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才智勝過諸葛亮,他深受劉備寵愛,卻只能在三國演義跑龍套

最近,《軍師聯盟》的第二部終於開播啦。可能很多讀者在看這部劇之前,對於司馬懿這個人的認識也僅限於“曹操手下的一個謀士,後來他的兒子滅了魏蜀吳統一了三國”而已。

在看過了這部劇以後,大家可能才知道司馬懿這個人原來是這麼牛逼的。

其實在三國之中,除了臥龍鳳雛這些鼎鼎大名的軍事謀士外,還有著很多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嶄露頭角的智者。這些人或因為時運不濟無法出人頭地,或因為自身志向不願步入朝堂之內,

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太大的名聲。

荀攸

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曹操賬下謀士,哦,應該說是首席謀士。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曹操曾有此評語:“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傳說荀攸曾留下奇策十二計,

但卻只告訴了同朝為官的鐘繇,可惜這個鐘繇與為官相比更喜歡書法,一天到晚就忙著鑽研書法,這十二計還沒記錄完全就去世了,這十二計因此失傳。後來有人說,鐘繇的兒子鐘會之所以在三國後期叱吒風雲,可能年少的時候就曾看過老爸整理這十二計。

儘管如此,與近些年來被吹上天去的郭嘉郭奉孝相比,認識荀公達的人卻少得多。那麼,到底為什麼曹孟德麾下謀主,名聲竟然比不上一個早逝的英才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去分析一下:

第一,荀攸在朝,始終被另一個人的光芒所掩蓋。那就是當時官拜尚書令,荀攸的叔叔,荀彧荀文若。在當時曹操曾經說過,荀彧之於他,正如張良張子房之于漢高祖劉邦。

另一個在三國中被人評為能與張子房相比的人,正是蜀丞相諸葛亮。正因如此,同是潁川荀家出身,荀攸的名聲卻比不上這個比自己還小上六歲的小叔叔。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其實都有一個面譜化非常嚴重的特點,說姓關者必想起雲長,說姓趙者必想起子龍,那說起姓荀者,與小叔叔相比,公達始終不是第一個讓人想起的人。

第二,《三國演義》作為一部以真實歷史為基礎的小說,

其描述對人民大眾對東漢末年的這段歷史的印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羅貫中先生估計也是一個喜愛荀令君的作者,曹操征張繡吃敗仗之前,荀攸曾力勸,曹操不聽結果大敗,回來後向荀攸道歉,這段被羅先生忽略了。荀攸與郭嘉合計水淹下邳,羅先生在演義中卻又寫成了是荀彧與郭嘉合計。斬顏良文醜,全賴荀公達在賬內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羅先生又把這說成是靠關羽一人之勇破局。官渡之戰中許攸張頜來降,也全是荀攸力排眾議接納二人,曹軍才打贏了這場三國時期早期最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這些,羅先生也省略不談了。

第三,就是荀攸他自己的個人原因了,在《魏書》中有記載: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與鋒芒畢露的郭嘉不同,與溫如婉玉的荀彧也不同,荀攸就如一塊石頭,平時擺在路邊,看似毫無用處,但當你用到他的時候,才會發現,這是一塊世界上最為鋒利的金剛石。

劉巴

劉巴,字子初,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今湖南省衡陽縣、邵東縣一帶)人。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都沒什麼印象,有的可能有那麼一些記憶。有人可能會說了,在三國中,能姓劉的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貴的,難道這個劉巴也是皇室貴族?

非也,而且劉巴還與其他姓劉的人完全相反,劉表劉璋,皆認為劉備是當世仁人,爭相與之交好。可這個劉巴卻不一樣了,他對於劉備簡直可以用避之不及來形容。

這個劉巴雖然沒有扯上漢室宗親的旗號,但是其家世還是挺顯赫的,其父是江夏太守,祖父是蒼梧太守,他可以說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了。正因如此,也養成了他心高氣傲的脾氣,對於賣草鞋起家的劉備,自然就是打從心裡看不上眼的。

但這樣的傢伙,卻偏偏身懷驚世之才。被冠以臥龍之名的諸葛亮曾經評論過:“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從其謀劃能力連諸葛孔明都由衷地佩服就可知其才能。

