嶽廟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

西嶽廟占地12萬平方米,始建于漢武帝元光初年(前134年),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西嶽華山神少昊的場所。歷代均有修葺、建設,尤以明清為甚,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形成今日重城式目字結構六進院落的規模格局,系西北地方現存最大的明清風格皇家宮殿御苑式古建園林群落。其規模宏偉,佈局嚴謹,形似北京故宮,素有“陝西故宮”之譽。因在五嶽廟中建置最早、面積最大,被稱為“五嶽第一廟”。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臺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于寬廣的“凸”字型月臺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裡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

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嶽》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裡。道家認為,華嶽為仙鄉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

金鎖關

關門城樓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進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陽隱重修。民國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韓法升重修。由於天災人禍,原建築毀廢僅存殘跡。1985年人民政府重築關門,形制規模皆佳於前。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臺階石徑。環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雲環繞,風光非常迤麗。站關前,北可觀錦雞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觀。關內關外登山路兩側鐵索上情侶鎖、平安鎖,重重疊疊,紅繩彩線迎風搖曳,不失為關前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蒼龍嶺

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位於救苦台南、五雲峰下,以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懸龍般的地勢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膽戰心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並引發了大量的相關典故和考證,而該處也因此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文化遺產。

蒼龍嶺

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因此民間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的故事。故事說畢沅讓石工鑿嶺時,長安城裡下了三天血雨,原來蒼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鑿死了。據說從此華山斷了龍脈,再不會出楊震、楊堅那樣的大人物了。民國年間,嶺上石階增到350級。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對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餘級。為了使旅遊旺季不再於嶺上發生擁塞現象,華山管理局於1998年春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複道以保證遊人安全上下。

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位於南天門外,是華山著名險道之首。棧道分三段:

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20米,寬二尺許,為上段。

折而下,崖隙橫貫鐵棍,形如淩空懸梯,遊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架”,是為中段。

再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遊人至此,須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

長空棧道是華山險道中險中之險。古往今來,歷險探勝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記述傳世。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太華山記》記述:“出南天門向西就是棧道,棧雖有銅柱鐵索攔護,然闊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盡頭。下折為井,高約三丈,旁出複為棧。”

千尺幢

千尺幢

千尺幢位於回心石之上,是華山第一險境。山幢壁直立,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兩邊鐵鍊垂直下垂,坡度為70°。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臺階,皆不滿足寬。

“千尺幢”頂端,有僅容一人的石洞,當遊人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臺,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的說明了這裡的路形。臺上的“百尺峽”為咽喉上段,峽下的平臺,形如突出的喉頭。“天井”以下的千尺幢,為咽喉下部。此處整個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國民黨殘匪韓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塊鐵蓋,企圖固守華山,人民解放軍八勇士飛越天險,消滅了據守在這裡的一個班的兵力,為增援部隊打開了通道。

“千尺幢”打通是在漢代。原來的登山路不在今址,而在華山東側的黃甫峪,即秦昭王令工施鉤登華山處,至今在東峰博台下還留有兩處石刻。據《七修類編》載,蓮峰之路本無路可通,因有人從北斗坪望見猿猴上下於崖隙間,探奇者循猴徑而登,才發現了此條登山路。杜甫詩中對“千尺幢”只是簡單的提到過:“車廂入谷無歸路,箭括通天有一門。”解放後遊人逐年增多,道路曾作過兩次大的修整。後在千尺幢、百尺峽處,又各開闢了一條複道,分別為上行道和下行道。[25-26]

百尺峽

百尺峽位於千尺幢北,是登華山的第二個險境。

百尺峽

“百尺峽”也叫“百丈崖”,兩壁欲合,卻被飛來的兩顆石塊從中撐開,人從石頭下鑽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通過此石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此處卡著的兩塊石頭,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無恙,所以這顆石頭也被稱之為“平心石”。韓愈詩中有“俄然神功就,殺氣見棱角”的描寫。

鷂子翻身

鷂子翻身位於華山東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為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其路鑿於東峰的倒坎懸崖上,下視唯見寒索垂於淩空,不見路徑。遊人至此,須面壁挽索,以腳尖探尋石窩,交替而下,其中幾步須如鷹鷂一般、左右翻轉身體才可通過,故名“鷂子翻身”。

