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書法、篆刻審美的一點思考:確立全面的審美

上午收到印友桐花的一句話:我是不是該放棄歐體了?桐花是練了較久歐體字的印友,忽然冒出這樣一句話,我不得不表示驚訝,問她原因,回答說,別人說,據說歐體不利於上升,

言外之意,寫歐體很可能發展的餘地小,寫不出來。我不知道她從哪裡得來的理論,只好寫篇文章來回答一下了。但僅論歐體的發展性似乎不能說明問題,又需要往更遠的問題展開來說說,就是說:一個書法篆刻人,該如何確立自己較為全面的審美。

(歐體《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在書法和篆刻圈子裡會有兩個讓人無奈的理論立足點:1、我練書法幾十年了,我刻印幾十年了,我的看法是不會錯的,如何如何……2、我認識誰誰誰,他可是大家,名家,我有跟他的合影,他這樣說(很有可能斷章取義或脫離當時的語境),所以我給你說的是對的。這兩種理論立足點,都很強勢,像是無可辯駁,於是,意志稍稍薄弱的,就聽從了,順從了,不加理性的分析就認可以了。

這很無奈,也沒很沒辦法。

學書法,學篆刻,往大了說,是三方面的事,1、對於書法、篆刻的想法、認識;2、對於書法、篆刻技法的掌握;3、工具。

對於書法、篆刻的想法和認識是基礎性的,大部分來源於對書法、篆刻理論的學習和理解,是意識和認知層面的,比如看了多少本書法史,讀了多少遍《篆刻學》,拜了什麼樣的名師等等;對於書法、篆刻技法的掌握可能多來源於長期的練習,

比如臨了少遍某某帖,刻了多少方漢印等等;工具呢,用了什麼樣的毛筆,宣紙,用了某種有名的墨,自己請老師傅私人訂制的刻刀,花了好多銀子買了誰家的好印泥等等。這三點可能都不可偏廢,都很重要,但起決定性意義的,是第一點,今天就主要說這一點。

(白謙慎的代表作《傅山的世界》)

藝術史家、書法研究者白謙慎認為中國的書法史上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傅山,他認為17世紀是中國書法史由帖學轉進為碑學的關鍵時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傅山最典型的審發出發點體現在他的“四甯四毋”,他在《訓子帖》中提出了“四甯四毋”,即“甯醜毋媚、甯拙毋巧、甯支離毋輕滑、甯直率毋安排”以至催生了“以醜為美”的“醜派”書法,

很多書法家奉此為至寶,“醜書”、“醜篆刻”似乎終於找到了理論依託點。從此之後,凡拙的,就是美的,凡巧的,很可能就是俗的,醜的。這真的對嗎?

我前面曾經提到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訓詁或解釋。意思就是說,詩是不可能有確切的訓詁和解釋的,書法和篆刻與詩歌都是藝術近親,顯然,我們也可以說,書法、篆刻也無“達詁”。為什麼呢,既然是藝術的好壞,這就牽涉審美,審美這件事,有極強的主觀性,李剛田老師說:“藝術沒有對與錯,只有喜歡與不喜歡”,顯然,審美這件事,決不可以以對錯來衡量。

需要舉個例子:

某個書法篆刻愛好者張三,受教育、成長環境等影響,他喜歡比較精巧、妍美的書法和篆刻,越學習,接觸到越來越多看法相同的觀點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審美是“正統”,除了自己認可的汪關、陳巨來,其他都是不對的,進而強力排斥粗獷、古樸、稚拙的風格;

某個書法篆刻愛好者李四,他是粗獷、古拙一路的愛好者,他也是不斷學習積累的,不過,只在自己喜好的方向上積累,認為自己的審美很高級,認為自己揭露的才是書法篆刻中更深層次的美,除了吳昌碩、齊白石這一類,渾身上下都排斥精巧、妍美風格。

張三和李四各自沿著自己的思路一路學習,長年積累,不斷發展,各自進入極端狀態。於是張三看到粗獷、古拙的作品,不往深究,下結論了,這顯然是“醜書”嗎,“怪書”嘛,”醜印“、“怪印”嘛,不信,讓他寫幅小楷來看,不信,讓他刻個細元朱文來看。同樣,李四看到精巧、妍美的作品,也不往深究,這作品嘛,“俗”,“匠氣”!不信,讓他寫幅狂草來,不信,讓他刻個單刀沖來。

我是河南人,我第一次去蘇州時,吃不慣那裡的飯,吃了一星期的洋速食,覺得蘇州人真是能忍受啊,這樣難吃的飯,竟然要吃一輩子。人世間有百媚千紅,你之砒霜,可能恰是我之蜜糖,不僅在吃飯口味上是這樣,藝術同此道理。

上述張三李四遇到一起是不是會打起來先不說,現在一般認為巧是美的是儒家的審美,認為拙是美的是道家的審美,目前網上流行說是佛系還是道系,跟這有共通處。

那真正的”拙“與”巧“、“美”與“醜”又就應當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呢,這是一個需要科學分析的問題,記得在知乎上看過一位朋友的分析,今天死活找不到了原文了,但我記得意思,搬過來,如果這位朋友看到,請收下我深深的謝意!搬來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問題。

(巧拙美醜四象限,全面的審美觀)

原圖比我這個做得好得多,但我這個圖估計也夠用了。很簡單,書法篆刻的審美是四象限的,一幅書法作品或一方印作,他可能歸屬於上面的四個象限的任一象限,而不是簡單的認為只有:

(只有“拙醜”與“巧美”的審美)

這兩個象限中,巧的就是美的,拙的就是醜的,或者是:

(只有“拙美”與“巧醜”的審美)

這兩個象限中,拙的就是美的,巧的就是醜的。

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全面的審美,因為一幅書作品或者一方印可能都有作者的追求,追求精巧的作品也可能呈現美或者醜,同樣,追求古拙的作品也同樣可以呈現美或者醜,不是說拙了就一定美,也不是說巧了就一定美。

我相信我說清楚了。

工穩還是寫意,是精金美玉還是野山荒原,都值得讚歎,也都值得小心!