前面提到過,劉巴這個人非常討厭劉備,所以他從政治立場上來說,是一個擁曹派。當時劉備投靠荊州劉表之時,劉巴正在荊州出仕,劉備當時就曾拜訪過劉巴,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沒想到劉巴卻對劉備不理不睬的,讓劉備好生尷尬。赤壁之戰前,曹操大軍進攻荊州,劉備落荒而逃。大部分荊州士族都願意跟著劉備一起逃亡,可這劉巴卻正中下懷,屁顛屁顛地就去投奔了曹操。

曹操見名仕相投,自是大喜過望,就派了他去長沙、零陵招撫。沒想到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長沙零陵又落入了劉備的手裡。劉備聽說劉巴在這裡,又非常開心地想找他,沒想到劉巴又悄悄溜了。曹操那邊也沒有臉面回去了,這劉巴索性一路走,就逃到了交趾(今越南)。

劉巴逃亡期間還收到了諸葛亮的信,請他回來歸順,卻被劉巴斷然拒絕。後來劉巴輾轉來到益州劉璋賬下,劉璋大喜過望,什麼大事都要請教他。然後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劇情了,劉備又來到了益州,劉璋不顧劉巴的極力勸諫,還是接納了劉備。最終劉璋被劉備奪了成都,兩人又一次相遇了。

大概是認命了吧,劉巴可能已經厭倦了兩人相愛相殺的博弈,最終在諸葛亮的苦苦相勸下,答應留下來。接下來全靠劉巴出謀劃策,剛經戰亂糧庫空虛的益州也很快地重新走上了正軌。

既然是如此傳奇的一個人,為什麼會如此籍籍無名呢?這裡《三國演義》又得出來背個鍋了。在演義中,羅先生想要塑造的劉備,正是一個以德服人天下歸心的形象,這麼一個劉備用德服不了,又不願歸心的傢伙,簡直就是和這本小說的主旋律唱反調!於是,劉巴先生,只能在《三國演義》中不鹹不淡地打一個龍套。

李儒

李儒,字文優,東漢末年人物,據《後漢書》記載,初平元年其為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弘農王劉辯。在《三國演義》中,被羅先生給他安排了一個董卓女婿的角色。由此可見在羅貫中先生眼裡,李儒對於董卓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存在了。縱觀當時董卓手下:華雄、牛輔、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董越、呂布、賈詡、李儒…..能稱得上是謀士的,也就賈詡李儒二人。眾所周知,賈詡這個人號稱毒士,在董卓手下卻沒幹出什麼成績來,真正開始揚名天下,還是在董卓死後一言亂長安,徹底把漢室的氣數熄滅掉那次。

所以,在董卓身邊真正負責出謀劃策的人,其實就是李儒。李儒為董卓出的計謀,可以說是一步一步,把董卓從一個邊境將軍推向名義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連天子都不用放在眼裡的地位。

從董卓未入京之際,李儒就曾勸諫董卓,不能“奉詔”入京,而是要自己上表要求勤王,一被動一主動,看似沒什麼差別,實則從名分和出兵的合理性來說,都更佔優勢。在進入長安後,又是李儒進諫,堅定了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的決心,震懾朝野立威。其後,又是李儒進言,讓猶豫是否要用自己的赤兔寶馬來換取呂布的投誠。一句“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道盡了君臣二人的野心。

再然後,董卓軍于汜水關虎牢關連吃敗仗,這時候又是李儒提出了著名的“城下一聚”,果斷遷都長安,躲過了關東聯軍的強勁勢頭。而後,在董卓遷都之時,有一個年輕人前來追擊。儘管這個叫曹操的人的名字在不久後的將來註定要被冠以“梟雄”的稱號而聞名於世,但此時此刻的他卻仍是個稚嫩的年輕人。李儒早已算到追兵,設下埋伏殺得曹操大敗,險些喪命。要不是曹操族弟曹洪拼死相救,也就沒有後來的魏國了。曹操人生的第一次敗仗,就是敗于李儒之手。

李儒的最後一計,也是最為可惜的一計。李儒看清了王允獻貂蟬的離間計,卻始終無法勸服董卓,最終只能長歎:“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李儒的傳記,所以他的一生我們只能通過別人的傳記中的記載加上演義中的內容來進行分析。但哪怕如此,我們也能看出一個聰慧過人的軍師如何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謀略,幫助自己的主公走上巔峰。可無奈成也主公,敗也主公,最終主公的一己固執,還是葬送了這位三國頂級智囊的一生。