近年華山管理部門已對鷂子翻身險道全面整修,鑿深腳窩、石階,多處更換了鐵索。

鷂子翻身

從視覺衝擊上來看,鷂子翻身比不上長空棧道,但鷂子翻身的難度更大一些。首先梯道傾斜,且向內傾斜。其次鐵鍊太鬆動,左右搖擺度偏大,不易抓牢。再者人是從上往下攀緣,崖壁往裡傾,眼睛看落腳點有點困難。這就需要手、眼、腳、膝的全面配合了。在鷂子翻身的全途中,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手要抓緊,眼要看准,膝要頂住,腳要踩穩。全神貫注,集中精神。論難度,這鷂子翻身比長空棧道要多一顆星。小心翼翼,看不見就用腳來試探。一步一個坑的往下攀岩。有一小段只有一邊的鐵鍊可以抓握。這一段需要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度。[29]

老君犁溝

老君犁溝位於群仙觀上方,據傳這裡原來沒有路,是老子李耳駕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時留下的犁溝,故被稱為“老君犁溝”。當初,人們上下華山便是從犁溝兩旁的石窩爬行的,至今人們還可看到犁溝兩旁的石窩。當地流傳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慢慢爬。”

老君犁溝

“老君犁溝”同千尺幢、百尺峽一樣,是登華山的必經險道之一。今在犁溝的右上方,鑿成271個石級,兩旁鐵鍊下垂,行走較為安全。

“老君犁溝”原為“老君離垢”。用道教的話說,這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的意思。傳說道教祖師李耳曾到過這裡,所以是“老君離開塵世的地方。”因“離垢”同“犁溝”同音,加之此地又似犁溝,再加上華山又有臥牛石、岳廟青牛樹以及北峰老君掛犁處的傳說,所以人們便認為這裡是“老君犁溝”無異了。

天下第一洞房

“洞房花燭夜”中“洞房”一詞就源于華山西峰。過去,由於華山路險難於攀登,一般人望而卻步,這就為早期一些要隱蔽修行的人提供了絕好的去處。而在山上難以找到築觀蓋廟的材料,隱士們就鑿石洞而居,修行悟道。

天下第一洞房

相傳在華山修行的吹簫人簫史和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公主在雙雙駕鶴成仙之前,曾到西峰蓮花洞點燭成婚,為姻緣而起的“天下第一洞房”便由此而來。所以華山是愛情山,是愛情的見證。無論是相濡以沫的夫妻,還是初識的情人、戀人,一次攜手華山之旅,必將情深意濃。現在的蓮花洞題刻滿目,文化氛圍濃厚,是遊人探尋甜蜜途中小憩的好地方。近年來,景區管委會連續舉辦“華山作證”集體婚禮,先後有百余對新人在華山結為伉儷,使古老的愛情之山演繹了完美和時尚。[4]

毛女洞

“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簡稱,位於毛女峰下,因毛女而得名。

毛女洞

漢代劉向曾贊毛女:“婉變玉姜,與時遁逸。真人授方,餐松為食。因果獲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歡琴瑟。”宋初陳摶到華山遁居後,也作《詠毛女》詩一首,描寫毛女神態:“曾折松枝為寶節,又編 栗葉作羅襦。有時問著秦宮事,笑撚仙花望太虛。”

後來,關於毛女的傳說愈來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華山采藥,說他不僅見過毛女,還同毛女交談過。蔡元長在岳廟祭祀華山,聽說毛女的奇聞,思得一見。隨從在岳廟醺爐中發現一奇異之物,告訴元長。當他看時,卻原來是一婦人,遍身綠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飛。後來,蔡元長就命人給毛女繪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顏光敏,對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對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訴:“人傳毛女峰,時聞毛女琴。欲寫秦宮怨,空山多從音。”相傳,“毛女洞”中常有悅耳的鼓琴之聲傳出,因此,“毛女洞”遠近聞名。毛女洞上的“拜鬥坪”,據說是毛女不知饑寒,每當夜深人靜,朝拜北斗的地方。

