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月球起源新學說,徹底顛覆人類以往認知

在月球起源的眾多學說中,同源說曾經佔據主導地位。但是自從科學家分析了阿婆羅登月船帶回來的月樣後,發現月球所包含的元素,有許多和地球並不相同,所以,同源說暫時被科學家們放棄了。

然而,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又將同源說拾了起來。不過它和原來的同源說大不相同,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地心核爆同源說”,其內容將會完全改變人類關於月球起源的以往認知。

前不久,一位來自荷蘭自由大學的教授維姆找到了一些新的證據,

同時維姆又重新分析了月球的樣品物質。在分析中,維姆發現月球的最主要元素氧、矽、鉀等差不多都是地球同樣元素的同位素,這足以說明地月同源。

60多年來,一部分科學家始終有一個沒被廣泛認可的月球起源說法,即月球是地核的一部分。

這種說法認為,在地球剛剛形成的初期,地球表面形成了巨量的放射性元素釷和鈾,這些重元素很快隨著岩石下沉至地核外層。當這些放射性元素的濃度越來越高,最終突破臨界值後,便在地心發生了一次強烈的核爆炸,其爆炸的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當量的400億倍,於是地球的一部分(以地心物質為主)便被炸飛到太空之上,而後這一部分物質,在地球和其它行星等綜合引力的作用下,
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月球。之所以有人發現月樣中有比地球古老的物質和一些地球沒有的元素,主要是月球形成時,吸收了一部分銀河系原始星雲的古老物質。

維姆為了這個月球起源新說,找到了一些證據。他的研究團隊,

在西非地區發現,45億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強烈的核爆炸,他們找到的核爆痕跡,分佈範圍達到數千公里。

“那時的爆炸非常巨大,爆炸威力足以將月球這樣大小的物質送入太空,並形成月球。”維姆解釋道。

還有一點,維姆的理論也恰好解釋了地球所釋放的能量為什麼會高於它所吸收的太陽的能量的原因。

但是,即使45億年以前的確發生過地核核爆炸,也不足以說明月球就是地球的一部分,維姆還需要找到更多的科學依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