若說郭奉孝是早逝於天妒,那李文優就是送命於人禍,使得這位三國早期最為重要的謀士,早早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劉曄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但他卻是當時一大堆“漢室宗親”中,最為另類的一個人。當時傳說漢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人皆痛恨之,尤其以漢室宗親這群姓劉的人為首。可這劉曄就沒這麼多想法,我投靠了曹操,那曹家就是我老闆,我給他打工就好了。當時有名仕許劭,評劉曄為“佐世之才”。而這個許劭,還是被曹操☆禁☆逼煩了,才給了曹操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由此可見劉曄之名氣。

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個大名鼎鼎的人,卻並不為世人所熟知呢?這就不得不提劉曄這悲劇的一生了。劉曄有一個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算無遺策。這個詞在當時曹營之中,還經常用來形容另一個人,那就是郭嘉。可惜,劉曄和郭嘉的人生卻似乎正好是鏡像。郭嘉短命,劉曄卻長壽,甚至活到曹操的孫子曹睿當政的年代。郭嘉算無遺策,他的計謀曹操都聽,於是曹操大勝而歸。劉曄也是算無遺策,無奈他的計謀曹操卻不用,於是大敗收場。這麼一個悲劇式的人物,也就沒有得到羅先生的歡心,多是一筆帶過。

要說為什麼曹操不願意聽劉曄的計策,大致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自然是他的出身,雖然在當時貴族出身的仕途比之貧寒出身的要好上很多,可劉曄壞就壞在他這個姓氏。漢室宗親成為了曹操不願意重用他的一個原因,畢竟之前才被一個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流氓欺騙過感情,曹孟德還是需要點時間裡修復一下心理創傷的。

再然後就是到曹操心理恢復得差不多了,感覺可以接受劉曄的時候,曹操卻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充滿拼勁的少年了,他成為了一方霸主,相比于去獲得什麼,他更在意如何守住自己現有的東西。這種保守的觀念與劉曄的計謀方向相左,自然就無法得到重用。

後來曹操死了,魏文帝曹丕繼位。劉曄繼續獻策,當時吳蜀聯盟破裂,蜀國伐吳,劉曄提議先聯蜀伐吳,後再滅蜀的戰略方向,沒想到曹丕這個愣頭青硬是不聽,接受了吳國的投降幫助吳國,還給孫權封了個吳王。後來吳蜀戰爭結束後,吳國又不理你魏國了,曹丕才想起要去伐吳,無功而返之際還順口怪上了劉曄沒有破敵良策。

最後曹丕也死了,劉曄還是活著。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劉曄的心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於曹睿的一切政令,劉曄都全力附和,沒有一絲意見。可惜最終他這種拍馬屁的行為卻沒有得到曹睿的歡心,反而是被疏遠了,最終鬱鬱寡歡而亡。

一代才俊,三朝元老最終落得如此下場,不免讓人感到唏噓不已。

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數的英傑才俊,都被掩蓋在歷史的沙灘上,空引後人歎息。

在《全民英傑傳》的世界中,玩家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讓那個原本熟悉的三國世界,走上與歷史不一樣的道路,無數的將星在遊戲裡璀璨生輝,是明珠暗投還是光芒四射,全在於玩家一念之間。

羅先生又把這說成是靠關羽一人之勇破局。官渡之戰中許攸張頜來降,也全是荀攸力排眾議接納二人,曹軍才打贏了這場三國時期早期最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這些,羅先生也省略不談了。

第三,就是荀攸他自己的個人原因了,在《魏書》中有記載: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與鋒芒畢露的郭嘉不同,與溫如婉玉的荀彧也不同,荀攸就如一塊石頭,平時擺在路邊,看似毫無用處,但當你用到他的時候,才會發現,這是一塊世界上最為鋒利的金剛石。

劉巴

劉巴,字子初,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今湖南省衡陽縣、邵東縣一帶)人。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都沒什麼印象,有的可能有那麼一些記憶。有人可能會說了,在三國中,能姓劉的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貴的,難道這個劉巴也是皇室貴族?