現今毛女洞還存,但因攀登道路艱險,且為荊草所塞,久無人跡。毛女峰下原建有廟宇,稱毛女洞下院,當地人即直接呼下院為毛女洞。原建築毀于文化革命時期,今舍宇為1987年重建。

全真岩

全真岩是華山著名人文景觀,屬華山十大未解之謎之一。為松檜峰頂向南懸空傾伸的一面巨大岩石。出南天棧道可到達岩下,岩腹間有賀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賀志真開闢的修身之地。

全真岩

關於全真岩各類史志書籍記載頗多。《三才圖會》載:“靜室旁有岩,高數十丈,遙覆其室,並書‘全真岩’三字。”《華嶽圖經》中記述,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約七八尺高,鐫刻在那樣一個地方,除過能騰雲駕霧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辦不到的。明書畫大家王履的《南峰記》中記述得列為形象:岩好像一個彎腰人的頭部,遠遠遮蓋住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頂端鐫“全真岩”三字,並塗以紅色。世上沒有神仙,刻字肯定是人類所為,但在這樣特殊的位置,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除非懸浮於空中才能可能。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迄今無解。史志還記述,曾有人以重金懸賞想拓下岩上題刻,但終於因無法到達題刻的地方而抱憾、放棄。民間傳說題刻賀志真所為。

真武殿

為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築。

真武殿

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皆因焦道廣的傳說得名。相傳北周武帝時,道士焦曠,字道廣,獨居雲台峰,餐霞飲露,絕粒避谷,身邊常有三青鳥,向他報告未來之事。武帝宇文邕聞知他的大名,便親臨山庭問道,並下令在焦公長春石室石室前建宮供他居住。築宮時,峰上無土,缺乏燈油,焦道廣默禱,便有土自崖下湧出,源源不絕。油缸裡的油也隔夜自滿,用之不竭。後來人們就把湧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貢。

此文贈與承諾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穀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于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較獵于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為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為金天王為最。天寶九年(750年),群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道士陳摶來往密切,以道治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夢游西嶽,定華山名號。

清朝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緒祭祀不斷。

由於華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最中央,又稱“中華山”。中華山周邊聚居的民族又稱“中華山民族”。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後楊度質疑“中國”和“中華”的看法,章太炎在《民報》第十五號上,發表著名的文章《中華民國解》,駁斥楊度的看法,並對孫中山提出的“中華民國”國號進行了解釋和分析。章太炎引經據典,廣征博引,從歷史文獻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間接材料,指出只有“中華民國”這個稱號才是最好最恰當的國號,是獨一無二的最佳選擇。為新生的國家尋求文化和傳統意義上的支撐,顯示其合法性和正統性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魯迅作《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說:“至於今,唯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于先生(指章太炎)的《中華民國解》,為巨大的紀念而已。”

主要山峰

北峰

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台,因此又名雲台峰。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和蒼龍嶺的好地方。峰

北峰

腰樹木蔥郁,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年開通的登山纜車上站,即在峰之東壁。

峰上景觀頗多,有影響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貢、神土崖、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台、白雲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點均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1949年華陰解放前夕,國民黨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兼陝西保安第六旅旅長韓子佩率殘部百餘人逃上華山,妄圖憑藉天險負隅頑抗作最後掙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陰群眾的幫助下,打破“華山自古一條路”的傳說,從黃甫峪攀上北峰,奇襲殘匪,創造了神兵飛躍天塹、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跡。今真武殿前百米處建有六角攢頂飛簷斗拱華山花崗岩圓雕石亭一座,亭中立有解放華山紀念碑一通。從此,北峰又成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現場與課堂。[16]

西峰

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台”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

登西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宋名隱士陳摶在他的《西峰》詩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處是仙鄉"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余米,石色蒼黛,形態好象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

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佈,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16]

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

峰南側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一斷層深壑,同三公山、三鳳山隔絕。南峰由一峰二頂組成,東側一頂叫松檜峰,西側一頂叫落雁峰,也有說南峰由三頂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內。這樣一來,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檜峰居東,孝子峰居西,整體象一把圈椅,三個峰頂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記》一書中記述南峰形象說:“如人危坐而引雙膝。”

