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風故事|家中有善風自揚

解放思想,實幹興肇

巾幗擔當,建功立業

家風的形成來自示範,來自宣揚,來自繼承。聞一言以醒,經一事以悟,言傳身教得真論,身體力行獲良知。可以是融於血脈,刻入心靈;也可以是潛移默化,風起樹動。好家風歷經歲月錘煉,成為世人奉行不二之真理,無非為善,無非履孝,無非勸學……好家風衍生善的品格、好的風範、美的風度,

是長期修為後的自然流露。

如果非得有一種作為我家家風的底色,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善”。為善最樂,於我,“善”不僅是做善事,首先要有善的心,必須是善的人。弘揚家風,以善為首,蓋因善良是成就一個人之本,是一個人內心精神追求的境界,更是社會美好共存的前提。往大處說,“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質和核心價值。因此,宣揚家風就是宣傳和弘揚“善文化”,

是傳承嘉善傳統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揚時代精神、引領道德價值取向的需要。

私以為,我所受的教育源自《朱子家訓》,家風深受傳統儒學的影響。我出生在南方一座小縣城——尤溪。這裡正是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的誕生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朱熹出生于南劍州尤溪即今三明市尤溪縣境內)。也許因為有著這樣的因緣和傳承,從小我們就沐浴在樸素真誠而嚴謹不易的家風裡。閩地多山,尤溪位於閩中的戴雲山脈,綿延大山隔斷了這裡與外界文明的充分聯繫,但是世代相傳的家風啊,總能將一切維持得井然有序。我們還是孩提時,父母便會教明長幼稱謂,叔伯舅嬸姨姑兄弟姐妹等,先由父母教,長大些則由自己推論。
逐漸到了小學一年級,對比自己年長的,全按身份予以稱呼,四叔、三嬸、五公、六婆,遠房些的,栓子哥、碧華姐,從不直呼其名,而且一個不差。看似簡單的稱謂,但它卻是善在起作用,哪怕對那些看起來地位卑微的同鄉,我們也從不帶取笑而是發自內心地真誠叫喚,逐漸他們也就坦然受之。

有善才有倫理,反之亦然。懂長幼尊卑,才有敬畏心,有敬畏心,才有善根的源發處。有善家才和,家和則萬事興。大至國家之強盛、社會之祥和,小至個人生活之幸福、事業之興旺、身體之健康,均有賴和諧的家庭為基礎。及至我成家立業,秉承此念教育子女,順理成章。所幸,目前而言,孩子“善”的底子滿格。

為善兩重境界:存善心,長善行。

其一,要有善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善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善心;悲天憫人、惻隱之心是善心……當每個人都能以善心待人,對人友善有愛,讓好與善的基因發揚光大,也就有了“讓世界充滿愛”的美好圖景。幼子剛讀幼稚園,一次跟隨我們去平潭旅遊,到達平潭的前夜大雨,因平潭地處臺灣海峽風口,暴風驟雨後的海邊礁石上,到處是沒躲過劫難的小蝴蝶。看著滿地死去的蝴蝶,幼子若有所思,拾起一片樹葉,覆於一隻蝴蝶身上。孩子未必懂得其中深意,屬自然而為。陪同我的當地同學看到了,並告訴我孩子有此一舉。我在詫然之余,深感欣慰——恰似一方硯臺的底子,孩子身上已磨出王氏家風“善”的雕痕。

其二,為善最樂

善心付諸行動即為善行。《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如此說來,善行一點一點積累,為善者就有可能成為聖人。但相對于聖人、相對于大善者,我們卑微到塵土裡。即便如此仍不敢忘“勿以善小而不為”,更何況有善之家風使然。曾經,社區門口有個外來的收廢品老伯,生活窘迫,我隔三岔五會把家裡的一些食品拿過去給他,家裡的廢品從不算錢直接送他。如今回想起來,多多少少還是有“高他一等”的施捨心理在作怪;而又有幾多回當著他人之面“為善”,陷他於尷尬?常常捫心自問,我所作所為,離自己崇尚的家風有多遠?我堅持的善行,是否長久到無處不在並且細緻入微?