非也,而且劉巴還與其他姓劉的人完全相反,劉表劉璋,皆認為劉備是當世仁人,爭相與之交好。可這個劉巴卻不一樣了,他對於劉備簡直可以用避之不及來形容。

這個劉巴雖然沒有扯上漢室宗親的旗號,但是其家世還是挺顯赫的,其父是江夏太守,祖父是蒼梧太守,他可以說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了。正因如此,也養成了他心高氣傲的脾氣,對於賣草鞋起家的劉備,自然就是打從心裡看不上眼的。

但這樣的傢伙,卻偏偏身懷驚世之才。被冠以臥龍之名的諸葛亮曾經評論過:“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從其謀劃能力連諸葛孔明都由衷地佩服就可知其才能。

前面提到過,劉巴這個人非常討厭劉備,所以他從政治立場上來說,是一個擁曹派。當時劉備投靠荊州劉表之時,劉巴正在荊州出仕,劉備當時就曾拜訪過劉巴,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沒想到劉巴卻對劉備不理不睬的,讓劉備好生尷尬。赤壁之戰前,曹操大軍進攻荊州,劉備落荒而逃。大部分荊州士族都願意跟著劉備一起逃亡,可這劉巴卻正中下懷,屁顛屁顛地就去投奔了曹操。

曹操見名仕相投,自是大喜過望,就派了他去長沙、零陵招撫。沒想到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長沙零陵又落入了劉備的手裡。劉備聽說劉巴在這裡,又非常開心地想找他,沒想到劉巴又悄悄溜了。曹操那邊也沒有臉面回去了,這劉巴索性一路走,就逃到了交趾(今越南)。

劉巴逃亡期間還收到了諸葛亮的信,請他回來歸順,卻被劉巴斷然拒絕。後來劉巴輾轉來到益州劉璋賬下,劉璋大喜過望,什麼大事都要請教他。然後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劇情了,劉備又來到了益州,劉璋不顧劉巴的極力勸諫,還是接納了劉備。最終劉璋被劉備奪了成都,兩人又一次相遇了。

大概是認命了吧,劉巴可能已經厭倦了兩人相愛相殺的博弈,最終在諸葛亮的苦苦相勸下,答應留下來。接下來全靠劉巴出謀劃策,剛經戰亂糧庫空虛的益州也很快地重新走上了正軌。

既然是如此傳奇的一個人,為什麼會如此籍籍無名呢?這裡《三國演義》又得出來背個鍋了。在演義中,羅先生想要塑造的劉備,正是一個以德服人天下歸心的形象,這麼一個劉備用德服不了,又不願歸心的傢伙,簡直就是和這本小說的主旋律唱反調!於是,劉巴先生,只能在《三國演義》中不鹹不淡地打一個龍套。

李儒

李儒,字文優,東漢末年人物,據《後漢書》記載,初平元年其為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弘農王劉辯。在《三國演義》中,被羅先生給他安排了一個董卓女婿的角色。由此可見在羅貫中先生眼裡,李儒對於董卓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存在了。縱觀當時董卓手下:華雄、牛輔、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董越、呂布、賈詡、李儒…..能稱得上是謀士的,也就賈詡李儒二人。眾所周知,賈詡這個人號稱毒士,在董卓手下卻沒幹出什麼成績來,真正開始揚名天下,還是在董卓死後一言亂長安,徹底把漢室的氣數熄滅掉那次。

所以,在董卓身邊真正負責出謀劃策的人,其實就是李儒。李儒為董卓出的計謀,可以說是一步一步,把董卓從一個邊境將軍推向名義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連天子都不用放在眼裡的地位。

從董卓未入京之際,李儒就曾勸諫董卓,不能“奉詔”入京,而是要自己上表要求勤王,一被動一主動,看似沒什麼差別,實則從名分和出兵的合理性來說,都更佔優勢。在進入長安後,又是李儒進諫,堅定了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的決心,震懾朝野立威。其後,又是李儒進言,讓猶豫是否要用自己的赤兔寶馬來換取呂布的投誠。一句“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道盡了君臣二人的野心。

