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山西:朱元璋是如何“取山西”和“守山西”的?

元朝承平近百年,山西不再是邊關,而成了“腹裡”,成為全國比較繁榮的地區之一。

元末農民戰爭,山西戰亂較少,也成為蒙古統治者退出中原前的最後堡壘。西元1368年,依靠農民起義起家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王朝。之前,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冬,朱元璋在消滅江南的張士誠、陳友諒後,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軍25萬北伐中原。次年秋,徐達、常遇春北伐軍按計劃攻下元大都,佔領了河南、山東,並從東、南兩個方向對山西形成了鉗形包圍之勢。
“取山西”戰役由此開始。

徐達北伐取山西

當時盤踞山西的元將為擴廓帖木兒,擁有10萬大軍駐守太原。當徐達、常遇春率大軍過井陘,攻克娘子關進抵平定時,元順帝已北逃至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並命擴廓帖木兒收復大都。

擴廓帖木兒率軍北走大同,企圖在徐達主力西征時而乘虛襲擊大都。元軍行至河北保安,聞徐達軍奔襲太原,害怕退無歸路,遂改變戰略,急率精騎還兵太原。太原守將豁鼻馬感到元亡在即,主動派人到徐達營求降,並表示願為內應,與明軍裡應外合,偷襲擴廓帖木兒。明軍在豁鼻馬的配合下成功偷襲了擴廓帖木兒的大營。因事發突然,正在帳中燃燭起草軍書的擴廓帖木兒一時不知所措,
穿靴不及,慌亂中光著一隻腳鑽出帳篷,騎上一匹沒備鞍轡的戰馬,僅率18名親軍護騎逃出陣地,前往大同。剩下的軍隊因失去統帥,無力組織反抗,被明軍殺得七零八落。到次日清晨,豁鼻馬派兒子將擴廓帖木兒出逃的消息告知徐達,並迎接明軍。明軍整隊進入太原城,收降兵4萬餘人,戰馬4萬餘匹。徐達分遣諸將,擴大戰果,不斷派兵驅逐擴廓貼木兒在山西各地的殘餘勢力,
並設置地方官員,整頓社會秩序。

設立“三司”

明初,承元之制,在山西置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為承宣佈政使司,與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三司”。三司長官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掌民政財政、司法監察和軍事,皆隸屬中央政府。

明朝實行衛所兵制,以衛所作為軍隊基層組織。山西都指揮使司,其前身是太原都衛。洪武八年(1375)十月改為山西都指揮使司,領9衛、9個守禦千戶所。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派大將李文忠率軍進駐山西,加強晉北的防禦,並多次擊退北元兵的騷擾行動。

“九邊”重鎮

為防禦北元勢力南下,明政府設立五軍都督府,建立衛所軍制,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一線先後設置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寧夏、甘肅、固原九大軍事重鎮,史稱“九邊”。各邊駐紮大量的兵馬,派總兵鎮守。大同總兵駐大同,太原總兵駐偏頭關,在太原以北形成了兩大軍事防區。同時不斷地加修邊牆,在山西境內形成內外兩道長城。後來山西的大邊、二邊即按此佈局建築和改造。大同在明代北部邊防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京師的重要門戶,駐紮有13萬馬步軍隊,一直拱衛著北京。太原城在洪武九年(1376)也進行了擴建,牆包磚石,環以大濠,城周24裡,氣勢非常雄偉。

封王建藩

明太祖為了維護統治,實行封王建藩的制度。他的26個兒子,封到山西的即有晉王、代王、沈王。晉王朱棢,洪武三年(1370)封,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代王朱桂,洪武十一年(1378)封豫王,二十五年(1392)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沈王朱模,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永樂六年(1408)就藩潞州(今長治)。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鞏固了明時北部的邊防。

“九邊”重鎮

為防禦北元勢力南下,明政府設立五軍都督府,建立衛所軍制,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一線先後設置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寧夏、甘肅、固原九大軍事重鎮,史稱“九邊”。各邊駐紮大量的兵馬,派總兵鎮守。大同總兵駐大同,太原總兵駐偏頭關,在太原以北形成了兩大軍事防區。同時不斷地加修邊牆,在山西境內形成內外兩道長城。後來山西的大邊、二邊即按此佈局建築和改造。大同在明代北部邊防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京師的重要門戶,駐紮有13萬馬步軍隊,一直拱衛著北京。太原城在洪武九年(1376)也進行了擴建,牆包磚石,環以大濠,城周24裡,氣勢非常雄偉。

封王建藩

明太祖為了維護統治,實行封王建藩的制度。他的26個兒子,封到山西的即有晉王、代王、沈王。晉王朱棢,洪武三年(1370)封,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代王朱桂,洪武十一年(1378)封豫王,二十五年(1392)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沈王朱模,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永樂六年(1408)就藩潞州(今長治)。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鞏固了明時北部的邊防。