南峰

落雁峰名稱的來由,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裡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歷代的文人們往往在這裡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馮贄在他的《雲仙雜記》中記述唐詩人李白登上南峰感歎說:“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寫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膾炙人口的詩句。落雁峰周圍還有許多景觀,最高處有仰天池、黑龍潭,西南懸崖上有安育真人龕、迎客松等。

松檜峰稍低於落雁峰,而面積大於落雁峰。峰頂喬松巨檜參天蔽日,因而叫松檜峰。華陰名儒王宏撰稱松檜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宮,是華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廟。因廟內主殿屋頂覆以鐵瓦,也有稱其鐵瓦殿的。松檜峰周圍許多景觀,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門、朝元洞、長空棧道、全真岩、避詔岩、鷹翅石、楊公亭等。[16]

東峰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

東峰由一主三僕四個峰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

東峰

西,石樓峰居東,博台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

古時稱登東峰道路艱險,《三才圖會》記述說:山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樹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崗石上,腳手並用才能到達峰巔。今已開闢並拓寬幾條登峰臺階路,遊人可安全到達。

東峰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朝陽臺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萬象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潭、甘露池、三茅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遺憾的是有些景觀因年代久遠或天災人禍而廢,現僅存遺址。八十年代後,東峰部分景觀逐步得以修復。險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毀於火患的八景宮舊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棟兩層木石樓閣一座,是為東峰賓館。[16]

中峰

中峰2037.8米,居東、西、南三峰中央,華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稱為玉女峰。

中峰

中峰多數景觀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如明星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馬、玉女洗頭盤等。玉女祠建在峰頭,傳說當年秦穆公追尋女兒來到華山,一無所獲,絕望只好建祠紀念。祠內原供有玉女石尊一尊,另有龍床及鳳冠霞帔等物,後全毀於天災人禍。今祠為後人重建,玉女塑像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莊清麗,古樸嚴謹。

峰上還有石龜躡、無根樹、捨身樹等景觀,與其相關的傳聞都妙趣橫生,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峰的內涵,增添了中峰的神奇與美麗。

古人抒寫玉女及玉女峰的詩文較多。唐杜甫在他的《望嶽》詩中有“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盤”句;唐王翰有《賦得明星玉女壇送廉察尉華陰》詩;明顧咸正《登華山》詩中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妝十二樓”句等等。這些詩文更為中峰錦上添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峰的寶貴資料。

主要景點

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210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西嶽廟

西嶽廟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

西嶽廟占地12萬平方米,始建于漢武帝元光初年(前134年),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西嶽華山神少昊的場所。歷代均有修葺、建設,尤以明清為甚,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形成今日重城式目字結構六進院落的規模格局,系西北地方現存最大的明清風格皇家宮殿御苑式古建園林群落。其規模宏偉,佈局嚴謹,形似北京故宮,素有“陝西故宮”之譽。因在五嶽廟中建置最早、面積最大,被稱為“五嶽第一廟”。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臺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于寬廣的“凸”字型月臺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裡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

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嶽》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裡。道家認為,華嶽為仙鄉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

金鎖關

關門城樓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進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陽隱重修。民國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韓法升重修。由於天災人禍,原建築毀廢僅存殘跡。1985年人民政府重築關門,形制規模皆佳於前。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臺階石徑。環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雲環繞,風光非常迤麗。站關前,北可觀錦雞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觀。關內關外登山路兩側鐵索上情侶鎖、平安鎖,重重疊疊,紅繩彩線迎風搖曳,不失為關前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蒼龍嶺

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位於救苦台南、五雲峰下,以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懸龍般的地勢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膽戰心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並引發了大量的相關典故和考證,而該處也因此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文化遺產。

蒼龍嶺

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因此民間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的故事。故事說畢沅讓石工鑿嶺時,長安城裡下了三天血雨,原來蒼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鑿死了。據說從此華山斷了龍脈,再不會出楊震、楊堅那樣的大人物了。民國年間,嶺上石階增到350級。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對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餘級。為了使旅遊旺季不再於嶺上發生擁塞現象,華山管理局於1998年春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複道以保證遊人安全上下。

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位於南天門外,是華山著名險道之首。棧道分三段:

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20米,寬二尺許,為上段。

折而下,崖隙橫貫鐵棍,形如淩空懸梯,遊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架”,是為中段。

再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遊人至此,須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

長空棧道是華山險道中險中之險。古往今來,歷險探勝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記述傳世。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太華山記》記述:“出南天門向西就是棧道,棧雖有銅柱鐵索攔護,然闊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盡頭。下折為井,高約三丈,旁出複為棧。”

千尺幢

千尺幢

千尺幢位於回心石之上,是華山第一險境。山幢壁直立,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兩邊鐵鍊垂直下垂,坡度為70°。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臺階,皆不滿足寬。

“千尺幢”頂端,有僅容一人的石洞,當遊人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臺,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的說明了這裡的路形。臺上的“百尺峽”為咽喉上段,峽下的平臺,形如突出的喉頭。“天井”以下的千尺幢,為咽喉下部。此處整個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國民黨殘匪韓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塊鐵蓋,企圖固守華山,人民解放軍八勇士飛越天險,消滅了據守在這裡的一個班的兵力,為增援部隊打開了通道。

“千尺幢”打通是在漢代。原來的登山路不在今址,而在華山東側的黃甫峪,即秦昭王令工施鉤登華山處,至今在東峰博台下還留有兩處石刻。據《七修類編》載,蓮峰之路本無路可通,因有人從北斗坪望見猿猴上下於崖隙間,探奇者循猴徑而登,才發現了此條登山路。杜甫詩中對“千尺幢”只是簡單的提到過:“車廂入谷無歸路,箭括通天有一門。”解放後遊人逐年增多,道路曾作過兩次大的修整。後在千尺幢、百尺峽處,又各開闢了一條複道,分別為上行道和下行道。[25-26]

百尺峽

百尺峽位於千尺幢北,是登華山的第二個險境。

百尺峽

“百尺峽”也叫“百丈崖”,兩壁欲合,卻被飛來的兩顆石塊從中撐開,人從石頭下鑽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通過此石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此處卡著的兩塊石頭,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無恙,所以這顆石頭也被稱之為“平心石”。韓愈詩中有“俄然神功就,殺氣見棱角”的描寫。

鷂子翻身

鷂子翻身位於華山東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為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其路鑿於東峰的倒坎懸崖上,下視唯見寒索垂於淩空,不見路徑。遊人至此,須面壁挽索,以腳尖探尋石窩,交替而下,其中幾步須如鷹鷂一般、左右翻轉身體才可通過,故名“鷂子翻身”。

近年華山管理部門已對鷂子翻身險道全面整修,鑿深腳窩、石階,多處更換了鐵索。

鷂子翻身

從視覺衝擊上來看,鷂子翻身比不上長空棧道,但鷂子翻身的難度更大一些。首先梯道傾斜,且向內傾斜。其次鐵鍊太鬆動,左右搖擺度偏大,不易抓牢。再者人是從上往下攀緣,崖壁往裡傾,眼睛看落腳點有點困難。這就需要手、眼、腳、膝的全面配合了。在鷂子翻身的全途中,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手要抓緊,眼要看准,膝要頂住,腳要踩穩。全神貫注,集中精神。論難度,這鷂子翻身比長空棧道要多一顆星。小心翼翼,看不見就用腳來試探。一步一個坑的往下攀岩。有一小段只有一邊的鐵鍊可以抓握。這一段需要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度。[29]

老君犁溝

老君犁溝位於群仙觀上方,據傳這裡原來沒有路,是老子李耳駕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時留下的犁溝,故被稱為“老君犁溝”。當初,人們上下華山便是從犁溝兩旁的石窩爬行的,至今人們還可看到犁溝兩旁的石窩。當地流傳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慢慢爬。”

老君犁溝

“老君犁溝”同千尺幢、百尺峽一樣,是登華山的必經險道之一。今在犁溝的右上方,鑿成271個石級,兩旁鐵鍊下垂,行走較為安全。

“老君犁溝”原為“老君離垢”。用道教的話說,這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的意思。傳說道教祖師李耳曾到過這裡,所以是“老君離開塵世的地方。”因“離垢”同“犁溝”同音,加之此地又似犁溝,再加上華山又有臥牛石、岳廟青牛樹以及北峰老君掛犁處的傳說,所以人們便認為這裡是“老君犁溝”無異了。