再然後,董卓軍于汜水關虎牢關連吃敗仗,這時候又是李儒提出了著名的“城下一聚”,果斷遷都長安,躲過了關東聯軍的強勁勢頭。而後,在董卓遷都之時,有一個年輕人前來追擊。儘管這個叫曹操的人的名字在不久後的將來註定要被冠以“梟雄”的稱號而聞名於世,但此時此刻的他卻仍是個稚嫩的年輕人。李儒早已算到追兵,設下埋伏殺得曹操大敗,險些喪命。要不是曹操族弟曹洪拼死相救,也就沒有後來的魏國了。曹操人生的第一次敗仗,就是敗于李儒之手。

李儒的最後一計,也是最為可惜的一計。李儒看清了王允獻貂蟬的離間計,卻始終無法勸服董卓,最終只能長歎:“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李儒的傳記,所以他的一生我們只能通過別人的傳記中的記載加上演義中的內容來進行分析。但哪怕如此,我們也能看出一個聰慧過人的軍師如何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謀略,幫助自己的主公走上巔峰。可無奈成也主公,敗也主公,最終主公的一己固執,還是葬送了這位三國頂級智囊的一生。

若說郭奉孝是早逝於天妒,那李文優就是送命於人禍,使得這位三國早期最為重要的謀士,早早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劉曄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但他卻是當時一大堆“漢室宗親”中,最為另類的一個人。當時傳說漢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人皆痛恨之,尤其以漢室宗親這群姓劉的人為首。可這劉曄就沒這麼多想法,我投靠了曹操,那曹家就是我老闆,我給他打工就好了。當時有名仕許劭,評劉曄為“佐世之才”。而這個許劭,還是被曹操☆禁☆逼煩了,才給了曹操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由此可見劉曄之名氣。

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個大名鼎鼎的人,卻並不為世人所熟知呢?這就不得不提劉曄這悲劇的一生了。劉曄有一個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算無遺策。這個詞在當時曹營之中,還經常用來形容另一個人,那就是郭嘉。可惜,劉曄和郭嘉的人生卻似乎正好是鏡像。郭嘉短命,劉曄卻長壽,甚至活到曹操的孫子曹睿當政的年代。郭嘉算無遺策,他的計謀曹操都聽,於是曹操大勝而歸。劉曄也是算無遺策,無奈他的計謀曹操卻不用,於是大敗收場。這麼一個悲劇式的人物,也就沒有得到羅先生的歡心,多是一筆帶過。

要說為什麼曹操不願意聽劉曄的計策,大致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自然是他的出身,雖然在當時貴族出身的仕途比之貧寒出身的要好上很多,可劉曄壞就壞在他這個姓氏。漢室宗親成為了曹操不願意重用他的一個原因,畢竟之前才被一個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流氓欺騙過感情,曹孟德還是需要點時間裡修復一下心理創傷的。

再然後就是到曹操心理恢復得差不多了,感覺可以接受劉曄的時候,曹操卻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充滿拼勁的少年了,他成為了一方霸主,相比于去獲得什麼,他更在意如何守住自己現有的東西。這種保守的觀念與劉曄的計謀方向相左,自然就無法得到重用。

後來曹操死了,魏文帝曹丕繼位。劉曄繼續獻策,當時吳蜀聯盟破裂,蜀國伐吳,劉曄提議先聯蜀伐吳,後再滅蜀的戰略方向,沒想到曹丕這個愣頭青硬是不聽,接受了吳國的投降幫助吳國,還給孫權封了個吳王。後來吳蜀戰爭結束後,吳國又不理你魏國了,曹丕才想起要去伐吳,無功而返之際還順口怪上了劉曄沒有破敵良策。

最後曹丕也死了,劉曄還是活著。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劉曄的心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於曹睿的一切政令,劉曄都全力附和,沒有一絲意見。可惜最終他這種拍馬屁的行為卻沒有得到曹睿的歡心,反而是被疏遠了,最終鬱鬱寡歡而亡。

一代才俊,三朝元老最終落得如此下場,不免讓人感到唏噓不已。

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數的英傑才俊,都被掩蓋在歷史的沙灘上,空引後人歎息。

在《全民英傑傳》的世界中,玩家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讓那個原本熟悉的三國世界,走上與歷史不一樣的道路,無數的將星在遊戲裡璀璨生輝,是明珠暗投還是光芒四射,全在於玩家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