回到篆刻說兩句,我們在漢印裡打磨,最終學會了平正之法,任由自己的品性我成長環境向兩極發展,或者可能向工能之美的路子發展,或者向放逸之美的路子發展,都不錯。性子安靜一點的,可以學趙之謙,黃牧甫,日漸典雅、勁秀、精工、嫵媚,向精金美玉式邁進,情子跳脫一點的,可以學吳昌碩、齊白石,日漸古厚、老蒼、雄肆、奇詭,向野山荒原式一路狂奔。都不錯,都足可師法,也都不要排斥。這清末四大家,足夠我們學習了,誰也別說誰不對。

(篆刻清末四大家)

回到開頭,說了這麼多,目的就是跟大家說說,我們學習書法篆刻,在建立自己審美的道路上,不能片面,要認識到審美的兩極性和多元化。顯然,學歐陽詢與否的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歐陽詢在初唐的書法地位那麼高,四大楷書裡列著人家的名字,怎麼會沒有發展性呢,如果自己喜歡這種風格的字,又怎麼會寫不出來呢?

(【老李刻堂】之233)

這就牽涉審美,審美這件事,有極強的主觀性,李剛田老師說:“藝術沒有對與錯,只有喜歡與不喜歡”,顯然,審美這件事,決不可以以對錯來衡量。

需要舉個例子:

某個書法篆刻愛好者張三,受教育、成長環境等影響,他喜歡比較精巧、妍美的書法和篆刻,越學習,接觸到越來越多看法相同的觀點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審美是“正統”,除了自己認可的汪關、陳巨來,其他都是不對的,進而強力排斥粗獷、古樸、稚拙的風格;

某個書法篆刻愛好者李四,他是粗獷、古拙一路的愛好者,他也是不斷學習積累的,不過,只在自己喜好的方向上積累,認為自己的審美很高級,認為自己揭露的才是書法篆刻中更深層次的美,除了吳昌碩、齊白石這一類,渾身上下都排斥精巧、妍美風格。

張三和李四各自沿著自己的思路一路學習,長年積累,不斷發展,各自進入極端狀態。於是張三看到粗獷、古拙的作品,不往深究,下結論了,這顯然是“醜書”嗎,“怪書”嘛,”醜印“、“怪印”嘛,不信,讓他寫幅小楷來看,不信,讓他刻個細元朱文來看。同樣,李四看到精巧、妍美的作品,也不往深究,這作品嘛,“俗”,“匠氣”!不信,讓他寫幅狂草來,不信,讓他刻個單刀沖來。

我是河南人,我第一次去蘇州時,吃不慣那裡的飯,吃了一星期的洋速食,覺得蘇州人真是能忍受啊,這樣難吃的飯,竟然要吃一輩子。人世間有百媚千紅,你之砒霜,可能恰是我之蜜糖,不僅在吃飯口味上是這樣,藝術同此道理。

上述張三李四遇到一起是不是會打起來先不說,現在一般認為巧是美的是儒家的審美,認為拙是美的是道家的審美,目前網上流行說是佛系還是道系,跟這有共通處。

那真正的”拙“與”巧“、“美”與“醜”又就應當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呢,這是一個需要科學分析的問題,記得在知乎上看過一位朋友的分析,今天死活找不到了原文了,但我記得意思,搬過來,如果這位朋友看到,請收下我深深的謝意!搬來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問題。

(巧拙美醜四象限,全面的審美觀)

原圖比我這個做得好得多,但我這個圖估計也夠用了。很簡單,書法篆刻的審美是四象限的,一幅書法作品或一方印作,他可能歸屬於上面的四個象限的任一象限,而不是簡單的認為只有:

(只有“拙醜”與“巧美”的審美)

這兩個象限中,巧的就是美的,拙的就是醜的,或者是:

(只有“拙美”與“巧醜”的審美)

這兩個象限中,拙的就是美的,巧的就是醜的。

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全面的審美,因為一幅書作品或者一方印可能都有作者的追求,追求精巧的作品也可能呈現美或者醜,同樣,追求古拙的作品也同樣可以呈現美或者醜,不是說拙了就一定美,也不是說巧了就一定美。

我相信我說清楚了。

工穩還是寫意,是精金美玉還是野山荒原,都值得讚歎,也都值得小心!

回到篆刻說兩句,我們在漢印裡打磨,最終學會了平正之法,任由自己的品性我成長環境向兩極發展,或者可能向工能之美的路子發展,或者向放逸之美的路子發展,都不錯。性子安靜一點的,可以學趙之謙,黃牧甫,日漸典雅、勁秀、精工、嫵媚,向精金美玉式邁進,情子跳脫一點的,可以學吳昌碩、齊白石,日漸古厚、老蒼、雄肆、奇詭,向野山荒原式一路狂奔。都不錯,都足可師法,也都不要排斥。這清末四大家,足夠我們學習了,誰也別說誰不對。

(篆刻清末四大家)

回到開頭,說了這麼多,目的就是跟大家說說,我們學習書法篆刻,在建立自己審美的道路上,不能片面,要認識到審美的兩極性和多元化。顯然,學歐陽詢與否的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歐陽詢在初唐的書法地位那麼高,四大楷書裡列著人家的名字,怎麼會沒有發展性呢,如果自己喜歡這種風格的字,又怎麼會寫不出來呢?

(【老李刻堂】之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