天下第一洞房

“洞房花燭夜”中“洞房”一詞就源于華山西峰。過去,由於華山路險難於攀登,一般人望而卻步,這就為早期一些要隱蔽修行的人提供了絕好的去處。而在山上難以找到築觀蓋廟的材料,隱士們就鑿石洞而居,修行悟道。

天下第一洞房

相傳在華山修行的吹簫人簫史和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公主在雙雙駕鶴成仙之前,曾到西峰蓮花洞點燭成婚,為姻緣而起的“天下第一洞房”便由此而來。所以華山是愛情山,是愛情的見證。無論是相濡以沫的夫妻,還是初識的情人、戀人,一次攜手華山之旅,必將情深意濃。現在的蓮花洞題刻滿目,文化氛圍濃厚,是遊人探尋甜蜜途中小憩的好地方。近年來,景區管委會連續舉辦“華山作證”集體婚禮,先後有百余對新人在華山結為伉儷,使古老的愛情之山演繹了完美和時尚。[4]

毛女洞

“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簡稱,位於毛女峰下,因毛女而得名。

毛女洞

漢代劉向曾贊毛女:“婉變玉姜,與時遁逸。真人授方,餐松為食。因果獲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歡琴瑟。”宋初陳摶到華山遁居後,也作《詠毛女》詩一首,描寫毛女神態:“曾折松枝為寶節,又編 栗葉作羅襦。有時問著秦宮事,笑撚仙花望太虛。”

後來,關於毛女的傳說愈來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華山采藥,說他不僅見過毛女,還同毛女交談過。蔡元長在岳廟祭祀華山,聽說毛女的奇聞,思得一見。隨從在岳廟醺爐中發現一奇異之物,告訴元長。當他看時,卻原來是一婦人,遍身綠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飛。後來,蔡元長就命人給毛女繪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顏光敏,對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對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訴:“人傳毛女峰,時聞毛女琴。欲寫秦宮怨,空山多從音。”相傳,“毛女洞”中常有悅耳的鼓琴之聲傳出,因此,“毛女洞”遠近聞名。毛女洞上的“拜鬥坪”,據說是毛女不知饑寒,每當夜深人靜,朝拜北斗的地方。

現今毛女洞還存,但因攀登道路艱險,且為荊草所塞,久無人跡。毛女峰下原建有廟宇,稱毛女洞下院,當地人即直接呼下院為毛女洞。原建築毀于文化革命時期,今舍宇為1987年重建。

全真岩

全真岩是華山著名人文景觀,屬華山十大未解之謎之一。為松檜峰頂向南懸空傾伸的一面巨大岩石。出南天棧道可到達岩下,岩腹間有賀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賀志真開闢的修身之地。

全真岩

關於全真岩各類史志書籍記載頗多。《三才圖會》載:“靜室旁有岩,高數十丈,遙覆其室,並書‘全真岩’三字。”《華嶽圖經》中記述,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約七八尺高,鐫刻在那樣一個地方,除過能騰雲駕霧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辦不到的。明書畫大家王履的《南峰記》中記述得列為形象:岩好像一個彎腰人的頭部,遠遠遮蓋住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頂端鐫“全真岩”三字,並塗以紅色。世上沒有神仙,刻字肯定是人類所為,但在這樣特殊的位置,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除非懸浮於空中才能可能。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迄今無解。史志還記述,曾有人以重金懸賞想拓下岩上題刻,但終於因無法到達題刻的地方而抱憾、放棄。民間傳說題刻賀志真所為。

真武殿

為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築。

真武殿

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皆因焦道廣的傳說得名。相傳北周武帝時,道士焦曠,字道廣,獨居雲台峰,餐霞飲露,絕粒避谷,身邊常有三青鳥,向他報告未來之事。武帝宇文邕聞知他的大名,便親臨山庭問道,並下令在焦公長春石室石室前建宮供他居住。築宮時,峰上無土,缺乏燈油,焦道廣默禱,便有土自崖下湧出,源源不絕。油缸裡的油也隔夜自滿,用之不竭。後來人們就把湧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貢。

此文贈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