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沙退休教師,無意中發現祖傳宗譜,但他的做法讓專家稱歎!

中國歷史悠久,宗族文化深厚。為了使後人瞭解先輩們的事蹟,將家族優良傳統發揚光大,這些事蹟通常會被編成宗譜保留,以供後世傳閱。

2015年,一位家住長沙望城區月亮島街道的64歲退休教師李克明,

在和他的兄弟李自恒在整理其叔叔李玉興舊櫃時,無意間發現一套刻印於200多年前嘉慶年間的《尖山李氏宗譜》。

這套祖上傳下來的線裝家譜,共23冊,紙張泛黃幾近破爛,不過幸好字跡清晰可辨。兩兄弟翻閱後先是一驚,後來十分喜悅。

這套《尖山李氏宗譜》完成于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書中詳細記敘了尖山李氏的發源、遷徙,分佈等方面的資訊。

書中記載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祖榮公(李定昌)出生于江西樂安縣藥師沖,始遷湖南瀏陽,後遷長沙河西竹子沖(現望城金山橋街道)。因為竹子沖面臨尖山,所以叫尖山李氏。

這個祖榮公(李定昌)是誰?兄弟兩帶著心中的疑惑繼續翻閱,最後驚訝的發現,他是“唐高祖皇帝三十二傳苗裔也,

原籍隴西”,而且族人中,出類拔萃的人很多。近者以被譽為“長沙才子”、1856年的進士李篁仙聞名。李篁仙是譚嗣同的岳父,並且是曾國藩的幕僚。

看完宗譜後,兩人十分喜悅,但是喜悅過後他們意識到,這本宗譜對於研究唐高宗李淵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於是他們當即聯繫當地的專家進行鑒定,經過專家鑒定,這本《尖山李氏宗譜》記載無誤,尖山李氏一族確實是唐朝高祖皇帝李淵的後人。

然而李克明沒有把宗譜據為己有,而是交給國家,他說:“人不能忘祖,追本溯源,搞好尋根工作,

還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作為人教師,以教師育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希望這樣做能為學生樹立榜樣!”

事後大家對李克明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在接受《尖山李氏宗譜》時,專家和當地博物館一行人員還特地為李克明和其兄弟李自恒準備了一面錦旗,

以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