好家風,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字,而是溫暖的正氣之風。有多少好家風,便有多少好家人和好家庭。塑造本性的善意純良是打造好家風的基礎,而善心善行讓天更藍,草更綠,花更紅,人更友愛,世界更美好。

*選自《中國家風》——《家中有善風自揚》

圖片資源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

王永盛,男,1971年出生。現為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主任、廈門市作家協會秘書長、福建省作協全委會委員。青年評論家。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作品散見於《作品與爭鳴》《文藝報》《中華讀書報》《青年文學》《山花》《福建文學》等報刊。曾獲第四屆廈門文學藝術獎和“首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工作者”稱號等。

《中國家風》

主編:張建雲 趙志國

山東友誼出版社

本書收錄中國當代百位作家的散文、雜文,講述對家風、家教、家規、家訓的思考、理解、體悟和力行,進而闡發修身、養性、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等方面的見解。文章寓意強,道理清,文字簡,故事精。本書提倡對傳統家規家風用現代思維和時代創意進行解讀,弘揚德善,不失傳統,去偽存真,與時俱進。

要有善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善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善心;悲天憫人、惻隱之心是善心……當每個人都能以善心待人,對人友善有愛,讓好與善的基因發揚光大,也就有了“讓世界充滿愛”的美好圖景。幼子剛讀幼稚園,一次跟隨我們去平潭旅遊,到達平潭的前夜大雨,因平潭地處臺灣海峽風口,暴風驟雨後的海邊礁石上,到處是沒躲過劫難的小蝴蝶。看著滿地死去的蝴蝶,幼子若有所思,拾起一片樹葉,覆於一隻蝴蝶身上。孩子未必懂得其中深意,屬自然而為。陪同我的當地同學看到了,並告訴我孩子有此一舉。我在詫然之余,深感欣慰——恰似一方硯臺的底子,孩子身上已磨出王氏家風“善”的雕痕。

其二,為善最樂

善心付諸行動即為善行。《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如此說來,善行一點一點積累,為善者就有可能成為聖人。但相對于聖人、相對于大善者,我們卑微到塵土裡。即便如此仍不敢忘“勿以善小而不為”,更何況有善之家風使然。曾經,社區門口有個外來的收廢品老伯,生活窘迫,我隔三岔五會把家裡的一些食品拿過去給他,家裡的廢品從不算錢直接送他。如今回想起來,多多少少還是有“高他一等”的施捨心理在作怪;而又有幾多回當著他人之面“為善”,陷他於尷尬?常常捫心自問,我所作所為,離自己崇尚的家風有多遠?我堅持的善行,是否長久到無處不在並且細緻入微?

好家風,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字,而是溫暖的正氣之風。有多少好家風,便有多少好家人和好家庭。塑造本性的善意純良是打造好家風的基礎,而善心善行讓天更藍,草更綠,花更紅,人更友愛,世界更美好。

*選自《中國家風》——《家中有善風自揚》

圖片資源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

王永盛,男,1971年出生。現為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主任、廈門市作家協會秘書長、福建省作協全委會委員。青年評論家。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作品散見於《作品與爭鳴》《文藝報》《中華讀書報》《青年文學》《山花》《福建文學》等報刊。曾獲第四屆廈門文學藝術獎和“首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工作者”稱號等。

《中國家風》

主編:張建雲 趙志國

山東友誼出版社

本書收錄中國當代百位作家的散文、雜文,講述對家風、家教、家規、家訓的思考、理解、體悟和力行,進而闡發修身、養性、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等方面的見解。文章寓意強,道理清,文字簡,故事精。本書提倡對傳統家規家風用現代思維和時代創意進行解讀,弘揚德善,不失傳統,去偽存真,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